滿族婚姻習俗有什麼文化內涵?

滿族婚姻習俗有什麼文化內涵?

無論在任何時代“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喜事。尤其是在古代封建社會,由於人們受到封建禮教思想的束縛,以及“先成家後立業”主流思想的影響,對婚喪嫁娶、科舉考試的重視程度,遠遠超出了現代人的意識範疇。

尤其是一些生活在閉塞地區的古代少數民族,由於受當時生活環境所制約,再加上本民族世代相傳的一些古老習俗。

就很容易對他們的思想、風俗文化,以及為人處世方式和態度等方面,造成一些常人無法想象的衝擊。

滿族婚姻習俗有什麼文化內涵?

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形成,有別於漢族的“獨特”習俗及文化。

滿族作為一個擁有兩千多年,民族發展歷史的古老民族,他們的婚姻習俗以及文化內涵,不僅具有辨識度極強的滿族特色,同時在1644年滿清入關之後,也對漢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婚姻習俗及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滿族人世居白山黑水之地,在與大自然爭奪生存權利的同時,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滿族特色的習俗及文化。

尤其是滿族人賴以繁衍後代的婚姻習俗,在不斷繁衍生息的過程中,不僅流淌在每個滿族人的血液中,同時也披上了一層滿族文化的外衣。

滿清入關之前的婚禮習俗及文化

滿族是遊牧民族的代表之一,在歷史上任何與“遊牧”有關係的民族,都會被中原王朝嗤之以鼻。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思想偏見,一方面是因為中原大國,一般都以華夏正統思想自居,另一方面就是認為“遊牧”往往等於“未開化”以及“愚昧”。

筆者認為從客觀角度來看,入關之前的女真族在婚姻習俗方面,確實存在很多有悖人倫或驚世駭俗的做法。

而這種做法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收婚”習俗。這種婚姻習俗中的“收”字,具有收留或收取利益的寓意。

滿族婚姻習俗有什麼文化內涵?

收婚習俗

所謂“收婚”習俗,其實指的就是

“嫁娶則不擇族類,父死而子妻其母”。

在滿族人的思想意識中,即使是具有血緣關係的兄弟,無論是哥哥或弟弟死亡之後,其兄弟都可以將嫂子或弟妹收為妻子。這種婚姻習俗大有“兄終弟及”的意味。

此種另類的婚姻習俗,在滿族部落中十分常見。但是對於深受孔孟之道教導的漢族人來說,不僅從思想和心理上無法接受。一旦有人這樣做不僅會受到道德方面的譴責,同時還會因此而無法在社會中立足。

滿族婚姻習俗有什麼文化內涵?

“收婚”習俗中最令人費解的就是,在滿族社會中即使是自己的父親死亡,作為兒子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娶後母為妻。

這種行為對漢人而言,就是一種嚴重違揹人倫綱常的愚昧做法。但對滿人來說卻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無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還是清太宗皇太極,都是“收婚”習俗的親身實踐者。這種婚姻習俗以及因此而形成的滿族婚姻文化,從女真人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朝早期。

這種遊牧民族特有的婚姻習俗,其實為滿族發展以及滿族文化形成,都做出了無法估量的重要貢獻。

滿族婚姻習俗有什麼文化內涵?

筆者認為滿族的“收婚”習俗,不能只從表面上簡單的劃為滿族習俗和文化範疇。追究其深刻意義的同時,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有悖人倫和常理的婚姻習俗,其實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很大關係。

滿族作為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從民族形成到後金政權建立之前,其實一直都處於在鬥爭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發展的境遇之中。

所以作為滿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婚姻習俗和文化,也是滿族人為了生存和發展的一種手段。

從女真人開始滿族人的婚姻,往往都會被當做政治手段加以利用。滿族聚居地中的部落首領會相互通婚,然後通過婚姻手段來鞏固雙方的政治合作。從這一點來看當時的滿族女人,完全可以稱為部落利益中的一枚棋子。

滿族婚姻習俗有什麼文化內涵?

筆者認為這種以“強強聯合”為目的的婚姻習俗,正是滿族婚姻習俗和文化形成的關鍵所在。在“收婚”習俗的影響下,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根本沒有愛情可言。婚姻中的兩個人往往也會各懷目的,這也就註定了“收婚”不會幸福的下場。

滿族婚姻習俗與“三書六禮”文化

公元1644年清順治帝,在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的幫助下,跨過山海關直接入主紫禁城。滿清入關掀開了滿族歷史的輝煌篇章,同時也為滿漢交流與融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正是這個關鍵階段,滿族的婚姻習俗和文化內涵,開始出現了漢族儒學的影子。

滿族的“收婚”習俗,在清朝愛新覺羅氏入關之後,才隨著文化融合漸漸消失。如果從跟原生來分析,“收婚”習俗退出歷史舞臺,主要與滿清統治者接受漢文化之後,深刻意識到了這種習俗的劣根性。

滿族婚姻習俗有什麼文化內涵?

大明王朝是由漢族人建立的封建大一統國家,所以在明朝統治時期,以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作為治國根本。這裡面所說的“禮”,一般泛指禮儀、禮法、禮教等三大方面。而婚姻習俗及文化就包含在“禮”中。

入關之後的滿清王朝,在實際治國的過程中發現,滿族文化由於具有很多侷限性,所以根本無法作為治國理念。

而漢族的儒家學說卻更適合鞏固王朝統治。在這種前提下,滿族的婚姻習俗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去其糟粕,並最終形成了以“三書六禮”為契機的,兼具滿漢婚姻習俗的獨特婚姻文化。

滿族婚姻習俗有什麼文化內涵?

1.婚姻階段

清朝入關之後很多習俗和禮儀,都受到了漢族人的影響。尤其是在婚姻習俗與文化方面,在逐漸發展的過程中,也進入了以“禮”為媒的階段。此時的婚姻習俗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即議婚、確立婚約、拜堂成親。

大家千萬不要小看滿族人的婚姻習俗轉變,筆者認為這種改變既具有歷史性,同時,也是滿族人擺脫“愚昧”形象的關鍵。

通過“婚姻階段”的確立,不僅讓滿族人跟上了時代發展的步伐,也為滿漢進一步融合提供了必要條件。

滿族婚姻習俗有什麼文化內涵?

2.“三書六禮”

“三書六禮”又可以稱為“三媒六聘”,所謂“三書”指的是聘書、禮書、迎親書。而“六禮”指的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三書六禮”涵蓋了男女雙方,從相識、確立關係再到入洞房的整個流程。

男女雙方在訂婚時需要交換“聘書”,在流程順利的前提下,接下來男方就要向女方奉上“禮書”。過完大禮之後到了迎親階段,男方還要給女方交一份“迎親書”。所謂“六禮”籠統的講,就是提親、說媒。迎娶、完婚的重要手續。

滿人婚姻文化中不可逾越的鴻溝“門當戶對”

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的同時,也創立了等級森嚴的“八旗制度”。這種制度既是一種軍事組織和架構,同時也是後金及清朝發展的根本制度。

筆者認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八旗制度”其實也是區別滿人與漢人的重要標誌。

在“八旗制度”的影響下,清朝社會逐漸形成了“旗民不通婚”的習俗,也就是說旗人和漢人不能結婚。這個制度在體現滿人優越性的同時,其實對漢族人來說也屬於一種明晃晃的壓迫。

滿族婚姻習俗有什麼文化內涵?

這個不成文的法令或規定,從清朝最高統治者皇帝開始執行,也就是說皇帝不能取漢族女子。由此及彼王公貴族、滿族官僚等,也都自覺或被動的執行這一規定。

這種規定其實也是清朝早期,比較多見的婚姻習俗和文化的體現。

筆者認為從現實意義上來看,“旗民不通婚”的習俗,其實就是“門當戶對”的暴力表述。

這是因為在滿清統治時期,旗人所享有的特權以及社會地位,不僅遠遠高於漢人。同時清朝統治階層還規定,旗人不能經商後或從事體力勞動。

滿族婚姻習俗有什麼文化內涵?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大清王朝統治時期,旗人擁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而作為曾經明朝治下的漢人,不僅比旗人的地位低很多,同時也要比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其他少數民族所擁有的權利少很多。

滿族旗人作為當時社會的統治階級,當然不會與他們藐視的漢人通婚。這其實也是禁止旗民通婚的重要原因所在。在這種自上而下思想的影響下,出現了很多既令人惋惜、又無比悲慘的婚姻。

滿族婚姻習俗有什麼文化內涵?

“旗民不通婚”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滿漢不通婚”。這種畸形的婚姻觀念,不僅存在於社會各個階層,即使在漢族人的群體中,居然演化成了“貧富不通婚”,“官商不通婚”等與“門當戶對”,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婚姻習俗和文化。

筆者認為在封建社會,尤其是滿清王朝統治時期。滿人與漢人處於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在這種前提下出現“滿漢不通婚”,按照現在的看法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有情可原的事情。

但是在當時社會中,漢人族群中所出現的“門當戶對”畸形婚姻觀,不僅讓人無法理解,同時也難以讓人接受。這說明當時的大部人漢人,已經基本上被滿族文化以及思想所束縛。

結 語

筆者認為滿族婚姻習俗及文化內涵,既可以反映出當時滿族社會的現實情況。同時,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瞭解,滿族人對待婚姻的態度。從“收婚”習俗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其實就是一種具有“動物性”的婚姻文化。

但隨著清軍入關之後,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之下,滿族人不僅意識到了“收婚”習俗的落後性,也曾為這種婚姻習俗和文化而羞赧。這其實就是滿族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滿族逐漸融入,以及適應當時社會所作出的必要改變。

滿族婚姻習俗有什麼文化內涵?

滿族“收婚”與漢族“三書六禮”碰撞之後,滿族人所作出的改變,其實就是婚姻意識的覺醒,這個過程中滿族的婚姻習俗,以及由婚姻習俗所衍生出來的婚姻文化,對滿族快速邁入文明化進程,提供了十分必要的條件。

滿族人所倡導的“旗民不通婚”,其實從一開始就不徹底。上至清朝皇帝下至普通滿族百姓,都沒有認真貫徹和執行這個不成文的規定。筆者認為這其中可能包含愛情的因素,但最根本的還是將婚姻習俗或文化,當成了一種求生存、求發展的手段。

【參考文獻】

1.清高宗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八旗通志初集[M].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4349.

3.定宜莊 .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美)黃仁宇 .中國大歷史[M].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9:245.

5.杜家驥 .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