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習慣養成”的最佳時間

古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人們喜歡說:給孩子上規矩。其實我們更願意說,那叫給孩子“習慣養成”。

從古至今,國內國外的教育大家們都說過類似的觀點: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

孔子說: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葉聖陶說:

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羅素說:

人生幸福在於良好習慣的養成。

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

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

早期教育花1公斤之力=後期教育花1噸之力

1988年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

這位白髮蒼蒼的老學者回答道:“是幼兒園。”

“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東西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道歉,午飯後安安靜靜地休息……”

出乎意料的回答直接說明了幼時養成良好習慣對人一生起到的作用和深遠影響。

幼時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間。幼兒習慣的培養,大多都是靠著父母的示範和引導。

孩子就是一塊天然的石頭,是否能雕塑成精美的作品,功夫還在每個家長。

孩子“習慣養成”的最佳時間


從語言開始文明習慣的培養

高爾基說: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是一個懂禮貌、有教的人。

從孩子呱呱落地之日起,他就開始“瘋狂”地向生活的環境學習語言,大人們和他說什麼,大人們之間在說著什麼,他都不分好壞地全盤吸收。

接著在牙牙學語之時,開始不斷練習之前學到、現在正不斷學習的各種詞語和句式。

一個孩子正是從“謝謝,請,對不起……”這些不起眼的日常詞語開始他的語言成長之路。

如果父母平日說話就是溫和有禮貌,再加上日後親子閱讀裡多給孩子接觸詩歌、經典、文學作品等,那麼這個孩子的語言修為一定不會差。

好的語言才能慢慢發酵出說話和氣、舉止文雅的好氣質。

從進食培養孩子的規則習慣

進食是培養孩子規則習慣最重要的契機。家長可以從細節做起:

教孩子正確拿筷子的方法、等大人動筷子後才能吃、吃飯時手扶著飯碗、嚥下嘴裡飯菜再說話、吃飯時不要吧唧嘴、喝湯時不要發出響聲、禁止用筷子敲打飯碗、不能隨便更換座位、不能將筷子插在盛著米飯的碗裡,以及吃完飯後碗裡要一乾二淨、添飯時不能說“要飯”或者“再要一碗”。

吃飯是一個孩子每天要經歷好幾次的事情,所以通過吃飯養成孩子的規則意識,這個契機非常重要。

孩子“習慣養成”的最佳時間


與他人和諧相處的社交習慣

語言是為了社交而服務的,因為社交的需要,我們才要學習語言。現在的社會講情商,而情商的重要指標常常是看是否會社交。

現在的父母已經越來越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合不合群?愛不愛跟小朋友玩?是不是樂意和別人分享?會不會欺負或者是被其他小朋友欺負?這些都是大多數父母關注的問題。

這時候父母的示範和引導顯得特別重要。

你希望孩子是樂於跟別人交流,友好相處的,那麼首先父母也要做這樣的人,薰陶自己的孩子。並且創造機會,多帶孩子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不僅僅是同齡人。

在相處中,引導孩子與別人友好相處、幫助別人、與別人分享、考慮別人的感受。

日子久了,這些好習慣內化在孩子心中,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一個不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別人感受,善於溝通、善待別人的人。

從自己穿衣開始培養勞動習慣

勞動習慣,同樣是一項應該從小培養的行為習慣。現在獨生子女家庭佔絕大多數,父母常常會過度保護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覺得他們太小了,長大一些了,又心疼孩子忙著學習沒時間,生活上這些看似小事都處處代勞,這樣孩子就一再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自然難以培養起自立的品格。

其實家長不要以為這些生活瑣事不值一提——

孩子自立的意識正是從穿衣、穿鞋穿襪開始的;責任感正是從幫助爸爸媽媽洗碗掃地抹桌開始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正是從自主自己的生活開始的;自信正是從輕鬆掌控自己的生活開始的。

所以,放手讓孩子去做,你會慢慢看到驚喜。

衛生習慣是一生健康的基礎

衛生習慣的培養重在兩個方面,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作息習慣。好身體是一切的關鍵,這一點越來越得到現代人的認同。

幼兒時期的作息習慣對過渡到小學階段特別重要。

當孩子從小就習慣了按時按點地做每一件事:起床、吃飯、喝奶、上幼兒園、運動、閱讀等,到了上小學時才能自律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更加有規律地進行娛樂和學習,達到兩者的平衡。

孩子“習慣養成”的最佳時間


閱讀習慣是一生的財富

現在,人們越來越認同教育應該是自我的、一生持續不斷的追求,而不是學校裡的十幾年,老師灌輸給我們的那些知識。

自我教育的基礎就是要有閱讀習慣,自發地從各種書籍裡汲取營養。

現在的童書市場比以前繁榮很多,各種好書層出不窮,親子閱讀的理念也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得到很多父母的贊同,不少父母已經開始在育兒之路上踐行起來。

在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起閱讀的習慣,會比成年後再來培養容易的多,也會在無功利性的閱讀中更加發現閱讀的樂趣。

當一件事是有樂趣的,那麼離習慣就不遠了。

怎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這些良好習慣呢?家長可以從以下8個方面做起:

1. 有利的環境

提供固定、安靜、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一踏入這個環境就有氛圍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2. 耐心的引導

告訴孩子原因,讓他們瞭解為什麼要培養這些習慣。當孩子在落實習慣培養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耐心地引導他們,不要期望一次成功,耐心多次才可以。

3. 及時的稱讚

當孩子做的好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地表揚他們,讓他們知道是哪個具體的行為做得好,值得表揚,增強孩子的自信,促進習慣養成。

4. 良好的示範

父母讓孩子養成的習慣,首先看看自己是否也做到了。身教永遠勝於言傳,有些道理說很多遍,不如自己做一遍。

你想讓孩子做事情專注一心一意,你就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做其他事;你想讓孩子遠離在家儘量不做分散孩子注意力、影響孩子學習的事。

5. 堅決的態度

培養習慣的過程中,當孩子不配合,或者效果不理想時,父母一定要堅決地表明自己的立場,給孩子界限,知道有些規矩是必須的!

6. 默契的合作

父母首先意見要統一,不要在孩子面前態度分歧,有不同意見私下交流討論。否則當著孩子的面,會阻礙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7. 制定規則

將習慣落實成具體的規則和計劃去執行。比如放學後有一個明確的學習時間,不隨意更改;學習的時候儘量不做其他事情等。

8. 增添趣味性

順應孩子的天性,不妨給枯燥的計劃加點趣味性。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比賽、做到可以換取獎勵,做不到就要換取懲罰等等。用遊戲的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習慣不是一天養成。成人養成習慣尚要21天,更別說是幼小的孩子。

不要忽略生活的日常,點點滴滴都是在培養孩子習慣的好時機,多用一些耐心和愛,將幼小的樹苗澆灌。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問題。作為家長這時不要急著插手,可以先問孩子八個問題,聽聽他們有什麼想法。而往往問不到幾個問題,事情就已經很清楚並得到解決了。家長不妨可以一試。

孩子“習慣養成”的最佳時間


孩子犯錯,不要批評只要八句話就搞定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決問題,更多地取決於他的經歷而非聰明程度。

而孩子的經歷往往也取決於父母,“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出現問題不要著急幫孩子去解決,而要讓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1.第一個問題是:“發生什麼事情了?”(讓孩子有機會說話)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

“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

“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才會處罰你。”

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2.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讓孩子情緒有個出口)

事情經過是客觀事實,當事人心裡受到的衝擊純然是主觀的感受,無所謂是非對錯。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多了。

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孩子夠冷靜之後,可以問他第三個問題。

孩子“習慣養成”的最佳時間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麼驚人之語,先不要急著教訓他,而是冷靜的接著問他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4.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盪,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噁心的、幼稚的……腦力激盪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問他第五個問題。

5.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你可能會很訝異的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後果。

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明白現實真相。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孩子“習慣養成”的最佳時間


6.第六個問題:“你決定怎麼做?”(讓孩子檢視自己的判斷)

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後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

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麼決定,然後又告訴他不可以這麼決定。這樣子,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7.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並且表示支持。

當孩子說出自己希望如何幫助他時,家長一定要積極表示支持。或許孩子會說自己就能解決,這樣更有利於孩子加強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等到事情過去之後,問他最後一個問題。

8.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並對以後出現類似的事情便有了一定的處理方式了。

如此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我們操心了。

不少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年齡小,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上,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運用一些策略和辦法來解決問題。

家長最好不要包辦代替,在孩子不需要的時候擅自幫助孩子或替孩子作決定,因為一旦失去鍛鍊機會,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退化,遇到問題就會束手無策。

應給孩子足夠的機會、適當的鼓勵和具體的指導,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好孩子成長過程中這不可或缺的一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