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否》淑兰和离,浅谈宋代离婚事件一二

从《知否》淑兰和离,浅谈宋代离婚事件一二

年初热播的电视剧《知否》中,明兰随祖母回宥阳老家探亲,却意外目睹堂姐淑兰婚姻的不幸,设计帮她与孙秀才成功和离,并最终脱离苦海。

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如果遭遇不幸婚姻,她们该怎么办呢?不管是电视剧《知否》中淑兰和离还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再婚后又起诉离婚,我们可略知一二。

从《知否》淑兰和离,浅谈宋代离婚事件一二

《知否》淑兰和离:及时止损,才能拥抱幸福

从《知否》淑兰和离,浅谈宋代离婚事件一二

盛家本是宥阳的大户,盛家千金盛淑兰原本人如其名温婉贤淑,蕙质兰心,但是在古代,商人的地位十分低下,盛家把淑兰许配给了一名孙秀才,原本指望他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谁知,此人 守着当年考取的那点功名,沾沾自喜,不思进取。

孙秀才出身贫寒,父亲早亡,母亲靠着给人浆洗衣服过活。原本他是一名少年神童,12岁就一举中了功名,这在当时可是光耀门楣的事情,只是,很多年过去,他没有一点进步,整天与人花天酒地。

当年,淑兰带着丰厚的嫁妆嫁入孙家,原以为可以和他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谁知,多年来受尽丈夫的凌辱和婆婆的欺压,她性格温顺,没有 城府,丝毫不懂得反抗,一回娘家哭诉自己的苦楚,盛家就送来几间铺子和宅子,谁知这样不但没有换来他们的感恩,反而让他们更加轻视和欺负淑兰。

孙秀才不学无术,不求上进,日日流连于青楼,他仕途无望也就罢了,还经常对淑兰家暴,甚至借口成婚三年淑兰无所出,一口气纳了二十多个妾室,最后还迷恋上了青楼女子,如今更是变本加厉让怀孕的青楼女子进门。

淑兰多年对孙秀才忍气吞声,如今这件事是违背了盛家的家规----不与娼妓共伺一夫,所以便有了淑兰强烈要求和离的那一幕。

从《知否》淑兰和离,浅谈宋代离婚事件一二

盛家一度以为女子嫁人后就要从夫,原本又想息事宁人,但明兰在知道淑兰的委屈后,她在长辈们面前劝堂姐离婚:入穷巷要及时掉头,否则唯有悔恨终身

从《知否》淑兰和离,浅谈宋代离婚事件一二

最后,明兰用计才让孙秀才签下和离书,即便这样,淑兰的嫁妆还是让他们拿走了一半。

从《知否》淑兰和离,浅谈宋代离婚事件一二

在古代封建社会,一个女子要是被夫家休了的话,不管你曾经的地位多么尊崇,只要被休,那就是沦为了“弃妇”,在那个时代是会被人轻视和唾骂的,所以 这也是盛家要求和离的原因,所幸,淑兰后来觅得佳偶,赢得幸福。

淑兰和离让人明白,婚姻的不幸福,是从女人习惯委屈和忍耐开始,但是也让人明白门当户对的感情有多么重要,精神上的匹配和心灵上的共鸣才能让婚姻中的两个人抵御岁月的侵蚀,彼此携手相伴。相反,精准式扶贫只会让贪婪的人更加贪得无厌,那些不懂感恩的凤凰男是养不熟的白眼狼,如不幸果遇到这样的人,唯有短尾求生,及时止损才是关键。

宋代的法律是承认“和离”的,《宋刑统》:“若夫妻不相安谐者,不坐。”议曰“若夫妻不相安谐,谓彼此情不相得,两愿离者,不坐。”意思是说,夫妇若感情不和,可协议离婚,法律不给干预。

如果我们以为古代只有丈夫单方面的“休妻”,而没有双方都同意的离婚,那就想错了。古代也有离婚,法律上叫作“和离”。在宋代,和离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妇女主动提出离婚的诉讼也不鲜见,以致宋人应俊感慨:“为妇人者,视夫家如过传舍,偶然而合,忽尔而离。”

从《知否》淑兰和离,浅谈宋代离婚事件一二

李清照再婚后起诉离婚,懂得断舍离才能自保

从《知否》淑兰和离,浅谈宋代离婚事件一二

李清照是宋朝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她出生书香门第,早年生活优渥。父亲李格非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是饱读诗书。在父母的教导下,她从小便文采出众。

她在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这样写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少女时代是她一生中快乐短暂的时光,那时的李清照多么欢快俏皮啊!

从《知否》淑兰和离,浅谈宋代离婚事件一二

另一首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感情真挚,千古流传。

她在《醉花阴》中写道: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的构思新颖,意趣高雅,在《一剪梅》写下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

从《知否》淑兰和离,浅谈宋代离婚事件一二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赵明诚是当朝宰相赵挺的第三子,婚后两人情趣相投,十分恩爱。他们研究金石学,收集古玩,比词赛文,无不欢悦。纳兰词名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正是出典于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写的她与赵明诚的闺房之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的生活急转直下,她独自带着夫妻二人多年收集的珍贵书画、典籍、器物一路南下。公元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去世。9月金兵南犯。从此,李清照行无定所,开始了身心憔悴,颠沛流离的生活。

48岁那年,在困顿流离中和亲人的劝告中嫁给了30岁的张汝舟,她以为从此有个照应,不再漂无定所,可投入精力完成《金石录》。张汝舟当时是品阶不高的武官,初期他对李清照表现得无微不至,追求狂热。然而,结婚后,张汝舟的庐山真面目才显露出来,原来他是贪恋李清照美色和惦记着她的古玩字画,如此不堪的品行怎么与赵明诚相提并论?金石家产是李清照与赵明诚一生心血所集。

那个年代的男子认为女子出嫁后,一切皆可由其支配,清高的李清照当然不听张汝舟摆布,矛盾愈演愈烈,恼羞成怒的张汝舟对她从恶语相向到拳脚相加。

从《知否》淑兰和离,浅谈宋代离婚事件一二

李清照前半生顺风顺水,一生孤傲清冷,何曾想过会遇到如此卑劣之人?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要知道,那个朝代,想要摆脱对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清照无意中得知,张汝舟当年科考中作弊,在婚后仅数月,李清照告发张汝舟科举作弊,提出诉讼离婚。

当时,宋朝法律规定,妻子告丈夫,不论对错,即处以两年以上牢狱刑罚。不管如何,李清照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壮士断腕般的刚烈和决绝将这段婚姻划上一个句号。

所幸,这件事惊动了当时的皇上并得到特批赦免,她只在狱中待了9天便被释放。

李清照通过揭发丈夫罪行,最终实现离婚,到底是李清照错还是张汝舟错呢?

若是按照《宋刑统》的规定,李清照揭发丈夫当年科举作弊,是李清照的过错。但是张汝舟犯罪被罚,李清照提出离婚,是符合当时的法律条文的。隐去前面一句,就相当于丈夫入狱,妻子提出离婚。双方都没有过错。其实,相当于“和离”。

从《知否》淑兰和离,浅谈宋代离婚事件一二

如果不幸福,记得及时止损

从《知否》淑兰和离,浅谈宋代离婚事件一二

不管是淑兰和离还是李清照在再婚后起诉离婚,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婚姻中的女子,必须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要一味隐忍不发,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即使才华横溢如李清照,也难免遇人不淑,但是,最重要的是须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力量,这样才能获得新生。

现实生活中,若那些性格柔顺和没有心机的女子,又该如何在一生中遇见对的那个人呢?

第一,尊重是基础,懂得心疼和体谅你的男人,他人品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相反,时刻挑剔你的人本身就没见的多为你着想,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恋爱蒙蔽了眼睛;

第二,女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懂得有所决断,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低给对方机会,要让他明白犯错是有代价的,要知道,所有的伤害都是你允许的;

第三,要懂得及时止损,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沉没成本效应”,就是说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念念不忘先前的投入,担心新的决定会让以前的投入付诸东流,于是不愿意改变现状,白白失去了很多机会。

我们的人生困境大多源于此,原本我们怀着美好期待步入婚姻,但是,当现实与我们的幻想有落差,我们发现所托非人,那么这种错误已经发生,是止步不前,继续趴在泥坑里不愿面对现实,还是果断放弃,选择重新开始呢?

如何打破“沉没成本效应”的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止损。所谓及时止损,就是我们做决策时,不要纠结于已经无法挽回的沉默成本,而应依据当下的利益和未来的收益做出最佳选择。

我们在做重大决定时,一定不要纠结无法挽回的沉没成本,而是问自己两个问题:

1.这是否让自己活得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而不是相反的?

2. 这是否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更差的?

若答案是相反的,那这个选择就不是一个好选择, 果断放弃,及时止损才是最佳选择。

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在寻找和等待一个人,希望他可以懂得和理解自己。希望尘世中有人陪你捻熄灯,有人同你书半生,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陪你立黄昏,如此便是幸福 。

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每个人都渴望“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但幸福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爱情则更难了,有生之年能遇到一个两情相悦,心心相惜的人,那需要天时地利的迷信,需要花光我们所有的运气,需要我们奋不顾身地投入,同时也要有一种愿赌服输的勇气和决心。

-End-

文 | 四月文艺

我是四月文艺,请关注我的头条号,让我们一起关注当代明星和古代传奇女子,在她们的人生中找到对抗岁月的智慧与方式,让我们学会与自己独处,在纷繁的世界中,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过一生。让我们在美好的事物中修行,将日子过成一首行云流水的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