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李鴻章赴日求和,一顆子彈,讓中國少賠白銀一億兩

文|鄔斯大人 閱讀用時3分鐘


甲午戰敗,李鴻章赴日求和,一顆子彈,讓中國少賠白銀一億兩

甲午戰爭失敗的消息很快傳來,紫禁城裡的王公貴族再也坐不住了。

整個大清恐怕沒有多少人會相信這是事實,在光緒、慈禧等清朝領導人看來,天朝上國絕不會被一直俯視中華的倭國小邦打敗,這應該只是謠傳。

再三確認之後,才發現這是事實,北洋海軍不僅全軍覆沒,遼東及朝鮮半島的陸戰,清軍也敗的慘不忍睹。號稱亞洲第一海軍的北洋艦隊敗的居然如此窩囊,這簡直是巨大的恥辱。

多數人都低估了日本的軍事實力,北洋艦隊的官兵和武器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算不上一流。威海衛陷落、旅順陷落,形勢岌岌可危 ,面對日本猛烈的攻勢,清政府擔心京津不保,所以加快了對日求和事宜。

甲午戰敗,李鴻章赴日求和,一顆子彈,讓中國少賠白銀一億兩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於1895年2月在驅逐清朝前兩批求和使團後,向清政府再次提出和談的要求,而全權代表則是恭親王或李鴻章。

得知日本的要求後,慈禧火速召李鴻章進京議事,並命他作為全權代表處理對日和談事宜 ,其實,慈禧仔細一想,這事確實沒有比李鴻章合適的人了。

作為大清文華殿大學士、集北洋通商大臣和直隸總督於一身的晚清重臣李鴻章,的確有和外國人談判的豐富經驗,他也足夠聰明,懂得權衡利弊,更深知政府的底線所在。然而此去日本,註定要背上賣國賊的罵名,但他已經管不了這麼多了,比起身後非議和指責,如何將損失降至最低才是他此次和談優先該考慮的。

啟程之前,李鴻章又再次拜會各國公使,乞求干涉,均無結果,李鴻章深知向日割地已成定局,於是就割地一事上奏皇帝,最終取得了割地授權。

甲午戰敗,李鴻章赴日求和,一顆子彈,讓中國少賠白銀一億兩

1895年3月,李鴻章以清政府全權大臣的名義,帶著美國前任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率100多名隨員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展開和談。

日本的和談條件非常苛刻,賠款、割地、開闢通商口岸、駐軍幾乎一樣不少,伊藤博文其實已經知道了清朝的軟肋,所以即使李鴻章據理力爭,想盡一切辦法,日方也幾乎沒有做出任何讓步。其實和談之初,日本國內反對議和的人不在少數,尤其是那些狂熱的好戰分子都希望日本繼續對中國的戰爭。

三輪談判之後,李鴻章身心俱疲,所以暫時回到接引寺住所準備休息,然而路上突然冒出的日本激進分子小山豐太郎一槍擊中了李鴻章的左眼,眼前一花,李鴻章疼痛難忍,應聲倒地。

李鴻章遇襲之事被曝後,輿論譁然,世界多國對日紛紛予以譴責,日本政府也因此事名譽掃地、大為惱火,為了避免俄、法、德藉機干涉遼東事務,日本政府一方面親遣醫生和護士對李鴻章進行治療並給予慰問,另一方面自動宣佈承諾休戰。李鴻章也沒有像日本所擔心的那樣立即歸國,而是繼續談判。

李鴻章被槍擊一事造成了日本在和談上的被動,日本將其原先確定的三億兩戰爭賠款縮減至兩億,通商口岸也有原來的七處降至四處。然而事實是除了此次外交風波 ,還有西方國家的干預,這些因素混雜在一起,才迫使日本在與清朝的何談中做出一點讓步。

日本深知和談久拖不利,所以在此後的第五、第六輪談判中,加快了和談的節奏。伊藤博文通過破獲清政府往來電報等渠道已完全掌握了清政府決意迴避談判破裂局面的底線,所以即使李鴻章苦苦哀求降低勒索,他也沒有做絲毫讓步。

甲午戰敗,李鴻章赴日求和,一顆子彈,讓中國少賠白銀一億兩

1895年四月,經過六輪談判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馬關春帆樓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和約內容如下:

中國承認朝鮮獨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與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人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雖然清政府減少了一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但其後簽訂的《馬關條約》無疑讓中國的半殖民地進程大大加速,也直接加深了中華民族的危機,俄法德三國幹遼 ,讓中國又為贖遼多付了三千萬兩白銀。

甲午戰敗,李鴻章赴日求和,一顆子彈,讓中國少賠白銀一億兩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後中國被迫簽訂的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中國近代社會帶來了巨大危害,西方列強在此事後也認識到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他們趁機援引片面最惠國待遇,對清政府一頓威逼利誘,獲得了《馬關條約》中除割地賠款以外中國給予日本的所有特權,中國儼然已經成為西方列強分食的肥肉。

李鴻章赴日談判既沒能拯救中國,也差點葬身於此,他註定要因為賣國條約成為民族歷史的罪人,然而即使換作他人,面對如此腐朽沒落的國家、面對如此恥辱的局面,誰又有力改變殘酷的現實呢?

弱國無外交,國際社會,貧窮弱小隻有被動挨打的份,要想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被欺負,唯有國家自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