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穿越,那些先秦時代的食物

穿越,在媒體和文藝作品中,成為炙手可熱的寶貝,最近很火的《慶餘年》,主人公也是一個穿越的人物。因為有了大量的現代知識,也背了大量的文章詩詞,於是成為一代風雲人物。與皇帝相見,同美眉為伴,生活逍遙自在。

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現代人如果真的有了一個穿越的機會,十有八九,不是成為一代風雲人物,而是會分分鐘餓死。

假如,一個人穿越到了先秦時代,就會發現,什麼《尋秦記》《神話》一類的文藝作品,完全用不上,因為一個人到了另一個時代,首先需要考慮的,不是建功立業,而是吃飯。

吃貨穿越,那些先秦時代的食物

吃貨

先秦時代人們對肉食的眷戀

在一些古籍史料記載中,對於食物的描寫,往往是比較誘人的,而且非常講究。

在《論語·鄉黨》中,記載了孔老夫子對於食物的嚴格要求。

首先,肉必須割的方方正正,吃的要精緻,生魚片要切的細,魚和肉一定要新鮮,佐料要有大醬,要有姜。一言以敝之,各種講究。

孔子的這些講究,的確讓許多人食指大動,想著古人的伙食還是不錯的,魚,肉都有。而在周禮中,對於食物等級,也有嚴格的劃分

天子級別的人物,可以吃牛肉,在很多人以為,古人是不吃牛肉的。其實在古代,大部分的時間裡,不是說不是牛肉,而是不允許私自殺耕牛,但公家可以殺,在一些特殊日子裡,比如大型聚會,也是可以打打牙祭的。但在周朝,牛肉的地位非常崇高,是天子的專屬。

天子以下,是諸侯,諸侯可以吃羊肉。在中國古人,對於羊肉的喜愛,絕不比遊牧民族更差。在去年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裡,著名的水盆羊肉,一度成了網紅,到了宋朝時候,羊肉更是被宋朝上至天子,下至百官瘋狂迷戀。

而在周朝,羊肉,只能是諸侯級別可以吃。諸侯以下,是卿大夫,他們可以吃豬肉。而普通官員,可以吃魚肉,至於貧民百姓,頂多吃點蔬菜得了。

在戰國策中記載了一個小故事,孟嘗君有一個叫馮瓘的門客,他整天沒事幹,就在孟嘗君門口唱歌,他的歌是自編自演,沒啥韻律,歌詞是這樣的:

我扣著長劍唱了歌,唱的是沒有魚吃。

而按照馮瓘的級別,只是一個平頭老百姓而已,有菜吃就不錯了,要什麼魚。而馮瓘也並不是一個十足的吃貨,吃魚的目的,是為了要官。可見,雖然到了戰國時期,沒有這麼多講究,但普通百姓想要吃魚吃肉,並不容易。

除了牛肉、羊肉、豬肉以外,還有一些肉,雖然不是禮儀中規定的肉,卻也是先秦時期常見的肉食。但那個時期,並不把這些當成肉,比如雞肉。

在古人眼中,肉,一般指的是紅肉,比如牛羊豬,雞肉屬於白肉,魚一般級別不夠,無法作為國宴的食物。

雖然戰國時期,禮樂崩壞,人們不再受周禮束縛,除了牛作為重要生產力以外,其他一些肉已經沒有了太多約束和限制。


古人單一的烹飪技術

許多人看到這裡,一定覺得很不錯了,畢竟這些食物,和現在也沒啥區別。但很遺憾,即使穿越到先秦時代,可以有資格吃肉,也會讓你懷疑人生。因為那時候的烹飪技術,實在令人無語。

穿越到先秦時代,烹飪技術非常好學,因為只有一招,煮。

不管是肉,菜,還是糧食,往青銅鼎裡面一扔,點火就煮。這種做法,很大的機率是煮不熟。

有青銅鼎還是好的,對於普通百姓家庭而言,只有陶罐可以用。

青銅器雖然在商朝就已經興盛,但普通老百姓直到東漢末年,主要的炊具還是陶器。因此,在先秦時代,陶罐煮肉的味道,充滿了泥土的芬芳,對於現在人來說,連聞都會吐。

如果說這些已經很難以接受了,但事實上,還有更難以接受的,那就是佐料也很少。

在先秦時期,佐料很簡單,鹽、姜、醬、醋、茱萸,然後這些佐料,也沒有啥太多規矩,往裡放就是了,不要管好不好吃。因為,這些在現在看來,很常見的佐料,在先秦時代,也只有達官貴人才能吃到。至於普通百姓,很可能連鹽都不能保證每天都有。

那麼,如果像範閒一樣,和天子見面,吃一次國宴,那一定會好很多。

其實,在周朝,天子的國宴還不如諸侯國的伙食好,因為國宴的規矩太多了,而且太講究。天子的國宴,叫做胙,可以看成是一種四四方方的肉。

鑑於生產力水平,天子手下的廚師,他們做飯的方式,不會比諸侯高明到哪裡去。而經過各種繁文縟節之後,你吃到的,基本上已經是冰涼的肉了。更主要的是,你還必須得吃下去。

說道這裡,你就會感覺到,古人日子過得真不咋地,還是現在人幸福。那麼,除了肉,先秦時代的人,還會吃什麼呢?

其實,除了做法有些令人難以下嚥以外,要說吃的東西,除了肉以外,還有不少。


主食延續了數千年

先來看一下主食,黍、麥、麻、稻、菽、粟,茭,都是先秦時代餐桌上的必備主食。

麥、稻、豆三種食物,不光是先秦時代,即使現在也都是餐桌上主要的主食,因此不用多說什麼。

黍,現在到底是什麼,在《說文解字》中記載:黍,禾黍而黏也。說了和白說一樣。而根據這個解釋,大概可以理解為,一種有點黏的米,類似於現在的黃米。

這個黍可以算是先秦時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詩經魏風中就有寫道: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周頌中寫道:其鑲伊黍。就連論語微子中,記載: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至於茭,是指茭米,菰的果實,可以食用。茭米在先秦時代,並不算是主流,反倒到了唐朝,茭米才再次成為餐桌上的佳餚。

菽,據考證,應該是大豆一類的食物,放到現在,雖然已經不是主食了,但豆奶豆漿,豆腐腦,豆腐,豆乾,豆汁都成了民間著名美味。

麻,據說是大麻,當然這不是毒品,在古籍中,常有桑麻一說,唐詩中也有把酒話桑麻。桑樹作為經濟作物,可以養蠶,可以作弓弩,而麻,到底怎麼吃,我實在不太知道。

隨著時間的推移,粟逐漸成為食物的主流,早在孟子中就記載: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戈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可以說,在春秋戰國時侯,粟也就是現在的小米,已經成為國家主要的戰略儲備。

而令人想不到的是,粟不但在戰國成為主流食物,也延續了幾千年,和麥、稻、菽一起,成為中國重要的食物,反而黍、茭、麻漸漸消失。

在歷史紀錄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是關於麥子的神奇故事。

晉國有個君王,稱為晉景公,有一天,晉景公做了一個夢,然後心理就有些不自在,於是叫來桑田巫來給自己解夢,桑田巫想了想,很直接的告訴晉景公,“你快要死了,估計吃不到明年的新麥子了。”

晉景公聽了,非常不服氣,估計是為了較真,第二年,新麥子收了上來,晉景公當著桑田巫的面,吃了一大碗煮好的麥子,然後直接把桑田巫砍了。

砍了桑田巫之後,晉景公覺得肚子難受,然後就去上了一趟茅房,結果掉茅坑裡死了。

其實,很有可能是晉景公吃的太多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麥子的脫殼技術,是漢代發明的。而那時候如果麥子煮不爛,就只能生嚥下去,不鬧肚子才怪了。


蔬菜水果必不可少

主食和肉都說完了,那麼,先秦時代的人,都吃什麼蔬菜呢?

在古代,人們對於蔬菜的種植,遠不如穀物那般重視,雖然蔬菜維生素很高,但在古代,吃飽飯才是王道,蔬菜看著一大盆,一煮就沒了,根本不頂餓。因此,對於蔬菜,先秦時代以也菜為主。

在詩經中,對於蔬菜的記載,非常多,比如采薇裡面的薇,就是一種常見的蔬菜。據說這是一種野豆子。

關雎中寫道:參差荇菜,左右采之,這裡面的荇菜,也是常見的野菜。

除了這些以外,苦菜,那時候叫飛蓬,蕨菜、水芹菜、枸杞芽,蒿菜,茭菜等等。

看起來品種還是非常豐富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蔬菜,全都不是家養的蔬菜,都是一些野地裡的蔬菜,雖然按照現代人的看法,這些野菜的營養價值,要比家養蔬菜更高。但要想把這些野菜都認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大的可能,採到了一些有毒的野菜,然後一命嗚呼。

主食、肉類、蔬菜都介紹完了,還缺一樣,那就是餐後的水果。雖然在文字記載中,餐後水果並不是必須的流程,但在先秦時代,可以吃的水果還是很多的。

先秦時代,人們最寵愛的水果,當屬桃子了。桃子作為中國本土的水果,數千年來受到追捧。在先秦時代,桃子更是水果之王。

即使在史料記載中,也不乏桃子的身影。著名的典故就是晏子兩桃殺三士。齊國名相晏嬰用兩個鮮桃賞賜三個勇士,讓三個勇士因為爭功而自相殘殺。雖然故事過於誇張,但在那時候的人看來,桃子的確是很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水果。

桃子的地位無可動搖,而在民間,因為沒有那麼多桃子可以吃,民間最重要俄對水果有三樣,棗、栗子、棘。

大棗是先秦時代重要的水果,也是普通百姓可以吃的起的水果,如果你穿越先秦時代,找不到桃子,可以嘗試吃棗子來解饞。

棘,其實就是酸棗,這種食物在現在野地裡也非常多見,雖然酸棗樹刺非常多,但酸棗吃起來生津開胃,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解渴水果。

栗子也是中國古代主要的水果。其實,栗子雖然被稱為水果,但水分並不多,但栗子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非常頂餓,吃上幾個栗子,一上午都感覺不到餓。而栗子也成為名間緩解飢餓的神器。

香瓜在先秦時代,也是存在的,但北方比較少見,是江淮地區貴族享用的高級水果。

而在楚國江漢以及蜀地,橘子和柚子也成為主要的水果。

由於年代實在久遠,歷史紀錄有限,隨著考古工作的發展,一些考古發現中,還找到了幾千年前的白菜種子以及麵條和痕跡。隨著考古發現,也許古人所能吃的,遠超過文字記載的內容,興許還有更多我們不知道的食物,已經進入古人的餐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