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十二公民》,我得到了三個啟示


看完《十二公民》,我得到了三個啟示

今天重溫了《十二公民》電影,它圍繞著一樁“富二代殺父案”展開,由12位戲骨為我們呈現出一次精彩的庭外對決。


事實上,這部電影改編自1957年上映的美國經典懸疑電影《十二怒漢》。雖然從演員的序號安排,具體的犯罪情節都有明顯的借鑑,但是這部電影依然稱得上精彩。它並沒有一味照搬,而是結合中國的社會現狀做出了相應的改編,而這也是這部案件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方。


縱觀整部電影,其核心在於案件中的富二代是否有罪。但是,又不完全探討了這一點。我覺得整部電影給我留下了三個值得深思的地方:

01、無處不在的偏見,正在充斥著人們的生活


不論是10號對外地人、河南人存在的地域偏見,還是3號、7號對4號房地產商的仇富心態、抑或是對5號這類有過前科人的鄙視與猜忌……這些偏見出現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我想,也許你並不會對這些充滿偏見的言論感到陌生:


(1)只要是河南人,就沒有好東西;


(2)只要一個長的漂亮的女人從一輛豪車上下來,人們就認為她是狐狸精,靠勾引男人上位;


(3)只要是富二代,一定是沒出息的花花公子;


(4)只要蹲過監獄,甭管是不是冤枉的、當初因為什麼理由坐牢,一律不值得原諒,肯定是窮兇極惡之徒,見了就得躲得遠遠的;


(5)只要是有錢人,一定是做了什麼見不得光的事才賺的錢……


看完《十二公民》,我得到了三個啟示


這些偏見出現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只是因為這部電影,將這些偏見進一步放大,以至於人們不得不正視它。


記得前陣子刷西瓜視頻,有一個河南主播,他錄的視頻多半是和考研有關。結果有天有個粉絲給他發了私信,想請教他考研的相關事項。但是不巧的是,這位主播那幾天正好很忙,沒顧得上回復。於是這位所謂的粉絲,立刻爆粗口,說出了很多諸如“河南人沒一個好東西,去死吧。”這類的言論。


那位主播說看了這個人發的私信,想到對方也是有文化、有見識的學子,沒想到會說出這麼難聽、充滿了地域歧視的話。


我自己看了這樣一個視頻,也是感慨萬千。從我個人經歷出發,我雖然不是河南人,但是一些親朋好友是河南人。我自己曾經因為旅遊去河南待過一陣子,那裡的人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多河南人是很熱心的,並不是一些人所設想的那樣。


我想,這種因為地域而產生的偏見,真的既可笑、又無知。


我認為,這部電影將這些偏見擺在公眾面前,讓人們去思考,是否應該改變自己固有的認知,學會尊重每一個人,而不是靠猜測去臆想。

02、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不盲從、不附眾,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品質


在電影中的8號是一位檢察官,也是他從一開始提出了質疑。面對這樣一樁已經稱得上是“板上釘釘”的殺人案,他並沒有人云亦云,冒著被別人孤立、質疑、反對的風險始終堅持自己的看法。


其實,他並不確定富二代是否無罪,他只是希望能夠給生命一次機會。但是這樣的人真的太少了,很多人往往處於群體性的壓力,會放棄自己的立場,不敢說出真話。即使自己也存在疑慮,但是還會忍不住附和大眾的意見。這是一種社會常態,卻值得引起思考。

看完《十二公民》,我得到了三個啟示


電影中,很多反對8號的人,並不是真的相信自己是對的,他們只是不願意站在集體的對立面,所以才會立場堅定的反對8號。


想想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有些人不問青紅皂白,只要別人質疑自己、提出相反的意見,就一定要和對方鬥爭到底,堅決把對方不合時宜的想法滅殺在搖籃裡。但是,從頭到尾,他都不願意正視擺在眼前的事實、不願意思考對方的想法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


我想,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一定是給予每個人發出聲音的機會。不論對方是什麼職業、階層,允許這些人表達自己真實的看法。每個人在批判他人以前,也仔細思考對方的意見,而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03、關於“空巢老人”


9號老人是電影中繼8號第一個投無罪的人,也是第一個分析出證人心理的人。電影中,很多人認為證人的證言不會有錯,一個老人為什麼要陷害一個孩子?也只有這位經歷過文革的老人,用自己的洞察力給出了答案:因為證人是一個空巢老人,所以渴望得到溫暖、渴望得到關心。


事實上,空巢老人這類群體的存在固然有社會性因素,但是更多的還是子女對老人的疏於關心。這些老人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有的甚至一身病痛。兒女忙於工作,沒有多少時間精力照顧老人,所以這些老人在生活中是很孤獨的,而這種對親情的渴望勝過了物質上的滿足。

看完《十二公民》,我得到了三個啟示


就像大年初一上映的《囧媽》,電影中伊萬的媽媽,仔細想想不也是空巢老人嗎?只是她還有自己的夢想,兒子雖然忙,但是並沒有到置之不理的程度,所以空巢的感覺並不是很明顯。但是,親情的缺失卻是不可忽略的。


這部電影將這一社會現象提出來,我認為很值得思考。對每一個成年人而言,雖然父母子女之間註定會漸行漸遠,但是還是希望在父母年邁的時候,為人子女還是應該多一些關心和體諒。


昨天看《圓桌派》,一位嘉賓分享了一個臺灣女作家的故事。這個女作家和母親一直關係疏遠,女作家將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不快樂、對母親的怨恨都寫在了書裡。結果後來母親病重了,她隔著門玻璃發現在母親床頭放著一本她寫的書。


那個時候,女作家很擔憂,不知道母親看到哪裡了,有沒有看到那些她寫的怨恨的話語。結果,她的母親當天就走了。等她去拿書的時候,發現書頁折起來的部分,正好寫的是她對母親的怨懟。


那一刻,她無法抑制的大哭起來。對她來說,永遠沒有機會和自己的母親和解,永遠沒有機會告訴她,其實她的怨恨都是因為愛。

看完《十二公民》,我得到了三個啟示


我想起前陣子看《都挺好》,很多人討厭結尾,覺得強行大團圓很噁心。但是,當我看到明玉大年三十追著蘇大強,問他幹什麼去了,而他卻藏著一本30塊錢買來的習題冊時,還是被深深地觸動了。


可能這件事早就被明玉封印在內心深處了,但是得了老年痴呆的蘇大強卻依然記得這個,像捧著金子一樣藏在懷裡,那一幕真的很打動我,也讓我原諒了這個一直都很“作”的老人。


我想,不論你是否能理解父母的做法,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希望這個社會少一些空巢老人,少一些人間悲劇,少一些來不及。


在看完了《十二公民》這部電影以後,我並沒有從拍攝角度、敘事手法、演員演技等角度點評,我認為這些已經被很多人說盡了,我只想談談自己看了以後的感受、從電影中引發的思考。可能並不成熟,也可能寫得並不好,但是我還是希望以這樣的方式記錄下我的思考。如果我的這些想法對你有所觸動,那麼這篇文章就是成功的。



我是 ,願意將生活中的詩意與苟且一一道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