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浮山縣,相傳洪水時山隨水消長而得名,2019年退出貧困縣

山西省浮山縣,相傳洪水時山隨水消長而得名,2019年退出貧困縣

浮山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面積946平方公里,總人口13萬。 山鑼鼓、剪紙、木偶、飲食等傳統文化在全國都享有一定聲譽,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2019年5月,浮山縣退出貧困縣。

一、歷史沿革

1、唐武德二年(619年)析襄陵縣於郭城置浮山縣,三年改名為神山縣,屬晉州。宋初屬晉州,政和六年(1116年)屬平陽府。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神山縣為浮山縣,興定四年(1220年)改名為忠孝縣。元仍名浮山縣,屬平陽路,大德九年(1305年)屬晉寧路,明屬平陽府。清因之。

2、1914年屬河東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1937年屬太嶽區。1942年設置青城、浮山二縣。1945年二縣合併,復為浮山縣。1949年屬臨汾專區。1958年與臨汾、襄汾二縣並稱為臨汾縣。1960年與臨汾、襄汾二縣分治,恢復浮山縣,屬晉南專區。1970年屬臨汾地區。2000年屬臨汾市。

二、地名來歷

《元和志》 卷12神山縣: 浮山縣 “因山為名”。《讀史方輿紀要》:“浮山在縣西六十里。相傳洪水時,此山隨水消長,縣因以名。”

三、風景名勝

山西省浮山縣,相傳洪水時山隨水消長而得名,2019年退出貧困縣

1、老君洞。位於浮山縣城南5公里處,佔地面積1224平方米,始建於唐武德二年(619年),歷唐、宋、元、明、清五朝的風塵歲月,有毀有建,始成現存規模。

山西省浮山縣,相傳洪水時山隨水消長而得名,2019年退出貧困縣

2、清微觀。位於浮山縣城北2.5公里處,始建於唐,經宋、元、明三代重建重修。該觀為宮廷式建築,分為前院、中院、後院三個部分,三院同位於一條中軸線上。

山西省浮山縣,相傳洪水時山隨水消長而得名,2019年退出貧困縣

3、龍角山。位於浮山縣城南17公里處。該山以兩座天然高峰故又俗稱“二峰山”。

山西省浮山縣,相傳洪水時山隨水消長而得名,2019年退出貧困縣

4、文廟大成殿。位於浮山縣城東端,元至元二年(1274年)創建,大德年間重修。現存建築為元代原構。大成殿築於高臺之上,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

山西省浮山縣,相傳洪水時山隨水消長而得名,2019年退出貧困縣

5、神山塔。在浮山縣天壇鎮南部神山村,塔始建年代不詳。塔座平面六角形,石砌,高0.6米:塔身圓形,七級,高7米;每層設四個磚龕,上部寶頂,設風鐸四個。佔地面積8.4平方米。保存完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