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10月14日 韩国女星崔雪莉自杀 微博满屏

新闻中简简单单一句 “确认死亡”

宣告了一条鲜活的生命的终结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是怎样的原因让她选择

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还未可知

但是网络暴力

曾带给她的伤害却是不可否认的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言语无锋 却能杀人

让反网络暴力的意识觉醒敲醒每一片无辜的雪花

14岁澳大利亚女孩艾米

她从6岁开始接拍广告

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澳洲童星模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艾米突然在网上收到很多陌生人的谩骂

这些攻击毫无依据

但是却持续整整八年之久

最后女孩因不堪网络暴力自杀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她的父亲在社交平台上发出这样一则状态

邀请所有霸凌者出席艾米的葬礼

“如果你认为在网络上攻击别人只是开玩笑

甚至从中满足自己的优越感

我在此邀请你们来参加葬礼

看看你们造成的后果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言语无锋 却能杀人

如果说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那么这次事件就是在提醒我们

是时候让反网络暴力的意识觉醒

敲醒每一片无辜的雪花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国外对网络舆论暴力的研究比较早,主要从cyberbullying(网络欺凌)、cyberstalling(网络跟踪)、cyberharssment(网络骚扰)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占多数。近年来,网络舆论暴力事件逐渐增加,引起了国内研究者的注意。2007 年 8 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对“网络舆论暴力”说“不”!》的文章,拉开了学术界对网络暴力的研究。该文章提出网络舆论暴力的三大特点:以道德的名义对当事人进行恶意制裁,以寻求网络问题在现实中解决 ;通过人肉搜索公开当事人的隐私,煽动人群对当事人进行语言暴力,产生群体极化行为 ;对现实生活中的当事人进行实质性的威胁、恐吓并造成严重伤害。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不负责任的自由是暴力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网络暴力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你的朋友圈状态有没有被人吐槽过?

分享快乐被视作炫耀 分享悲伤又被视作矫情

你的家乡有没有被人地域黑过?

仅仅因为个别事件 就被打上恶性标签

你是否因为兴趣爱好、衣着打扮

而被人妄下定论、恶意揣测?

因为与众不同的爱好和穿着 所以被误解被猜度

被人肉 被辱骂 被污蔑

这些似乎离我们很遥远

但是如果你打开手机 打开社交平台

网络暴力就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正义成为一种借口

道德成为一种武器

我们逐渐习惯用看不见的利刃

向别人划下一刀又一刀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每个人都有自由发声的权利

但你必须对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负责任

在法律制约不了的地方

还有道德的谴责 灵魂的拷问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奇葩说》中曾对“键盘侠是否是侠”

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键盘侠是一种非常易于传染的情绪状态”

这正是网络暴力的可怕之处

“今天我正谴责键盘侠

明天我就可能成为了键盘侠”

这样的负能量是十分易于传染的情绪

受害者也会变成施暴者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匿名的互联网环境

言论自由的公民权利

不应该是网络暴力的保护伞

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不负责任的自由就是暴力!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善于运用自己的话语权

如果做不到不在意他人评价 那就请做到不轻易评价他人

发言人认为

“雪莉之死无异于社会他杀”

随着自杀事件的不断发酵

韩国国民对恶性留言的批评舆论日益高涨

韩国议员发起提案

有望出台禁止恶意留言的法律“雪莉法”

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思考格外沉重

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曾经

故意或是无意间的网暴行为

如果做不到不在意他人评价

那就请做到不轻易评价他人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公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68.6%的网民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这一特征在中国网络发展的十一年中不曾变过,18岁以下以及18~24岁之间的网民比例呈上升趋势。网民年轻化,是网络暴力突现的直接原因。这些年轻的网民,较年长的人来说,血气方刚,充满激情冲劲十足,但也容易冲动,容易被激怒,容易放纵自己。主帖事件在网络上一发布,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用键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显出不满与愤怒。而这些愤怒的个体在网络上非常容易结合成一个观点一致的暂时群体,然后他们以群体的身份,以“正义”名义对当事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追讨与打击。他们以为自己正在伸张正义,却忽略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的过度伤害。而且年纪也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对事物认识的深度。他们既容易受群体情绪的影响,也容易受到表面信息的左右,急于对一件事情下是非判断,而无法迅速看清事件背后的复杂关系与原因。这种年轻的冲动与无知,很容易认同并实施以暴治暴的网络暴力。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大学生作为网络新生代主要力量

更应该善于运用自己的话语权

理性一点 善良一点

发送善言 传递友善

如果你正遭受网络暴力困扰

必要时要懂得求助

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拒绝上头,要走心:我爱你,中国!

出品 | 北科大青年融媒体中心

图片素材来源 | 网络

校审 | 宇鹏 润初

我们与恶的距离:网络暴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