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有时就藏在说话这件小事中

埋伏在你身边的“沟通暴力”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都挺好》一经播出,立刻引发网友们的热议,不单是因为剧中演员的演技各个在线,还在于剧情取材过于真实。

让网友们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明玉这个角色,还有二哥二嫂这对小夫妻的塑造,剧集中有一幕是苏明成一时兴起想搞投资赚大钱,回家后跟老婆朱丽沟通商量,没想到双方因沟通不畅,竟然进行了语言甚至是肢体上的冲突。

原本恩爱的小夫妻最终因此事闹的不欢而散。

暴力,有时就藏在说话这件小事中

圣雄甘地说:“真正的非暴力,威力超过最强大的暴力。”

苏明成和朱丽两人之间的沟通行为看似和暴力搭不上边儿,但其实这已经是一种隐形的暴力行为,这种暴力不仅扰乱了两个人的判断力,还伤害了两人之间的感情。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常有的行为,若不注意方式和方法,就会形成一种隐形的暴力,它会像定时炸弹一样埋伏在我们身边,稍不留心就会随时爆炸,表面上看没有形成身体上的伤害,但其实对于心灵和精神上的伤害不可估量。

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模式,人们如果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沟通和聆听,就可以达到和谐共处,情义相通的境地,这种方式就是“非暴力沟通”,为此马歇尔博士还专门出版了一本著作《非暴力沟通》,畅销至今。

暴力,有时就藏在说话这件小事中

书中,马歇尔博士说人与人之间原本平等和谐的沟通之所以会演变成暴力沟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在满足于某种愿望时,倾向于忽视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种语言和表达方式,马歇尔博士称之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那么当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到底应该怎样才能准确的传达自己的想法并且避免让自己成为发起暴力沟通的元凶呢?

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掌握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01 第一个要素是学会观察

掌握观察这一要素之前,我们需要区分观察和评论这两个概念。

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曾提出:

“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现实,会造成很多困扰,语言是一种有缺陷的工具,我们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过程,变化、差别、层面、功能、关系以及复杂性。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这个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这句话其实是说我们很难用一个静态的词语去准确的描述一个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就成为标签式的评判。比如有时候我们会说一个人自私,那么这个人究竟是一个自私的人呢,还是说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自私”?

之所以有沟通上的冲突,是因为我们常常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最终会让倾听者误以为我们在批评他,进而产生逆反的心理,沟通也将无法进行。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区分评论和观察呢?马歇尔博士给我们列举了一些例子。

暴力,有时就藏在说话这件小事中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要做到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分析比较,是很难做到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

当然,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动态的语言,并不主张绝对的结论,它需要我们在不同的场合和情景中灵活运用、客观描述。

当你学会了区分观察和评论,那么下次再遇到朋友约会来迟,你就可以说“你这一周一共迟到了3次”而不是“你怎么总是迟到!”

02 第二个要素是表达感受

西部乡村音乐的代表人物瑞芭.麦克英特尔曾在她的父亲去世后写过一首歌:《我所不知道的伟大的人》,这首歌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渴望和父亲沟通,来表达他们的感受,但是却没有做到。

男女朋友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很多女生喜欢玩一种叫“我不说你来猜”的游戏,她们不会直接告诉男友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而是相信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神奇力量,让男友去感知自己的喜怒哀乐,结果往往都是悲剧。

暴力,有时就藏在说话这件小事中

马歇尔博士鼓励人们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坦诚相待,才能进行下一步有效的沟通。但是很多时候人们急于表达感受,却将想法和判断也混淆其中,最终使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非暴力沟通中,马歇尔博士为了帮助读者更清晰的表达感受,专门汇编了以下的词汇表供参考:

当想要表达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 喜悦 欣喜 满足 欣慰 兴高采烈

感激 感动 乐观 自信 振奋 心旷神怡

高兴 快乐 愉快 幸福 踏实 喜出望外

当想要表达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 担心 焦虑 忧虑 着急 心神不宁

忧伤 沮丧 气馁 绝望 难过 萎靡不振

失望 震惊 困惑 迷茫 孤独 筋疲力尽

那么在剧中,当苏明成跟朱丽商量投资这件事情时,朱丽可以尝试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做这个决定我很害怕和担心,一旦失败,我会很难过的。”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两个人语言和肢体上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一旦沟通方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那么整个沟通就会更加顺畅,当然在适当的时候学会示弱,也是解决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

03 第三个要素是了解需要

在《非暴力沟通》中,作者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听到有人对自己说了不中听的话,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自责或者反驳,甚至是指责对方。这样沟通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让自己更加厌恶自己或更加讨厌对方,除此之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暴力,有时就藏在说话这件小事中

除了以上的方法,马歇尔博士还提出了另外两种方法:

其一,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其二,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当我们将注意力从自责和反驳中转移出来,进而聚焦于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时,我们会在学会关心他人的同时,也学会了表达自己,从而完成了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的蜕变。

04 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帮助

请求他人的帮助是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个要素。那么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更容易得到积极准确的回应呢?

首先,需要我们提出具体的请求,而且是越具体越好。

有这样一副漫画,画中描述的是一个人掉到了湖里,苦苦挣扎之时,他对岸上的狗大声呼喊:“快去求助!”结果在另一副画面中,那只求助的狗躺在了精神病医生的诊治台上。

故事看似荒唐,实则是在告诉我们“请求帮助”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每个人的理解各有不同,如果我们使用宽泛或者抽象的语言去请求帮助,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需要明确谈话的目的。

有时候我们可能不需要直接提出请求,但至少要明确自己谈话的目的,让对方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只有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足够深,表达的足够清楚,我们得到的回应才会更加的称心如意。

最后,需要进行合理的请求反馈。

很多人在表达完自己的需求时,会问:“你是否都清楚了呢?”此时,如果对方的反馈和我们的所需相差甚远,我们很可能会下意识的回应:“这不是我的意思,你理解错了。”

暴力,有时就藏在说话这件小事中

这样的表达纵使坦率,但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批评和数落他,此时不妨说:“谢谢你给我的反馈,可能是我说的不够清楚,我的意思是…”

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再一次清晰的表达自己的需求,还给予了对方应有的尊重。

写在最后

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其实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存在,如果表达的准确到位,能让听者如坐春风,如果用语不当,则会在无形中形成一种语言暴力,伤人伤己。

当然,非暴力沟通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自己,相反,非暴力沟通非常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他人更好的沟通,达到共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