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初霽,薺麥彌望”:關於冬至的詩詞


“夜雪初霽,薺麥彌望”:關於冬至的詩詞

年關將近,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古人稱冬至為“亞歲”、“小年”,並且認為冬至是一冬季重要的節日,遠在他鄉的人到了此時都要儘量回家,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且來看看古代的文人騷客在冬至又有怎麼樣的情思。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全詩並無華麗的辭藻,讀來通俗易懂,乍一看也無耀眼之處,雖然只是用了樸素的語氣抒寫自己的思鄉之情,但是細細品讀也就能體會其中真摯動人的情感。

在冬至深夜的邯鄲客棧裡,獨自一人的白居易抱膝而坐,面對著一盞孤燈發呆發愁。“抱膝”和“燈前”兩雖顯得詞樸實無華,但卻形象的道出了在只有孤燈殘影相伴的夜裡,一位只能

抱膝枯坐的落魄遊魂。入木三分的畫面感油然而生,此情此情恍若身臨其境。

詩的下句開始著手寫思情了,一般來說,寫思情無外於描寫曾經相聚的幸福回憶,或是遐想他日重逢的喜悅。而白居易這首詩高就高在從另一個側面烘托思情,此時面對孤燈抱膝枯坐的他,想到卻是千里之外的家人應該和他一樣,也是在夜裡靜靜的坐在一起,談論著那位即使在冬至也仍遠離他鄉的行人。

那麼家人談論著遠行人什麼呢?是他今夜冷不冷,吃沒吃飽,最近工作可還順利?

還是,冬至都到了,不知道他有沒有想家?

“夜雪初霽,薺麥彌望”:關於冬至的詩詞



《小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天時人事恍若相互催使,讓杜甫感嘆這歲末又來臨,冬天至既然到了,那春天也不遠了。

以後的日子就慢慢的日長夜短,所以做刺繡的姑娘可以藉此多繡幾根絲線(暗暗點名節氣),吹管的六律已飛動了葭灰(古代為了預測時令變化,將蘆葦莖中的那層薄膜製成灰,放在律管內,每到節氣,律管中的灰就相應飛出,所以叫

“動浮灰”

河岸的那邊好像靜靜的等待這臘月過去,柳葉也就將悄悄的開始舒展開來。而山林之間彷彿也有意衝破寒氣好讓梅花開放。

冬至到了,杜甫也不由的開始想家,但對面這般場景,此時卻覺得好像和故鄉的沒有什麼差異。那麼,該如何對待心中的這片思情呢不管了,且叫來小兒斟酒,先一飲而盡吧。

杜詩向來錘鍊精純,詩中意境多有森嚴老當之風,但在這首《小至》中面對思鄉之情時,也展現出了恰似:“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的難得灑脫。

“夜雪初霽,薺麥彌望”:關於冬至的詩詞



《揚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應該是姜夔最有名的一首詞了,在小令中作者交代了寫作的背景和緣由:冬至的這天,姜夔途徑揚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一片薺麥。但是進去揚州城後,卻是四遭蕭條,河水淒寒,等到夜幕升起,城裡響起了悲涼的號角。薺麥不禁悲嘆這變得落寞蕭肅的揚州城,於是寫了一首詞曲。

上闋寫的遙想昨日繁華的揚州(“淮左名都”),姜夔曾經也到過此“佳處”,解鞍下馬之後氣定神閒的的走在揚州街道上,吹來的是十里春風,看到的是一片片茂盛的薺麥。但是自從金人入侵之後,揚州城一片狼藉,剩下的是隻有“廢池喬木”,人們嘆息戰爭又仍然心有餘悸。黃昏慢慢到來,一陣號角響起,猶如北風一樣淒涼,迴盪在蕭條的城中,也迴盪姜夔在孤寂的心中。

“夜雪初霽,薺麥彌望”:關於冬至的詩詞


下闕精妙的引用到了杜牧的兩首詩。

“豆蔻詞工”出自杜牧的《贈別詩二首之一》: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出自《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杜牧有過很多著名的詩對昔日繁華的揚州城有過描寫,所以姜夔才寫到“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也縱使杜郎有著卓絕的“豆蔻詞工”,也難以再“賦深情”。

可謂是曾經揚州的繁華,任憑誰來也一去不復返了。而如今揚州著名景點二十四橋仍在,在淒冷無聲的月光下,水波靜靜的盪漾,而就在橋邊的紅芍藥不知道何為還要如期的盛放了,因為如今今已無人再來欣賞它了,可謂是“寂寞開無主”。

姜夔筆下的揚州城,種種今昔的對比,不覺讓人感嘆。都說哀詞易,柔詞難。而哀柔之詞,此為一家。

“夜雪初霽,薺麥彌望”:關於冬至的詩詞



歡迎添加關注,一起欣賞詩詞與文學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