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想黏著你?別被騙了,Ta可能不是真的需要你

一想到孩子,沒有當爸媽的人肯定最先想到的就是"小可愛"、"小天使"這樣的詞語。可是當孩子一到三歲的時候,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很多媽媽都會有這樣的煩惱,孩子就會變成了一個小跟屁蟲,走到哪裡都要跟著,家長什麼事情也幹不了。上個廁所孩子都要跟著趴在你的腿上。乾點家務簡直就是難上加難。想忙點什麼事情只能等孩子睡著的時候再行動。

孩子總想黏著你?別被騙了,Ta可能不是真的需要你

但是孩子小的時候粘人一點是正常的,如果開始上學了,四五歲還是繼續粘人的話,家長們就應該注意了,首先搞清楚孩子粘人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天生因素。有的孩子小時候就特別容易受到驚嚇,會輕易的被別人影響自己的情緒,到了人多的場合被過度的關注,他會緊張害怕不敢抬頭。而且對燈光、氣味、聲音、受傷疼痛的感覺非常的敏感。如果孩子有這些現象的話,那麼他可能就會生來就比孩子更加的敏感。

對於這類孩子,外界"風吹草動"的動靜都會讓他覺得沒有安全感。

孩子總想黏著你?別被騙了,Ta可能不是真的需要你


第二個原因家長把孩子保護的太好。為什麼放一條蟲子在燕子的面前,燕子都不知道張嘴去啄呢?因為小的時候就是燕媽媽喊著喂到嘴裡的,不知道自己怎麼進食。是一種過度依賴,一個道理,孩子也是習慣了什麼事情都找媽媽,自己什麼都不用擔心,因為媽媽會給自己安排好一切。

被寵壞了的孩子,就會天天粘著父母,習慣了有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


孩子總想黏著你?別被騙了,Ta可能不是真的需要你


第三個原因就是因為孩子的不自信。孩子遇到人多的場合,就會往家長身後躲,出門也需要家長的陪同。害怕自己交朋友,不敢和陌生人註定講話。這些都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現。有的家庭的狀態就是男主外女主內,所以爸爸陪伴孩子的時間自然就多了一點,孩子就什麼事情就想著找媽媽。媽媽過多的陪伴孩子,導致孩子不會自己獨立玩耍,對社交產生了一定的恐懼。

孩子總想黏著你?別被騙了,Ta可能不是真的需要你

那麼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粘人,作為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一個內心充滿陽光的人是不會懼怕挑戰與危難的。

父母要學會給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的環境,讓孩子有一個輕鬆安全的生活氛圍。不要時刻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給孩子。

要讓孩子懂得我們是愛他的,不要吝嗇自己的擁抱。讓孩子對我們產生信任感和依賴感。

孩子總想黏著你?別被騙了,Ta可能不是真的需要你

孩子是弱小而無知的,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要保持充足的耐心。

都說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最後能呈現出一幅什麼畫,全靠繪畫的人,而家長卻恰巧是這繪畫人。

也可以用遊戲的方式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有了自己的興趣的時候,可以先告知孩子自己要去做的事情,不要突然消失,這樣孩子會有安全感。走之前也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徵得孩子同意。

孩子總想黏著你?別被騙了,Ta可能不是真的需要你

最後就是不要因為孩子粘人就去懲罰孩子。有些沒有耐心的家長,在孩子粘著他的時候,就會十分的不耐煩從而去懲罰孩子,這樣孩子會覺得是不是自己做了什麼錯的事情惹爸爸媽媽不高興了,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長期下來會讓孩子心理缺乏安全感。

孩子粘人是難免的,並不是故意想氣自己的爸爸媽媽,我們要用愛去回應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去面對外面的世界!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所以李玟謹教授給大家推薦以下的書籍,一共10冊裡包含了如何合理科學的去教育孩子。

孩子總想黏著你?別被騙了,Ta可能不是真的需要你

李玫瑾教授推薦一套《兒童情商培養繪本》,《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10冊)。

這10冊繪本分別從安全、情商、行為三個大方向重要介紹,孩子可以藉由繪本可以進入自身的內心世界。繪本作為人生中的第一本書,它的生動趣味滿足了孩子好奇的天性,為孩子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


孩子總想黏著你?別被騙了,Ta可能不是真的需要你

2-8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準備一些認知類、行為習慣類、情緒處理、入園小故事類的繪本,還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孩子總想黏著你?別被騙了,Ta可能不是真的需要你

在3歲之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孩子總想黏著你?別被騙了,Ta可能不是真的需要你

擁有堅強的翅膀孩子才會飛的更遠,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家長不要錯過,給孩子雙勇敢的翅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