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死亡詩社》中,那首現代詩歌《未選擇的路》

電影《死亡詩社》中,那首現代詩歌《未選擇的路》

新來的約翰·基汀(羅賓·威廉姆斯 飾)老師,提到了這首詩。

電影《死亡詩社》中,那首現代詩歌《未選擇的路》

電影《死亡詩社》中,那首現代詩歌《未選擇的路》

未選擇的路

The Road Not Taken

第一節

黃色的林子裡有兩條路

很遺憾我無法同時選擇兩者

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

對著其中一條極目眺望

直到它蜿蜒拐進遠處的樹叢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電影《死亡詩社》中,那首現代詩歌《未選擇的路》

第二節

我選擇了另外的一條,天經地義

也許更為誘人

因為它充滿荊棘,需要開拓

然而這樣的路過

並未引起太大的改變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電影《死亡詩社》中,那首現代詩歌《未選擇的路》

第三節

那天清晨這兩條小路一起靜臥在

無人踩過的樹葉叢中

哦,我把另一條路留給了明天

明知路連著路

我不知是否該回頭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電影《死亡詩社》中,那首現代詩歌《未選擇的路》

電影《死亡詩社》中,那首現代詩歌《未選擇的路》

第四節

我將輕輕嘆息,敘述這一切

許多許多年以後:

林子裡有兩條路,我——

選擇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條

它改變了我的一生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電影《死亡詩社》中,那首現代詩歌《未選擇的路》

作者羅伯特·弗羅斯特(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美國最受歡迎的詩人之一。

電影《死亡詩社》中,那首現代詩歌《未選擇的路》

詩的創作靈感,來自作者羅伯特·佛羅斯特的英國朋友愛德華·托馬斯經常做的一件事情。

羅伯特·佛羅斯特從美國來到英國,和他的英國威爾士朋友愛德華·托馬斯經常在鄉間散步,做為東道主的托馬斯總想要選擇一條可以使他向這位美國朋友展示某種奇異的植物或者奇特風景的路。

但每次散完步,托馬斯都為做出的選擇後悔。

為沒有展現到的事物景象,為可能會發生什麼另外的經歷而沒有體驗到,而長吁短嘆。

從這種為本來可能發生什麼的長吁短嘆中,弗羅斯特悟到了一些東西。

回美國後,想起這件事情,他換位自己是愛德華·托馬斯,寫出了《未選擇的路》。

弗羅斯特的詩歌之路就像他在《未選擇的路》中寫的那樣「人生的岔路不可能兩條都選,知到這一條可能走起來更艱難,還是選擇它。」

羅伯特·佛羅斯特,出生在教師家庭,在美國西部度過童年。

中學時,顯露出了創作詩的才能,在校刊上發表過幾首。

19歲時,在文學週刊《獨立》上發表了詩歌《我的蝴蝶:一首哀歌》收到第一筆稿費。

後來的近20年裡,他過著平靜、安穩的教書、管理農場的生活,同時繼續自己的詩歌創作。

他的詩歌一直得不到美國當時詩界的認可,未能發表。

這讓創作者感到痛苦和憂慮。

為了讓自己的作品能有被髮表的機會。

1912年,已經38歲的弗羅斯特作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

他放棄了師範學校教書的職業,放棄現有的平靜、安穩生活,選擇來到英國倫敦。

在英國,他結識到了很多知名的作家和出版商。

1913年,他的第一部詩集《孩子的心願》出版後,引起了轟動。

美國著名詩人龐德,極力推崇弗羅斯特的詩作。

1914年,又發表了《波士頓以北》(North of Boston)。

隨著第二本詩集的出版,弗羅斯特又選擇回到美國,決心在美國贏得詩名。

又一次道路的選擇,最終成就了最受喜愛的美國詩人之一。

在詩歌形式創作的道路選擇上。

弗羅斯特也像《未選擇的路》中所表達的「選擇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條」。

他選擇了當時詩界少有人選擇的形式「繼承傳統形式,用舊形式,表達新內容」。

他沒有選擇當時許多詩人走的,詩歌實驗、標新立異、改革詩歌形式的道路。

由於他的這種創作風格,使他38歲以前,在美國詩界一名不值,詩歌得不到發表。

因為美國當時的詩壇,對詩歌的評價大多以高雅、圓熟、不著邊際,標新立異等作為詩歌標準,而弗羅斯特的作品即使未能得到發表,也未改變自己的詩歌風格。

也正是由於他的創作風格,使他的詩歌在英國得到了認可。

發表的第一本詩集《孩子的心願》,在英國當時的文學評論界一致好評。

詩人龐德,說它是美國很長時間以來最好的一本詩集。

他的人生道路,詩歌創作道路,正如《未選擇的路》中所說的:「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