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縣大洞遺址

盤縣大洞

盤縣大洞遺址

(盤縣大洞古文化遺址1993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盤縣大洞遺址

盤縣大洞古文化遺址,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盤州珠東鄉十里坪村,距縣城49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所在洞穴原稱十里大洞,發育於十裡坪坡立谷西緣厚層灰巖山體,關牛洞、水洞、陰河洞、主洞廳和消洞5條洞道組成,各洞道間有豎井、陡坎相通,上層洞道與最下層洞道垂直高差大115米,洞系總長度達1660米。

盤縣大洞遺址

盤縣大洞平面及剖面圖

盤縣大洞遺址


經考古學家進行考古發掘、論證,為發育於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古人類文化遺址。大洞遺址距今30萬年至數萬年,從出土的人牙結構等形態和測量特徵分析,均具有某些與北京猿人相似的特點,又呈現出早期智人的特徵。因此有了 "北有山頂洞,南有盤縣大洞"之說。在中國乃至世界的考古界中,名聲非常大。它是少有的古人類遺產,有著極高的考古價值、文化價值和旅遊價值。

盤縣大洞遺址

(考古探方記錄)


盤縣大洞遺址

(出土的化石)


盤縣大洞遺址

(出土的化石及文物)


盤縣大洞古文化遺址,1993年度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11月20日,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對於盤縣大洞遠古人類生活的遺址的發現,十里村支書趙興勝說:"說起來還有一段故事呢。"

盤縣大洞遺址

大洞遠景

  從古到今,大洞一直是十里村及附近年輕人的探險之地,從來沒有人走通過。上世紀70年代末,鄰村一名叫趙興達的村民,在洞內放電影,賣起了門票,由於看電影的人太多,他打算拓寬入口通道,當炸開地面的鈣板(碳酸鈣所形成的狀似薄板的沉積物),發現許多堆積物暴露出來。這裡面有動物骨骼形狀的東西,其中有一段近1米長,碗口粗細的似牙齒形狀。大洞裡莫名地出現了這些東西,這讓村民們十分好奇。

盤縣大洞遺址

盤縣大洞出土動物標本

盤縣大洞遺址

  村民們稱這些為"龍骨","龍骨"很神奇,村民們用來治療疾病,據說能治百病。"龍骨"最終引起了有關單位的重視。1990年,六盤水市政府組織的旅遊資源考察隊來到大洞。時任市文化局副局長斯信強、文管所原所長劉軍從洞壁露頭和砌牆的料石中發現更多哺乳類化石並採集到幾件石製品,其中一塊燧石石片打製技術複雜,尤為精美。憑直覺,斯信強認為這些石片具有很大的價值,於是他將化石、石製品標本和照片先後送到了貴州省博物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果然,它們的價值非同凡響,中科院隨即派專家前往盤縣大洞進行發掘。

盤縣大洞遺址

盤縣大洞遺址

  "

盤縣大洞遺址

盤縣大洞遺址

  為什麼在盤縣大洞會出土這麼多動物化石和舊石器石製品,有專家分析盤縣大洞是遠古人類的屠宰場和工具加工場,所以才有大量的化石出土。這些化石證實盤縣大洞是更新世洞穴和舊石器時期洞穴遺址,距今已經有30多萬年。這在世界舊石器中期遺址中實屬罕見。這樣的消息舉世震驚。因此,1993年,盤縣大洞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成果之首。

盤縣大洞遺址

盤縣大洞遺址

 

盤縣大洞遺址

13萬年前的盤縣大洞人類牙齒已經呈現早期現代人特徵


盤縣大洞遺址

動物標本

美國辛辛那堤大學和加州大學斯坦尼士勞斯分校的考古學家參加了1996年的發掘工作。1998年至2000年,由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考古學家和六盤水市考古專家組成的盤縣大洞工作站與美國上述兩所大學聯合發掘。 1991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派人考察。1996年11月20日,在國務院公佈的第四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中,大洞遺址被列為"國寶"。

盤縣大洞遺址

大洞洞口和主洞廳緊緊相連,兩者為遺址只要所在。洞口朝向東北85度,寬55米,洞廳縱深220米,高約30米。主洞廳為一順直洞道,平坦乾燥,長240米,高、寬各30米左右,富含有古人類活動信息的堆積物自洞口向大廳緩傾,面積達9900平方米,露頭厚度達19.5米。洞口堆積物表面海拔1674米,上面建有一棟面闊5間、大梁題記為民國六年重修的木結構建築物(北面2見已記),現內住趙姓農戶。木屋前有兩道清代同治六年修築的石恆將洞口維護。洞口前為一斜坡,面臨十里坪坡立谷,坡立谷平均海1640米左右,平坦開闊,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

盤縣大洞遺址

石製品有石核、石片、石葉及工具。工具類型有砍砸器、邊刮器、鑽具、凹缺器,鋸齒刃器,端刮器,雕刻器,琢背石刀、手斧、手鎬等。修理檯面技術表現突出且比例較大,有勒瓦婁哇技術製品出現 。1992年4月,發掘面積為12平方米,出土石製品700餘件,化石標本500餘件,包括人牙化石一枚和數十種哺乳動物及少量鳥類、魚類等化石。 1993年對盤縣大洞進行了正式發掘,獲得4顆古人類牙化石、2,000餘件石器製品和近萬件動物化石,以及一批灰燼、灰屑、燒骨等古人類文明遺物。

1998年至2000年,對遺址又進行了3次發掘、6次清理,發掘面積86平方米,共獲人牙化石5枚、石器製品3000多件、含43種哺乳動物的化石標本上萬件,還有大量的燒骨、炭屑。 盤縣大東內古人類活動堆積物的巨厚、豐富的內涵以及多學科、高水平研究結果,遺址被評為199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佈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 根據古生物判斷,其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晚期",這一時期的人類屬"早期智人",人的智力發展起來。大量的動物化石告訴我們,這一時期狩獵相當興盛,捕捉動物的範圍很廣,而且有能力捕捉大動物、猛獸以及天上的飛鳥、水中的游魚。

1990年,盤縣大洞被發現。1992—1996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六盤水市文管所和貴州師範大學聯合組隊對遺址作了3次發掘。1993年,盤縣大洞舊石器時代遺址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專家評價:北有周口店山頂洞,南有貴州盤縣大洞。盤縣大洞成為目前世界最重要的古人類洞穴遺址之一,在與它的逐漸深入的對話中,東南亞人類的起源、進化和環境演變答案將一一呈現。

盤縣大洞遺址

備註:勒瓦婁哇技術(Levallois technique),舊石器時代的一種石器製作技術。用這種技術製作的石器,最初發現於法國巴黎近郊的勒瓦盧瓦-佩雷。勒瓦婁哇技術的主要特徵,是在打下石片之前對用來打石片的石核進行精心的修理,所以也稱為修理石核技術。修理後的石核像個倒置的龜甲。打下的石片薄而規整,常常不加修整便可當作工具使用。石片背面佈滿石片疤,檯面上也有許多小疤片,這些是修理石核留下的痕跡。

學術界對其定義並不十分統一,但在基本特徵上是一致的,即系統地修整預製石核,從核體上剝下規整的石片,體現一種計劃性、預見性和對技術的嫻熟掌控。最經典的表現方式是龜身狀石核(一面相對陡凸作為檯面,另一面相對平凸作為剝片面)和三角形薄銳的石片(稱為勒瓦婁哇尖狀器,Levallois point)。最能代表勒瓦婁哇技術的是石核,其技術和形態特徵易於辨識,而勒瓦婁哇石片並不具備特徵上的排他性,用交互打擊法可以從盤狀石核上剝下形態與勒瓦婁哇尖狀器相一致的石片,這種產品被稱為"假勒瓦婁哇尖狀器"(pseudo-Levalloispoi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