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这场医患矛盾,揭开了大汉废除酷刑的序幕


《史记》中的这场医患矛盾,揭开了大汉废除酷刑的序幕

西汉的封地齐国有一个擅长玩跨界的官员,他的职位是太仓令,太仓是王朝的总粮仓,可见这个官职并不小。但是这个人并不稀罕铁饭碗,他认为人活一世就要做喜欢的事,为了金钱地位而抛弃理想,不是自己的人生追求。于是他主动辞去太仓令的官职,也不想着多赚点钱买地置业,而是一心追求自己的理想——看病救人。

《史记》中的这场医患矛盾,揭开了大汉废除酷刑的序幕


他的医术很好,毕竟是从小就热爱的事情,他愿意为之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他拜当时的名医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还仔细钻研扁鹊的脉书、药论等著作,在望闻问切四方面都很专业,尤其是望诊和切脉两点,更是个中翘楚。因此他完全可以称得上名医。

既然是名医就得有名医的脾气,尤其还是这种没有单位规则束缚的医生,自然是怎么随性怎么来。他的随性很符合国人对于名医的想象,他喜欢给平民百姓看病,病人有钱就把医药费交一下,没钱就算了,病治好了最重要。但是对豪门贵族就不一样了,他对待这些人则是看心情,除非看某个人特别顺眼,或者没钱了需要通过帮助有钱人看病大赚几笔,否则他不会给深宅大院问诊。

不仅深宅大院的人他不待见,就是各位诸侯王也不假以辞色。他声名鹊起之后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都曾召他做宫廷医生,但是这个人一脸傲娇,他说我要在自由的空气中悬壶济世,受不了你们那些条条框框、弯弯绕绕。

于是诸侯王抛来的橄榄枝,他也全都用白眼对待。客观的说这样做也没什么不妥,并且给穷人看病不给权贵之家问诊,不但不触犯法律,就是站在道德的角度都批评不出来。但问题是不给权贵问诊就是得罪了权贵,得罪了权贵就要想好全身而退的办法。若是不能全身而退,这样做不是在作死么?

这位医生就是如此,他没有应付权贵的办法还一味让权贵吃闭门羹,遭到报复是必然的事情。恼羞成怒的权贵们拿着放大镜网罗罪名,终于他被捕下狱,不久之后处罚结果出炉,他要到长安接受肉刑。肉刑是对犯罪之人执行“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的刑罚,极其残忍。

《史记》中的这场医患矛盾,揭开了大汉废除酷刑的序幕


判决书下来后全家痛哭,临行时他看着围绕在身边一直抹眼泪的五个女儿很无语,娇滴滴的女儿能做什么?若是有个儿子就好了。恼恨的他对着五个女儿说:“哭有什么用?可怜我没有儿子,否则遇到事情还能有个帮手”。

这句明显重男轻女的话令他的五个女儿很没面子,他的小女儿为了照顾父亲,也为了改变父亲的看法,决定跟随父亲进京,到了京城还给皇帝上书,这位小姑娘说:“我的父亲担任官吏,当地的人都说他为官清廉,是一名好官。治病救人,患者都说他医术精湛。如今父亲犯罪要被处以肉刑,受过肉刑的人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办法了。我愿意用入宫为婢的方式换取父亲免去肉刑的处罚,希望皇帝能给父亲改过自新的机会。”

《史记》中的这场医患矛盾,揭开了大汉废除酷刑的序幕


各位看到这里是不是都感觉熟悉?没错,这个被权贵陷害的名医就是淳于意,他的小女儿就是缇萦,这个故事就是《缇萦救父》。当时的皇帝是入选二十四孝的汉文帝,这位宽厚之人看到缇萦的上书自然会怜悯孩子的孝心,因此他同意了缇萦的请求,并且下诏废除肉刑,用其它刑罚代替。

《史记》中的这场医患矛盾,揭开了大汉废除酷刑的序幕


皇帝已经给出了明确指示,下面的人自然要严格执行。有关部门经过仔细商讨,终于给出了详细方案。之前应该被减去头发的犯人,现在都去当免费劳力。男人去修筑城墙,时间通常为四年。女人去舂米,最高服刑期限是六年。之前应该在脸上刺字和剃光头的,现在也是男的修筑城墙,女的舂米,但是在干活的时候脖子上要带上铁圈。当然这个铁圈可不是项链,这是刑具。之前要被割去鼻子的,现在用竹板打犯人的脊背或者臀腿300下。之前要斩断左脚的,打五百下。原本应该斩断右脚的,犯了死罪主动自首的,按照规律依次加刑。汉文帝看过后大笔一挥,同意。

《史记》中的这场医患矛盾,揭开了大汉废除酷刑的序幕


从夏朝就开始使用、已经存在上千年的肉刑,就这样因为一个小女孩的上书,被废了。而她上书的直接原因,是作为医生的父亲,被一群显赫的患者,陷害了。原来在两千年前,医患矛盾还起过这么大的作用。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