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700家公司扎堆買理財,康力電梯"踩雷"或損失超億元

文章來自界面新聞,作者丨胡穎君。更多精彩資訊,請登錄中產階級一站式投資理財平臺——領投大股東(ID: zczjgw)www.dgd.vc/

超700家公司扎堆買理財,康力電梯

在確保公司日常經營的前提下,A股上市公司利用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早已屢見不鮮。但看似穩健的投資行為背後卻暗藏兇險,不少公司因投資不慎而導致業績“變臉”。

3月18日至19日,上海洗霸(603200.SH)、中原內配(002448.SZ)、四方達(300179.SZ)、康力電梯(002367.SZ)陸續發佈公告披露,“踩雷”同一家私募產品。該私募產品的基金管理人為上海良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因涉嫌違規情形,基金產品存在重大違約風險,可能導致相關投資資金不能如期、足額收回。上述四家上市公司共涉及金額達2.84億元本金。

這其中,受傷最深的要數四方達和康力電梯,兩家公司2018年淨利潤分別為6456.58萬元、1.07億元,所投本金分別為5000萬元、1.1億元,佔淨利潤比例分別達77.44%、102.88%。

此事也引起了交易所的關注。

3月20日,四方達收到深交所的關注函,要求說明公司5000萬元購買的良卓資產穩健致遠票據投資私募基金產品違規的具體情況,目前公司已採取的補救措施及進展,本次投資相關本金和收益無法兌付或按期兌付對公司現金流和經營業績可能產生的影響。

實際上,與往年相比,今年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熱情有所降溫。界面新聞根據Wind提供的數據梳理發現,2019年以來,共有716餘家上市公司合計購買了2385.60億元(含已到期的滾動型理財)銀行理財產品,而去年同期則有926家上市公司購買了4820款銀行理財產品,累計認購金額達3974.08億元,今年較去年比降幅達四成。

超700家公司扎堆買理財,康力電梯

渤海輪渡(603167.SH)可謂當仁不讓的“理財大戶”。該公司今年以來累計花費130.51億元購買了119只理財產品,暫居兩市個股首位。

理財明細顯示,渤海輪渡認購的理財類型多樣,包括國債逆回購、定期存款、結構性存款以及證券公司理財產品,但大部分為國債逆回購:今年以來,渤海輪渡累計認購了113次國債逆回購,主要為1天期國債逆回購和2天期國債逆回購。

從認購金額來看,認購金額合計超過20億元的上市公司共計12家,這其中,洛陽鉬業(603993.SH)、海螺水泥(600585.SH)、萬華化學(600309.SH)購買理財產品金額分別為59.60億元、55.00億元、38.80億元。

具體來看,2019年以來,參與認購理財產品的A股上市公司平均認購的產品數量為4.9個,平均認購金額為3.33億元。除渤海輪渡以外,傑克股份(603337.SH)、吉比特(603444.SH)所認購的理財產品數量最多,分別為107只、51只,梳理理財明細可知,這兩家公司更鐘愛銀行理財產品和結構性存款。

隨著銀行理財“保本”屬性的逐漸減退,券商理財產品逐漸受到上市公司青睞。界面記者數量發現,吉華集團(603980.SH)是最愛購買券商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今年以來,該公司認購了27款理財產品,累計認購金額為10.36億元,其中包括8只券商理財產品,合計為1.09億元。此外,龍源技術(300105.SZ)也認購了三款券商理財產品,認購金額達1.27億元。

市場人士分析指出,短期內上市公司選擇理財產品是提高資金利用率的有效途徑,但如果長期使用自由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滿足於理財產品的固定收益率,便有“不務正業”之嫌,也從側面說明公司對其自身發展信心不足。

超700家公司扎堆買理財,康力電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