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話蘭陵王:溫柔如水,聲聲悲切

蘭陵王入陣

420年,劉裕取代東晉,建立劉宋政權,在建康稱帝,從此開始了兵荒馬亂的南北朝時期

在南邊宋齊梁陳順次更迭的時候,北邊則顯得更亂一點。

先是鮮卑族皇室建立的北魏一統北方,後來政權分裂成東魏和西魏,隨後又被北周和北齊分別取代,兩家經常打來打去。

564年冬,北周發動十萬大軍把北齊重鎮洛陽團團圍困,形勢危急。

這時候,只見一位身穿白袍、頭戴猙獰面具的將軍率領五百騎兵,衝入包圍圈,殺得北周軍隊落花流水、潰不成軍,解了洛陽之圍。

此戰被稱作“邙山大捷”,這位將軍便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蘭陵王,高長恭。

蘭陵王威名大振,北齊將士們還眾籌靈感,共同譜寫了舞樂《蘭陵王入陣曲》來歌頌蘭陵王。

慢話蘭陵王:溫柔如水,聲聲悲切

蘭陵王劇照、來自網絡

《蘭陵王入陣曲》不只是樂曲,也有簡單的戲劇表演,屬於軍隊武樂,風格當然是雄渾的。

隋唐時期,《蘭陵王入陣曲》慢慢變成娛樂節目,李隆基覺得這個舞樂變“軟”了,就下令禁演了。

到了唐代,為了滿足皇室貴族的日常娛樂,成立了一個機構——教坊,就是專門管理娛樂圈的。

教坊也蒐集和創作了一系列的曲目,其中有一樂曲就是《蘭陵王》。

《蘭陵王》和《蘭陵王入陣曲》有無關聯,我是考證不出來,不過肯定和蘭陵王有關係。

若干年後,一個面色青黑,眉目聳拔卻身材魁梧的年輕劍客,正在默默哀嘆自己的命運。

此人正是賀鑄,人稱“賀鬼頭”的他文武全才呀,卻只能做個看門的。

遙想蘭陵王的風采,他暗自羨慕,不忿之下,他為蘭陵王題了一首詩,來抒發自己的憤懣

齊室生武賢,蘭陵乃頗牧。

析瓜饗虎士,饜飫比粱肉。

金墉免冑戰,破陣何神速。

樂府有遺聲,當歌凱旋曲。

……

初創即巔峰

1084年,蘇軾已經踏上一路向南的貶謫之途,對著赤壁唱過“大江東去”,寫過兩篇《赤壁賦》。

其時,一個風流少年來到汴京城,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汴都賦》,獻給宋神宗。

此人便是周邦彥,《汴都賦》一出,震驚朝野,因為許多人連上面的字都認不全。

周邦彥從此開始顛簸起落的仕途。

神宗賞識他,把他提拔成太學正。

司馬光等人得勢以後,又把他排擠出去了。

宋哲宗上臺以後,又把他召回到汴京,此後他便一直待在京城,直到宋徽宗時。

宋徽宗是個文藝青年,也非常看好周邦彥,就讓他進了大晟府,就是當時最高的音樂機關,專門為朝廷譜制詞曲。

周邦彥本身就是個風流種,在京城這麼多年,自然不免經常出入風月場所。

也就自然而然和李師師結識了,一來二去,兩人就對上眼了,周邦彥還經常在李師師住處留宿。

眾所周知,李師師是徽宗的女人,為了方便和李師師幽會,徽宗還偷偷派人打了個地道。

這麼說,周邦彥就是徽宗的情敵咯。

八卦就是八卦,語不驚人死不休!

據說周邦彥和李師師幽會時,徽宗也來了,他就躲進櫃子裡,直到徽宗離開。

徽宗和李師師做了點啥,周邦彥自然全程偷聽了去,轉頭就據此事填了首《少年遊》。

這首《少年遊》被徽宗聽到後,又是尷尬又是氣氛,就把周邦彥趕出京城了。

當然這只是狗仔隊杜撰的了,為了流量而已。

當時,蔡京經過一系列努力再度回到汴京,併成功當上宰相,把持朝政。

周邦彥不屑於和蔡京同朝為官,便被逐出汴京。

將離之際,他依唐教坊舊曲,自創新調,填了首《蘭陵王·柳》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

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

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悽惻,恨堆積!

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

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

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

慢話蘭陵王:溫柔如水,聲聲悲切

《蘭陵王》曲得以重生。

而這首詠柳詞,有種葷素搭配的感覺。景觀細節、人物描寫、心理活動一應俱全,邏輯清晰,結構森嚴、韻律嚴謹。

把自己這個京華倦客,必須要走,又有不捨的心緒遞進地表現出來。

詞牌雖說只是初創,這首詞卻已是巔峰。

一醉方能休

1126年正月,往年“寶馬雕車香滿路”的汴京城陷入了兵荒馬亂。

完顏宗帶著六萬兵馬圍困汴京城,徽宗見勢不妙趕緊開溜,把皇位傳給欽宗。

宋欽宗也毫無辦法,只好開門投降,這時李綱自告奮勇,請命指揮京城的防禦。

在李綱的親自督戰下,宋軍幾次打退金兵。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只怕豬一樣的隊友。

朝中許多官員還是主張向金國求和、割地退款。

於是,隨便找了個藉口把李綱撤下,隨後,金兵攻陷汴京,北宋亡。

倖免於難的趙構於應天府稱帝,建立南宋,不久又遷都到臨安。

趙構一開始還很信任李綱,提他為宰相,主持政務。

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李綱僅僅做了75天的宰相便被逐出權利核心,秦檜漸漸上位。

張元斡曾是李綱的行營屬官,他不願和秦檜同朝為官。

一年輕雨綿綿的春天,張元斡看到柳條飄動,心有所動,填了首《蘭陵王·春恨》。

卷珠箔。朝雨輕陰乍閣。

闌干外、煙柳弄晴,芳草侵階映紅藥。

東風妒花惡。吹落梢頭嫩萼。

屏山掩、沉水倦燻,中酒心情怕杯勺。

尋思舊京洛。

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

障泥油壁催梳掠。

曾馳道同載,上林攜手,燈夜初過早共約。

又爭信飄泊?

寂寞。念行樂。

甚粉淡衣襟,音斷絃索。

瓊枝璧月春如昨。

悵別後華表,那回雙鶴。

相思除是,向醉裡、暫忘卻。

酒醉後的春光,年少時的輕狂,當時相伴的情人,一一浮於眼前,可是國已不國,朝中奸佞當道,我又能如何?

只能拼得一醉,暫時忘卻,方能休。

慢話蘭陵王:溫柔如水,聲聲悲切

夢裡夢外

1194年,辛棄疾又一次被罷官,他真的厭倦了,回到帶湖,打算學陶淵明,結廬種柳,隱居於世。

1196年二月,韓侂冑執掌朝政,為了排除異己,開始打擊以朱熹為代表的偽學逆黨。

同年,剛入夏,帶湖莊園突然失火,辛棄疾又搬到瓢泉。

在這裡他過上了遊山玩水、閒雲野鶴的田園生活,本該無憂無慮的。

他已不在朝堂之上,黨禁之爭也沒有波及他,但他就是看不慣,就填了首《蘭陵王》

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

萇弘事,人道後來,其血三年化為碧。

鄭人緩也泣。吾父攻儒助墨。

十年夢,沈痛化餘,秋柏之間既為實。

相思重相憶。被怨結中腸,潛動精魄。

望夫江上巖巖立。

嗟一念中變,後期長絕。

君看啟母憤所激。

又俄傾為石。難敵,最多力。

甚一忿沈淵,精氣為物。

依然困鬥牛磨角。

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

尋思人間,只合化,夢中蝶。

慢話蘭陵王:溫柔如水,聲聲悲切

莊周夢蝶、來自網絡

這首詞還有一個特別長的序,辛棄疾夢到有人送他一石研屏,上有鬥牛,並講了個故事:湘潭有個號稱張難敵的人,一次與人搏鬥,失手輸了,氣極而投河自盡。死後化為鬥牛石,有人得到它,家中就不順利。

辛棄疾起筆便“恨之極,恨極”,接著圍繞這個夢展開,又是用典又是想象,然後又用莊周夢蝶作結。

把心中的不平之義憤吐了個乾淨,也狠狠諷刺了一把政治鬥爭。

春去最誰苦

1276年,蒙古鐵騎攻入臨安,僅有5歲的宋恭宗請求投降。

元兵擄走小皇帝恭、太后、宰相及部分宗室,陸秀夫,文天祥等人還在竭力抗元。

但,南宋已是強弩之末。

其時,劉辰翁已隱居老家,他眼見山河淪喪,悲痛萬分,揮筆填《蘭陵王·丙子送春》以哀悼。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

鞦韆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

依依甚意緒?謾憶海門飛絮。

亂鴉過,斗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

春去最誰苦?但箭雁沉邊,梁燕無主。

杜鵑聲里長門暮。

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

咸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

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

蘇堤盡日風和雨。

嘆神遊故國,花記前度。

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

慢話蘭陵王:溫柔如水,聲聲悲切

於是說是送春,不如說是送“南宋王朝”。

因為春去不會沒有歸路,春去花還在,春去後西湖的蓮葉會無窮碧,哪會有那麼多憂愁。

但走的是南宋,天遙地遠,隔著萬水千山,誰知故國何處?

最後一句

“蘭陵王”有三段,一般認為首創為周邦彥,當時人稱為“渭城三疊”,也有人說這個詞牌始於秦觀的《蘭陵王·雨初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