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規劃教育離不開學科陣地--以高中歷史學科為例

歡迎關注《生涯教育》關條號,共享人生髮展規劃知識

生涯規劃教育離不開學科陣地--以高中歷史學科為例

高考綜合改革凸顯出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以心理教師團隊為主開設的生涯規劃課程不能滿足學生對於生涯規劃指導的需求,以學科教學推進生涯規劃教育是一條現實、有效且可行的途徑。學科教師要立足學科課程目標和學科特質,充分挖掘學科課程中所蘊含的生涯教育資源,合理創設探究和體驗情境,積極開展具有學科特色的校本課程和社會調查活動,實現學科教學與學生的生涯體驗無縫對接,促進生涯規劃指導走向系統化和常態化。

高考綜合改革中,打破文理科界線的選考模式凸顯出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部相關文件提出“要加強學生生涯規劃指導”“正確認識自我,具有一定的生涯規劃能力”。但據筆者的觀察和了解,由於開課頻次、教師專業素養和課程資源等原因,不少地區和學校(尤其是縣級中學和農村學校)的生涯規劃指導偏離初衷,被窄化為選科指導,選科指導又被窄化為追求未來高考利益最大化的技巧性輔導。僅憑學校開設幾節生涯規劃課程已無法滿足社會、家庭和學生的需求,探討學科教學中滲透生涯規劃將成為高中學校教育教學的新熱點。

生涯規劃教育離不開學科陣地--以高中歷史學科為例

一、學科教學融合、滲透生涯規劃教育的優勢

高中生最主要的經驗仍然來自具體學科的學習。因此,生涯規劃教育離不開學科這一主陣地。學科教學與生涯規劃教育的融合與滲透,是指教師站在學科育人的高度,圍繞學科與專業、職業的關係,挖掘和開發學科教學及知識領域中的生涯規劃教育資源,為學生創造體驗職業生活、感悟職業精神、培養職業興趣的平臺和機會,使學生能以“立足當下、著眼未來”的視野做好自己的生涯規劃,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以學科教學來推進生涯規劃教育,具備以下幾點優勢:

1在課程資源方面,學科教學中有豐富的生涯規劃教育資源

取消文理分科,選考科目的選擇直接關係到高一高二的同學。但這個學齡階段的學生恰恰面臨選擇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 自我規劃能力以及對職業特點和基本素養的瞭解幾乎空白。學科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涯規劃教育資源,如很多文學作品蘊含著關於苦難和生命意義的思考,傾注著實現夢想的堅定信念和生命不息、為民請命的崇高獻身精神;高中思想政治課尤其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模塊更是涉及社會諸多行業和部門,蘊含豐富的職業生涯教育素材;還有物理學科的“科學漫步”“STS”等欄目;生物學科的“與生物相關的職業”“科學家的故事”等欄目;化學學科的“化學史話”“化學與生活”等。通過學科教學與生涯規劃教育相互融合和滲透的方式,可以展現各學科的前沿研究領域及其職業前景,可以為學生創設初步的職業體驗情境。這樣, 既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有助於學生深化對專業和職業的認識,從而更科學、更合理地規劃學業,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審慎思考。

2在教育團隊方面,學科教學有利於推動全員參與生涯規劃教育

學校最大的資源就是學科教師,僅靠心理教師團隊和班主任“象徵性”開設幾節生涯規劃課和拓展活動的施教形式效果極其有限。學科教師與學生日常接觸頻繁,更容易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實施生涯規劃教育遠比心理教師更具有“私人定製”和效果更加持久的優勢。因此,迴歸學科、立足課堂,寓生涯規劃和職業體驗於課程教學之中,有利於樹立和建立全員重視和參與生涯規劃教育理念,有效地解決生涯規劃教育團隊“勢單力薄”和“通識教育”的窘境,最龐大的學科教師群成為生涯規劃教育的生力軍,必將促使生涯規劃教育真正落地、開花、結果。

3在教育頻度方面,學科教學有利於生涯規劃指導系統化、常態化

生涯規劃的主體是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本質上是學生在整個高中階段不斷思考和明晰自己發展道路的過程。因此,生涯規劃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學科教學的系統性決定了學科教師能夠日積月累持續、系統地在學科教學中融入生涯規劃教育,通過各學科教師開發一批富有學科特色的生涯規劃學科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科教學與生涯規劃無縫對接,實現生涯規劃教育的全科滲透、全員參與、全程實施,這樣能有效地解決頻度不足的問題,尤其對於缺乏師資和教育資源的廣大農村學校更具有現實意義。

生涯規劃教育離不開學科陣地--以高中歷史學科為例

二、高中歷史教學融合和滲透生涯規劃教育的途徑

從歷史學科角度而言,教師要牢固把握“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這些歷史學科的特質,以學科課程目標和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為出發點和歸宿,選擇適當內容、適當素材、適當時機、適當方式有意識地滲透生涯知識,在培養學生的生涯規劃能力過程中實現學科課程教學目標。

1挖掘生涯教育資源,促進學生認識自我

歷史是敘述和研究人和事的學科。人物教學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重要的課程資源,現行高中歷史教材更是單列《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作為選修,教師可把這些歷代傑出人物作為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資源, 使學生從傑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歷史智慧和人生經驗,客觀理性地認識、評價自我,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進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人生選擇。

比如,在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艱難探索中,就不乏熱血青年的身影。筆者曾經在高三歷史複習教學中開設過“從中國近代史看當代青年的時代使命”的專題,整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表1)

生涯規劃教育離不開學科陣地--以高中歷史學科為例

材料二:《紅小鬼:打開塵封半個多世紀的紅色檔案》一書(王一楠、李一星著, 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2007年)所記述的部分紅小鬼(他們參加紅軍時均是9-17歲的未成年人)成長為軍隊高級將領和新中國領導人的革命歷程。

這些素材給予學生強烈的心靈震撼。“一百年前的青年,面對千瘡百孔的苦難中國,懷揣‘振興中華’的理想,高舉‘民主、科學’和‘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旗幟, 喊出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這一響徹雲霄的口號。一百年過去了,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征程中,當代青年應該有怎樣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引領學生暢談自己的理想、信念、使命和擔當的同時,啟發學生認識到生涯規劃應該在小至集體、大至國家和民族中尋求定位、獲得發展,從而自覺地把自己的生涯發展和職業規劃與國家意志和民族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進而提升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2藉助史料對話先賢,感悟職業精神

當今社會存在各種錯誤的擇業觀念,比如用“體面、權力、待遇、舒適”等標準來區分職業的高低貴賤。高中生涯規劃教育應著重引導學生樹立“職業無貴賤”“行行出狀元”的職業信念,引領學生樹立積極樂觀、愛崗敬業、忠誠有為的職業精神。如, 筆者以“李時珍”為例,通過精選史料、創設情境、分析演繹,引導學生回到“歷史現場”,實現了李時珍與學生的“對話”。

材料:李時珍,字東壁,蔪州人,好讀醫書。醫家《本草》,自神農所傳,(後經南朝粱陶弘景、唐蘇恭、宋劉翰等增補), 先後增補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種,時稱大備。然品類既繁, 名稱多雜, 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時珍病之,乃窮搜博採,芟煩補閱,歷三十年,閱書八百餘家,稿三易而成書,曰《本草綱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釐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標正名為綱,餘各附釋為目,次以集解說其出產、形色,又次以氣味、主治附方。書成,將上之朝,時珍遽卒。未幾,神宗詔修國史,購四方書籍。其子建元以父遺表及是書來獻,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書。

--摘編自張廷玉《明史·方伎傳》

至順治間,錢塘吳毓昌重訂付梓,於是,業醫者無不家有一編,《明史·方伎傳》亟稱之盍集本草者,無過於此矣!

──光緒《蘄州志》卷十《著述志· 〈本草綱目〉》

筆者設置了以下問題情境:

(1) 李時珍為什麼要編撰《本草綱目》?概括指出李時珍能夠取得重大醫學成果的原因。

(2)概括指出《本草綱目》在中國古代醫藥學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3)從李時珍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他的哪些優秀品質和職業精神? 他的職業選擇對我們有什麼啟迪嗎?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在體悟研習史料、演繹推理等“史料實證”方法的過程中,也引領學生感悟李時珍的科學精神和職業追求,促使學生從前人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選擇中,思考自己的人生態度和人生選擇,從而,在實現學科課程教學目標的同時,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學業發展和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

3合理創設角色情境,增強職業體驗

現行的高中教育體制下,絕大部分學生對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一無所知。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目標和教學要求,積極開發和拓展課程資源,合理創設情境,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重新演繹歷史事件或者某種歷史現象,對職業進行初步體驗。

如,人民版必修一《羅馬人的法律》一課教學中,筆者提供相關案例素材,模擬歷史情景“拍案說法”,請部分學生當“法官”開展學習和探究活動。

學生通過“法官”這一角色體驗,圍繞問題、分析資料、引案說法,加深了對習慣法、公民法和萬民法的適用時間、適用範圍和法律特點的理解,提高了知識遷移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對“法官”這一角色注重依法斷案、講求證據的職業特點有了初步體驗。

再如,在新課的小結階段,可以嘗試讓學生以角色扮演來代替教師總結,為學生創設更多的角色體驗機會,使學生在角色體驗中學習歷史,在歷史學習中體驗職業規範和職業素養。

4開展學科特色活動,激發職業興趣

龍巖市永定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蘇區,又是蜚聲世界的客家土樓之鄉,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課程資源和客家文化資源。筆者所在學校的歷史教研組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和特色,帶領學生走進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走訪革命基點村,挖掘和開發了諸如“風展紅旗如畫--閩西革命根據地簡史”校本課程和“重走紅色交通線”“紅色山歌的傳唱與保護”等社會歷史調查活動。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與學生有著天然親近的成分,在真實情境中親身參與、感受並弘揚紅色文化精神,主動參與課程開發,實現了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的結合。尤其是“紅色山歌的傳唱與保護”和“永定紅色遺址調查--現狀與保護”活動的兩個調查報告,還得到了當地文化、文物部門和相關黨組織的重視,促成了一系列保護措施的出臺。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