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蹤跡勇擔當 傳承文化孝為先——記知名社會活動組織者許衙評

  熟悉許衙評的人都知道,他原來的名字叫許亞平,衙評這個名字由清朝名師天乙道人驚世絕學第五+代傳人、金玉堂世傳命名館長霍藝元所起,2018年開始對外啟用,他的身份證上仍然顯示叫許亞平。

探索蹤跡勇擔當 傳承文化孝為先——記知名社會活動組織者許衙評

2017年9月16日,許衙評在武功欣綠源獼猴桃開園儀式上發言。吳春飛 攝

  他具有軍人雷厲風行、敢作敢為的作風,以孝為本、誠信待人的品格,他是一個說話算數的人,是一個敢於擔當、樂於奉獻的人,也是一個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探索者和實踐者。

  探尋之路

  記得2017年春節前,我與《老咸陽》作者董學武、詩人白錦忠商量,擬組織一些人參觀咸陽歷史人文景觀,寫一些文章和詩歌,讓大家知道目前這些景點的現狀,為在大西安環境下如何保持咸陽的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建設性意見。當把此想法告訴許主編後,他認為很有必要,立即聯繫人民法治、陝西市政和咸陽在線等相關負責人組成媒體聯盟,決定參與並全程報道此事,確定了“探尋歷史蹤跡 傳承優秀文化”為活動主題。大家討論後一致推選他為“探尋”活動組組長。

探索蹤跡勇擔當 傳承文化孝為先——記知名社會活動組織者許衙評

2017年2月16日,探尋歷史蹤跡傳承優秀文化活動在咸陽古渡遺址啟動。

探索蹤跡勇擔當 傳承文化孝為先——記知名社會活動組織者許衙評

2017年2月16日,探尋歷史蹤跡傳承優秀文化活動在咸陽古渡遺址啟動。

探索蹤跡勇擔當 傳承文化孝為先——記知名社會活動組織者許衙評

2017年3月4日,探尋活動走近姜太公釣魚遺址。

  2017年2月16日(星期四)上午10:00,“探尋歷史文化蹤跡 傳承優秀文化”活動啟動儀式在咸陽河南街渭河南岸碼頭遺址舉行,許衙評在主持活動時說:“咸陽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的城市,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留下許多令人驚歎不已的歷史遺蹟。組織這樣的活動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瞭解咸陽的歷史文化,傳承優秀民族文化,保護好寶貴的文化資源,鼓舞和激勵年輕人奮發圖強,為建設陝西、建設咸陽作出貢獻。”在參觀完明代咸陽古渡遺址、咸陽古渡博物館和清渭樓後,臨近中午他自己掏錢請參加活動的26人吃了飯,還不讓我告訴任何人。下午又赴西鹹大道灃河公路大橋西岸、大約50多米處的碌碡橋遺址參觀,將已經消失的橋址用照片與文字記載了下來。

探索蹤跡勇擔當 傳承文化孝為先——記知名社會活動組織者許衙評

2017年4月15日,探尋團走近兩寺渡公園秦名人銅像。

探索蹤跡勇擔當 傳承文化孝為先——記知名社會活動組織者許衙評

2017年7月15日,探尋團走近戰神白起墓,許衙評與民俗專家梁澄清(左)交流。

  “探尋”活動啟動後,大家建立起了微信交流群,每遇週六或者週日舉行活動,許衙評擬定好集合地點並帶上旗幟,在群內通知大家自願參加,儘管活動沒有任何經費支持,但由於許衙評待人隨和、謙虛,組織得力、有序,媒體報道及時、廣泛,活動影響不斷增強,吸引了更多人加入。成員 中年愈八旬的有馮強文、吳志琪、朱公明、張德臣,年過七旬的有李雙林、梁澄清、白錦忠、董學武、鍾憲政,年過六旬的有張英民、黃建民、魏興,還有四五十歲的周陵文管所所長張俊輝、沙河文管所所長朱峰等專家,律師梁宏選,攝影人庫建國、溫迪,更有不同年齡段的媒體人楊海卿、雷小河、白凱、劉疆坤、鄧曉燕、鄧嵐、李玉琴、董曉潔、郝潔,作家和詩人晏娟、陳小婷、侯筱曼、姜蘭芳、何瓊、燕秋歌,陝西工院任教的美國人邁克、教授級翻譯馬栓瑩等40人先後參加了活動。

  2017年8月26日(星期六),探尋活動走進咸陽八景之一的龍巖翠柏(龍華寺)。明清時期,這裡佔地約13畝、有大小13個殿,主殿大雄寶殿有九檁八椽,兩邊牆體厚度達1.7米,氣勢較為宏偉;寺內僧人自已動手在周邊種莊稼140多畝,秋、夏兩料,自給自足,方圓幾十裡,都能看到遮天蔽日、鬱鬱蔥蔥的參天松柏;而現在看到的卻是寺廟周圍也沒有什麼樹,僅剩下一個大殿。參觀後在討論會上,張俊輝所長提出,要恢復龍華寺的繁榮,應該先植柏樹,這是大事,明年春天,他願意提供一些樹苗,歡迎大家都來植樹。原咸陽市地方誌辦公室主任張英民,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秦漢戰鼓傳承人黃建民等都很贊同。

探索蹤跡勇擔當 傳承文化孝為先——記知名社會活動組織者許衙評

2018年3月10日,許衙評組織並參加探尋團在龍華寺植樹活動。

  這件事一直在許衙評心中掛念,第二年植樹樹前夕,經他多方聯繫,由中國民族博覽陝西專刊等多家單位參與的“探尋團植綠色活動”順利啟動,3月10日9時許,探尋團成員及部分家屬等20餘人,自備車輛、自帶鐵鍬、洋鎬和水桶從市綠化處出發,首先赴周陵挖樹苗,為了保證成活,出發前他還專門邀請園藝工人陳師傅參加指導,因為現場樹苗直徑近10公分、二三米高,周圍環境不利作業,他又將大家分為7個小組,分區域、定任務挖苗,對於挖好的較大樹苗,大家一起肩扛手抬、齊心協力。12:25到達龍華寺後,大家簡單吃過齋飯,顧不上休息,13:15便來到植樹現場定點、劃線,投入到緊張的栽植中,有的挖坑,有的扶苗,有的培土,有的澆水,分工協作,有條不紊,廟裡的居士也紛紛參與栽植,用三輪從五里外取水澆樹,現場熱火朝天……經過2個多小時的忙碌,在歡聲笑語中將22棵柏樹栽植在寺院周圍,放眼望去,一排排綠樹生機無限。居士們動情地說,感謝你們關注寺院發展,為這裡增添了綠色,也讓我們感到了春的氣息。龍華寺釋如霖大師專門給許亞平打來電話表示感謝。

  截止2019年年底,探尋團先後走訪了咸陽八景、碌碡橋遺址、沙河九眼橋、咸陽民國第一高樓、涇陽裕興重磚茶、老秦味道、北杜鐵塔、紅塬坊血麥、咸陽城區塬窯洞、咸陽鳳凰臺、武功姜塬祠等20餘處人文景觀及地方特色,用鏡頭和筆頭記錄了這裡的現狀,建議並呼籲,重視和保護劉古愚在陝西省唯一保存馬泉街道辦魏家泉村的義學遺址,保護好呼馬泉街道辦趙家村有300年曆史的皂角樹;組織撰寫併發布稿件30餘篇5萬餘字;民盟成員朱峰等5人撰寫《大西安環境下如何保護咸陽的優秀傳統文化》獲咸陽市優秀社情民意論文一等獎。

  一個人做成功一件事容易,但好幾年不斷做一件事卻不容易,其實一個人好的習慣和善行義舉,就是這樣慢慢養成的。

  探尋歷史擇優秀,倡導參觀遺址先。

  攝影迴歸原狀態,文章重點寫承傳。

  咸陽自古吉祥地,統一思維發起瀾。

  艱苦贏來秦制度,六合皈順靠集權。

  傳承之情

  記得首次探尋咸陽古渡遺址在下河堤時,78歲的李雙林腿腳不便、拄著柺杖,他挽著李老師的胳膊一直相伴,走近散佈中河中的木樁;在探尋秦代戰神白起墓時,因為要步行300餘米的漫坡路,他又找來三輪車讓師傅將86歲的馮強文送到白起墓碑前;每次探尋團合影時,都能看到他常常讓年長者站在中間,自己立在旁邊……

探索蹤跡勇擔當 傳承文化孝為先——記知名社會活動組織者許衙評

灃河橋畔,許亞平挽著年過七旬的李雙林老師下土坡。

探索蹤跡勇擔當 傳承文化孝為先——記知名社會活動組織者許衙評

古渡遺址,許亞平和張俊輝(右)扶著八十多歲的馮強文上護堤。

  因為人們都知道,他不僅尊敬長輩,而且在家也是一個大孝子,遠近聞名,在他的身上充分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孝道文化。

  許亞平,字衙評,曾用名許向龍、許向農、史正,1963年12月出生於陝西興平豆馬村,剛入伍服役在新疆,考上軍校又入黨,從國防科工委指揮技術學院畢業,16年的軍旅生涯大部分時間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度過,1998年轉業後安置在咸陽市城市綠化管理處上班,曾任辦公室副主任、管理科科長、工會主席等職,成為一名園林綠化工作者,因為工作紮實文筆好,得到省住建廳、省市政工程協會和咸陽市城建局領導重視,2020年開始編輯《陝西市政》雜誌又做網站。現為陝西市政雜誌總編、陝西市政網總編、陝西微刊新媒體主編、中國民族博覽醫療專刊和陝西專刊總編,中國鄉醫網總編,雖然是半道轉行,但真正可以稱為是一名知名媒體人、社會活動者。

  正是他的出身和經歷,決定了他的為人和性格。因為他的父母親都是出身農民,母親在縣城做過臨時工,回鄉後又參加農村勞動,含辛茹苦養大4個子女,後來又在家照顧臥病在床的丈夫10多年,歷經艱辛。

探索蹤跡勇擔當 傳承文化孝為先——記知名社會活動組織者許衙評

2011年5月20日,許亞平陪母親坐滑桿登上位於嵐皋縣的南宮山。 吳亞革 攝

  許衙評1998年轉業後,有幸單位分到六樓100餘平米三室二廳住房,2000年他父親去世後,便和妻子商議把母親接到了咸陽一起生活,不但為兒孫做飯,而且還要送孫子上學,隨著母親年齡增大,除了送娃外基本上不下樓,他是看在眼裡急在心間。2004年,當單位蓋新樓時,剛好制定有政策可以互換住房,按說他可以要一套更大面積的住房,但是考慮到母親上下樓不方便,於是他們便決定用原來的大房子換了90多平米二室一廳,而且貸款補交了房款。他說,只要母親高興,自己委屈一點沒有什麼。

探索蹤跡勇擔當 傳承文化孝為先——記知名社會活動組織者許衙評

2014年6月8日,母親患病住院期間,兒女們陪老人家在咸陽灃河森林公園遊玩。 許亞平 攝

  上班期間,由於事多很少在家陪老人,所以每年春節期間,他堅持陪著母親走親訪友,母親想去哪裡都跟著,好讓姊妹們見見面、拉拉家常。2006年9月14日,中國花卉報通聯工作會在浙江嘉善舉行,會議間隙,他帶著母親賞街景、看夜景,得到同行的讚賞,北京軍神園藝公司王正印還與其結為兄弟,會議結束後他帶著母親去了上海黃浦江、南京路等處遊覽;2011年5月18日,陝西市政第四屆通訊員培訓會在安康舉行,會後他帶著母親和岳父母赴嵐皋縣南宮山遊玩,由於上山道路特別陡峭,他與妻子僱了3個滑桿,讓老人們順利爬到了2200多米的金頂,感受到了這裡的雲霧繚繞似仙境、奇險野秀風光美;2014年3月,在給母親體檢時,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到了胃癌晚期,於是他連續3個晚上加班到凌晨1點多,完成了幾年前就計劃拍攝的電視片腳本,他在照顧母親住院的同時,聯繫拍攝單位、整理照片資料,當醫生告知母親在世時間不多,建議回家休養時,他心如刀割、悲痛萬分,心想還沒有好好孝敬母親,還沒有讓母親坐一次飛機……回家後,他幫助母親完成了部分鏡頭的拍攝,催促製作單位抓緊剪輯,臨終前幾天,終於完成了《我們的父親(許復齋)母親(黃寶珍)》電視片製作,雖然片子只有短短的10多分鐘,由於母親多日沒有進食,身體羸弱,看著看著就昏睡過去,他便把筆記本電腦放在腿上一直用手端著,讓母親斷斷續續堅持1個多小時看完,每當母親看到自己的鏡頭,眼睛就露出了光亮,緊盯屏幕看,這時許衙評總是心頭一陣酸楚,眼淚就掉了下來。2017年7月14日,母親去世三週年時,他提前擬寫了碑文並請董學武老師反覆修改斧正,又請岳父吳志琪書寫在宣紙並刻於石碑上,以示對父母永遠懷念。

探索蹤跡勇擔當 傳承文化孝為先——記知名社會活動組織者許衙評

2018年3月3日,許衙評夫婦和兒子與岳父岳母在涇陽茯茶小鎮遊覽。

探索蹤跡勇擔當 傳承文化孝為先——記知名社會活動組織者許衙評

2013年7月16日,岳父八十大壽時許衙評主持組織兒女們行叩拜禮。 郝潔 攝

  他對自己的父母是這樣,對待岳父母也一視同仁。2013年7月,恰逢岳父吳志琪八十大壽,老人家不想過,但他想:自己母親七十壽辰時都沒有正式過一下,母親就離家人而去,作為兒子心中有愧,愧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岳父的八十大壽一定要過,不能給人生再留下遺憾。於是他按照“精練、簡樸、文明”的原則,親自擬寫了策劃方案,邀請了部分親朋好友在家中舉行儀式,他擔任導演兼主持人,活動期間,兒孫們採用傳統跪拜方式向父母叩頭,播放了他為岳父策劃製作的電視片《我的父親是歷史學家》,書畫家王守一、李耀瑞、武景明、雷樹森等用作品賀壽,秦腔表演藝術家田傑、星光大道參賽歌手陳凡和汪洋等助興演唱,攝影師媒體人王雪峰、郝潔等用鏡頭筆頭記錄瞬間……興平市大阜村原黨支部書記70多歲的平風波說:在農村給老人這樣過壽,我還是第一次見,有這樣的兒女,值得大家學習。

  這正是:

  誠實守信德為本,華夏民族孝道先。

  大愛團結同事親,助貧善舉美名圓。

  軍營培育擔當勇,自律成梁付苦艱。

  敬重師長呈慣性,隨緣兒女要承傳。

探索蹤跡勇擔當 傳承文化孝為先——記知名社會活動組織者許衙評

2020年1月15日,中國民族博覽雜誌社執行社長蘇玉東(右二)為許衙評(左二)、楊海卿(左一)和劉俊程頒發

  2018年以來,作為最美鄉醫的聯合發起人,許衙評先後還組織策劃了走近基層尋找陝西和湖南最美鄉村醫生和診所暨頒獎活動;2020年新型肺炎防控期間,他要求中國鄉醫網、陝西市政網等媒體積極宣傳各地防控做法和成果,編髮稿件近百篇,而且還經常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文章,大力宣傳我國中醫藥抗疫成果,為弘揚中華民族中醫藥文化積極探索、不懈努力。

  作為知名媒體人和社會活動者,許衙評越活越簡單,越活越年輕,因為他的善行善舉好,寬廣路任行。我也相信,許衙評探索歷史蹤跡、傳承優秀文化的路,一定能夠走的更遠、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