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關於感統訓練的四個誤區

語言發育遲緩、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笨手笨腳、拖拖拉拉、丟三落四、不會穿衣服穿鞋子、走路易摔倒、不喜歡被觸摸、膽小、任性、粘人、害羞、愛哭、脾氣暴躁、害怕陌生環境、孤僻不合群、反應遲鈍、方向感差、動作協調能力差、害怕爬高、暈車暈船、讀書漏字漏行、無法流利閱讀、寫字時偏旁部首顛倒、學了就忘、理解能力差、容易違反課堂紀律

……

這些症狀,你家孩子有嗎?

當孩子出現這些問題,家長一邊著急,一邊糾結著要不要給孩子做“感統訓練”。

對於感統訓練,你真的瞭解感統嗎?在帶孩子做感統訓練前,家長一定要先了解這4個誤區。

家長必讀:關於感統訓練的四個誤區

誤區一:感統只是很刻板的運動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感統只是做很刻板的運動,比如:盪鞦韆100次、衝滑板50次、擺擺錘100次……

並把這些固定的活動當成是處方籤一般,以為按照處方籤的方式去做,孩子的感統就會好。

其實,感統並不是強迫規定孩子要一成不變地完成某項任務才叫做訓練感統,感統訓練主要是通過一些專業的器械加上科學的訓練手段讓孩子能夠在遊戲中鍛鍊各項感知覺,讓大腦和身體的鏈接更加密切,對於外界來的反應更加靈敏。而不僅僅是冒險和力量的訓練,還有身體的協調、動作企劃、注意力、記憶力、團隊合作等,這是單純的冒險訓練和運動訓練代替不了的。

家長必讀:關於感統訓練的四個誤區

誤區二,感統一味強制孩子學會某個動作

感統訓練強調的是感覺統合的運轉順暢

很多家長問,什麼是有效的感統訓練?是不是孩子不會“跳”,就要一直訓練孩子“跳”,是不是不會走平衡木,就要一直練習走平衡木直到孩子能完成這個動作為止?

是不是一定要讓孩子完成某個動作標準才叫做感統訓練?並不是的。

感統不是在練動作規範,練的是整個感覺統合的運轉順暢。

感統統合就好比一個會自覺地不停運轉的引擎,當它運轉順暢的時候,我們的聽覺、觸覺、本體覺、前庭覺會對於環境,產生良好的反應,這些良好的反應,不只有動作,還有穩定的情緒,恰好的注意力,適當的動機等。

這樣就會讓我們的身體不躁動、姿勢端正、注意力集中,以及跟環境有很好的互動。

當運轉不順暢的時候,我們的坐姿可能就很容易東倒西歪、不能集中注意力……

感統訓練的項目設置需要有科學依據,而且因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量身定製,因材施教,並不強調孩子要學會某個動作。

家長必讀:關於感統訓練的四個誤區

誤區三,居家感統遊戲越多越好

適合孩子的訓練才能達到訓練效果的最大化

很多家長看到一個不錯的感統活動,回到家就忙著依葫蘆畫瓢,但卻忽視了活動是否適合孩子。所以,家長應該針對性地做適合孩子的訓練,這樣才能達到訓練效果的最大化。

一方面,針對感統問題較少的孩子,家長在家可以帶著孩子做一些能夠幫助到孩子的居家感統活動。

另一方面,感統訓練要求小班化教學, 且感統訓練需遵循正遷移原則、補償與發展原則、循序漸進與量變積累原則、量力化與關鍵期原則、快樂性原則和聯繫性原則,感統訓練的所有課程都需要專業測評後根據孩子身體能力發展水平、心理狀態、能量高低等來設定個性化的訓練方案。所以感統訓練一定要選擇專業的機構,才能保證孩子的良好訓練效果!

家長必讀:關於感統訓練的四個誤區

誤區四,感統晚做沒效果

晚訓練依然有效,但難度會更大。

全納優童告訴您:

0-3歲是感統訓練的起步期;

4-6歲是感統訓練的黃金期;

7-9歲是感統訓練的補救期;

10-12歲是感統訓練的搶救期。

家長必讀:關於感統訓練的四個誤區

六歲以前大腦的可塑性較強,六歲以後可塑性會變得差一些,所以六歲以前訓練確實會好一些。孩子只要做感統訓練,都會有效果的。在12歲左右,孩子的感覺統合功能基本發育成熟。

在12歲之前,只要進行專業的,有針對性的感統訓練,並和感統教師做好密切的溝通,在家裡和孩子做好家庭指導方案,確實有可能改善孩子感覺統合失調的情況。

在12歲以後,大腦網絡連接已經被大部分固化,再想要通過感統訓練來刺激感統六大感官,來改善感覺統合的狀態,必須依靠強大的意志力才可以順利有效的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