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周馥

周馥青年时贫苦落魄,曾流亡他乡,他的祖父怕他不得归,遂将他原名中的“馥”字改为“复”。早年在淮军中做了一名文书。后又升任县丞、知县、直隶知州留江苏补用、知府留江苏补用。清同治九年(1870年),以道员身份留直隶补用,其间积极筹划建立北洋海军事宜,同时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武备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光绪三年(1877年)任永定河道;七年(1881年)任津海关道;九年又兼任天津兵备道;十年,奉李鸿章之命到渤海编练民舶团练;十四年(1888年)升任直隶按察使。甲午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前敌营务处总理。马关议和后,以身体病弱自请免职。

晚清重臣周馥

说起这个周“”就有个故事,早年周复因战乱离开学馆,离开家乡,外出寻找生路,走今九江彭泽县、东流镇至安庆,在集市大街摆字摊谋生,为人算命,凭一手好字,经常为人代写书信、呈文及对联。

一日,周复正在摆代字摊。这时来了一个清军模样的士兵对周复说:“先生,把我写一封家书,行不?”周馥急忙站起来作揖,说:“官人可是至德人(今东至县)也?”士兵激动地说:“”先生,莫非是老乡?”“正是”周复答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高兴的不得了。士兵姓王,在李鸿章营帐的伙房里挑水做饭,因思念家里老母亲,所以到街上找代字先生写封家书。从那之后,字摊前人来不断,大多数为当兵的(思念家乡老母亲)。说巧不巧这日

周复去老乡王师傅处走动,认识了伙房里的采买员。那采买员识字不多,但每天的用项必须记下,于是请周复代为记账。

有日,李鸿章偶翻账簿,见字迹端正清秀,有山岚之气,李鸿章大为赞赏,好字,好字,出自谁的手笔。采买员回答:大人,此乃是街上摆字摊先生抄写。李鸿章急忙说,我营帐急需要此等良才,快去有请。采买员走后,李鸿章对账簿的字左看右看,好,好!听说李大人有请,周复收拾起代字摊,三脚并着两步随采买员赶往营帐。见到李鸿章周复捋起长衫磕头便拜,说道:拜见李大人。李鸿章连忙屈身扶起周复说:“请坐,喝茶。”周复从来没受到如些礼遇,说:“大人这是为哪番?”

李鸿章说“先生,你的文字可谓一绝,不知先生家住哪里,姓甚名谁?”周馥一一作答,当李鸿章听说周复是也是皖人,更加欣喜。李鸿章握住周复的手,问候乡人。他俩一见如故,话语如皖江之水滔滔不绝。李鸿章就在皖城创办淮军一事与周复商讨交流,周复指出军队建制必要所在及军令军规颁布实施提出见解。李鸿章听后大有受益,当即决定周复担任总文案。随日子越来越多,周复才华一一显示,李鸿章越是甚喜,一日,李鸿章亲自手书褒奖单,误将他的名字“”写作“”字,正因已经呈报皇帝,“上达天听”了。这么一波三折,实际上周馥的名字遂因而未改,还是原来的“
”字。

晚清重臣周馥

周馥平时喜欢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李鸿章经常夜间巡查营房,总能看见周馥在饱读诗书的身影。跟随李鸿章三十余年不离不弃,周馥在治水、兴工、办学、外交等方面成绩显著,这与他个人的修养、胆识、才干有关,也与李鸿章的识才和重用是分不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