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經典名言——禮記(131~146)


必讀經典名言——禮記(131~146)

131、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遊之法,舉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儒行

儒者雖然己經博學,但仍然學習不止;雖然操行淳厚,但仍然力行不怠。隱居獨處時不作壞事,飛黃騰達時力行正道。禮的運用,以和為貴。以忠信為美德,效法和柔。既能推舉賢人君子,又能容納凡夫俗子;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儒者的胸襟寬闊有如此者。

132、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相死也;久相待也,遠相致也。其任舉有如此者。——儒行

有這樣的一種儒者,他在對待朋友的問題上,聽到了有益的話便要告訴他,見到了有益的事便要指給他。爵位有了空缺,首先考慮到朋友;災禍臨頭,首先考慮自己獻身。朋友長期不得志,自己就不單獨出來做官;如果朋友是在遠方的他國不得志,自己也要設法把他招來一同出仕。儒者的對待朋友有如此者。

133、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儒行

溫厚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謹慎是仁的落腳點,胸襟廣闊是仁的發揚,謙遜待人是仁的能力,禮節是仁的外表,言談是仁的文采,唱歌跳舞是仁的和諧,有福同享是仁的施行。儒者具備了上述的種種美德,尚且不敢說自己合乎仁。儒者的重視謙讓有如此者。

134、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

大學的宗旨在於彰明自身的光明之德,在於親愛民眾,在於使自己達到至善的境界。

必讀經典名言——禮記(131~146)

135、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知道達到至善的境界而後才能確定志向,確定了志向才能心無雜念,·心無雜念才能專心致志,專心致志才能慮事周祥,慮事周祥才能達到至善。

136、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

萬物都有其本末,凡事都有其終始。知道了應該先作什麼,後作什麼,那就接近於大學的宗旨了。

137、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138、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必讀經典名言——禮記(131~146)

139、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學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140、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大學

所謂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內心:是因為自身有所憤怒,內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恐懼,內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嗜好,內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憂患,內心就不能端正。當你心不在焉的時候,就會視而不見,就會聽而不聞,就會吃東西不知道滋味。這就叫做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內心。

141、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大學

所謂要整頓好家庭首先要修養好自身:是因為人的看法往往對自己所親愛的人會有所偏頗,對自己所厭惡的人會有所偏頗,對自己所敬畏的人會有所偏頗,對自己所憐憫的人會有所偏頗,對自己所輕視的人會有所偏頗。所以,喜愛代個人而能知道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而能知道他的優點,世上少有。

142、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大學

所謂治理好國家首先要管理好家庭能管好而能管好別人的事是沒有的。所以是因為自己的家人都不,如果每個君子都管好了自己的家水,那就等於管好了全體國民。家庭中的“孝”,可以移來侍奉君主;家庭中的“梯”,可以移來侍奉官長;家庭中的“慈”,可以移來愛護百姓。


必讀經典名言——禮記(131~146)

143、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大學

所謂平治天下的前提在於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只要國君尊敬老人,國人就會孝順成風;只要國君尊重長者,國人就會梯道成風;只要國君體恤孤幼,國人就不會遺棄孤幼。所以君子有絮矩之道。

144、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大學

所厭惡於上級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下級;所厭惡於下級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上級;所厭惡於前人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後人;所厭惡於後人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前人;所厭惡於在自己右邊的人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在自己左邊的人;所厭惡於在自己左邊的人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在自己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絮矩之道。

145、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學

所以君子首先要考慮的是德行。有了德行就有了民眾,有了民眾就有了國土,有了國土就有了財富,有了財富就有了國用。德行是本,財富是末。輕本重末,就會從老百姓手上搶奪財富。所以說,國君聚斂財富,百姓就背離而去;國君佈施財富,百姓就絡繹而歸。所以,國君既然有不中聽的話出口,百姓就會有不中聽的話進入其耳;國君的財貨既然不是從正道而得,也就會不從正道出去。

146、凡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喪服四制

制定禮的總的原則是,取法天地,效法四時,順乎陰陽,體乎人情,本著這樣的原則去制定才叫做禮。

必讀經典名言——禮記(131~14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