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討厭一個人?

我們為什麼討厭一個人?


大多數人或許都有過自己討厭的人。那麼,我們為什麼會討厭一個人呢?是我們太狹隘、不夠寬容,還是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原因?知友們針對這個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選取一部分分享給你,或許你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我們為什麼討厭一個人?


1

知友俞林鑫:


先來舉一個例子。


小田跟她的前夫在爭吵了幾年後離婚了,她帶著兒子一起生活。有時候她會莫名其妙地向兒子大發脾氣,但每次發火之後她又特別後悔。她既愛自己的兒子,有時又特討厭他。我們知道這種討厭跟兒子無關,而是跟小田的前夫有關。兒子身上有前夫的影子,每當看到這種影子時,不免勾起小田長年累積的怨恨。


很多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報怨母親(或父親)經常衝他發火,背後可能是將未被消化的對前夫(前妻)的怨恨加諸在孩子身上的結果。如果你討厭的是某個曾經傷害過你的人,那麼這種討厭是很正常的,背後是累積的憤怒。當你對沒有交集的某個人感到討厭時,也許你討厭的並不是這個人,而是另一個人。這個人既可能是過去的某個讓你恨的人(比如前面說到的小田的例子),也可能是你自己。我想沒有人敢說不討厭自己吧。在心理諮詢中,自我嫌惡的話語是經常可以聽到的:「要是我再外向些就好了」、「我不喜歡自己」、「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坨屎」、「我太自私,天冷了就穿衣,肚子餓就要吃飯」,再嚴重一點的是:「我有罪,我應該坐牢」,所謂的自罪妄想。「2014 年是拚博的一年,2015 要繼續拚,愛拚才會贏」,昨天剛剛看到學校的電子屏幕上在反覆播放這句話。我不免想,為什麼要拚?但似乎也沒有理由不拚,你不拚的話別人就跑到你前面去了,你接受得了這樣的現實嗎?那個時候你對自己還滿意嗎?


文化通過製造對自己的不滿意,不斷地驅使著人的奮鬥。說的好聽點是追求進步,說的難聽點是對人性的壓榨。為了保護自己,個體發明了一種心理機制:把自己所討厭的部分加諸別人身上,並加以攻擊。通過這樣的操作,人們扔掉了自身討厭的部分,保持了自己是足夠好的感覺。這種心理機制的學術名叫做投射。完美主義者最經常做的事情便是批評別人(或社會)。指責別人的沒素質、太膽小、太懶惰......當他們在這樣責備別人時,暫時扔掉了自己糟糕的部分,並把這些部分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則保持了想象中的完美。完美主義者其實是最不喜歡自己的,他們逼自己很厲害,通過投射的機制又會討厭身邊的很多人。完美主義的領導對下屬總是百般挑剔,令他們痛苦不堪。由此,每次當你討厭一個人時,恰恰是認識自己的一次機會。不妨捫心自問一下:會不會是我將對過去某個人的厭惡移置到對方身上了?會不會是我將對自己的不滿意部分投射到了對方的身上了?這樣的反省有助於改善跟對方的關係。當然,核心是悅納自己,接納了自己也意味著接納了別人。但是,當我們身處一個自我嫌惡的社會文化時,如何又能做到獨善其身呢?


我們為什麼討厭一個人?


2

知友羅林:


小說《神鵰俠侶》中,郭芙一向對楊過看不順眼,還一怒之下砍掉了楊過的左臂。由於家世顯赫與父母呵護,郭芙從小就享有特殊待遇,性格驕寵任性自尊心強,可童年夥伴楊過卻不給她面子,這讓優越感強的她充滿了失落和怒火。


只是小說末尾,郭芙出現電光石火般的內心獨白:「我難道討厭他麼?武氏兄弟一直拼命討我的喜歡,可是他卻從來不理我。只要他稍為順著我一點兒,我便為他死了,也所甘願。我為什麼老是這般沒來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著他、念著他,但他竟沒半點將我放在心上?」


小說中金庸獨具匠心地內心描寫,讓我們窺視了人性深處的豐富情感。


二十年來,郭芙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不但楊過絲毫沒明白她的心事,連她自己也不明白。雖然她一生什麼都不缺少了,但是內心深處實有一股說不出的遺憾。她從來要什麼便有什麼,但真正要得最熱切的,卻無法得到。


因此,她一生中都不明白:「為什麼脾氣這般暴躁?為什麼人人都高興的時候,自己卻會沒來由的生氣著惱?」


正如金庸所描述的,我們真的瞭解自己麼?很多時候沒由來的厭惡,或許藏著內心深處的影子。


我們心中的自己,包括有兩個部分,自己喜歡的和自己不喜歡的。我們保留前者,成為我們道德準則以及行為標準;我們壓抑後者,成為我們內心陰影甚至排除對象。在心理諮詢中,這稱為分裂的防禦機制。


為了避免在內心衝突中煎熬,我們把自己分成好和壞的兩半,容納前者、排除後者。我們把自己的標準加在別人身上,就構成理想化或敵意化的投射。


其實,我們眼中的討厭別人,或許就是心中隱藏的自己。只是,這個心中的自己,不被我們接受,甚至被我們厭惡,所以把這種感覺轉移給別人。


表達著對別人的態度,我們同時也定義著自己。只是如果過度採用分裂的防禦機制,我們雖然可以降低內心衝突的焦慮,也獲得了一個不完整的分裂自我。


這種不完整的內心意味著,我們內心的某些願望被塵封,在暗無天日的角落深處佈滿灰塵。這些陰影會滋生和繁殖,滋生的黑暗會籠罩在我們心頭。我們會產生黑暗中的無助和恐懼,或以厭惡的方式把焦慮投射給別人。只是這樣的自我是不和諧的,不完整的。我們在暫時緩解內心衝突同時,也壓制了我們正常的成熟和成長。


覺察到自己分裂的陰影是痛苦的,但要獲得真正的精神成長,嘗試進行深層的自我轉換,我們需要敢於和痛苦和平共處。不斷地改變和挑戰總是令人不快的,這也是我們運用防禦機制的心理基礎。


我們都不喜歡內心困擾的感覺,但如果僅僅是簡單的忽視不見,你的人生都保留著逃避的僵硬姿勢,你的內心無法舒展接受空氣和陽光。但若你有機會探索引起痛苦的那部分,真正的啟發和成長或許就開始了。你將發現,自己會有一種脫胎換骨的重生感覺。


中國古代的儒者強調,君子不該責人論是非,而應反省自己動心忍性。


王陽明的朋友經常動氣責怪他人,王陽明說:「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機括只是不見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惡,就見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從這個角度看,王陽明和其他儒學大師,在交往時更強調克己功夫,「明理可以戒懼,克己可以戒怒。」如果不考慮後世的表面化和教條化,儒學對人性其實給出了深邃地解答。


只有擁有了慈愛心和平等心,人性的光輝才能照亮內心。


正如王陽明的《傳習錄》所述:一日,王汝止出遊歸。先生問曰:「遊何見?」對曰:「見滿街都是聖人。」先生曰:「你看滿街人是聖人,滿街人到看你是聖人在。」


在王陽明的眼裡,按照良知的標準,他人不是令人生厭的,而是成為自己的一面鏡子。王陽明臨終所說: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此心照亮了別人,才能照亮了自己。


我們為什麼討厭一個人?


3

知友羅林:


好問題,但我想前面的答案還是不夠完整,就做一個補充吧!

@古越 知友說到:「那麼我們恨的是他形象裡某些存在於我們自身的東西」,實際上按照精神分析中的心理防禦機制來理解就是,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的想法態度信念被超我或者自我壓制,轉而採取「投射」的方式(懷疑別人或者強加別人)來緩解這種焦慮。

此外,我認為討厭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反向」的心理防禦機制,自己不合理想法被壓制而用完全相反的形式表現出來。

但我們仔細想一想,一個待人真誠的人也會去討厭一個虛偽的人,一個文雅的人也會去討厭一個粗魯的人,我們身上即使沒有那些東西,我們仍然會討厭一個擁有這些特質的人。

因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人對我們構成了「某種威脅」,簡單來說,當我們產生討厭的情緒或者態度時,會不自覺地與我們討厭的人保持著距離,這時的討厭會使我們得到一些「自我保護」。


比如,真誠的人討厭一些虛偽的人,從而不和他有過多利益上的接觸,可以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卻並不見得那個真誠的人骨子裡一定有虛偽的影子。在社會心理學中,有的人和一些人沒什麼交集,卻生出討厭(比如題主,當然還有很多人),我想了一下,我們對別人討厭態度的產生還可能由多個方面來產生:(如果有過多的交集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1.中心特徵的錨定作用


我們對人形成印象的過程,一些特質起著關鍵作用(中心特徵),比如真誠、熱情、溫暖。而還有一些特徵起著錦上添花的作用(邊緣特徵),比如文雅、能力、外向或者內向。


人們對中心特徵的不利評價會把整個人的評價給拉低。比如,有的明星就是開了3200場演唱會,也會因為自我形象的管理不佳,尤其是涉及誠實的方面,也會被打落神壇。克林頓和萊溫斯基其實公眾還能原諒,但撒謊就是大問題了。

討厭某個人,極有可能是因為你認為「他不是一個真誠的人」。(當然,具體情況還是要看你認為的關鍵品質是什麼)

2.圖式化的影響


又叫「刻板印象」,大概意思是我們給一些群體按照一定的規則分類,打上不同的標籤。比如,我們習慣中會認為,東北人隨便砍人,上海人就是小氣等等。


所以對一個人印象的形成過程中,我們受到圖式化的影響也會對一個人產生消極的態度。比如,你碰到一個官員,自己的心理圖式就已經貼上了各種標籤,這人那麼大的肚子一定是公款吃出來的,那麼肥大的身軀一定經常在賓館的床上留下辛勤的汗水。


這樣的討厭在生活中經常出現。

但是我們要注意,圖式化往往會以偏概全,上海不僅有「喝咖啡」的周立波,也有聰明犀利的韓寒,大學生不僅有不思進取想著混張文憑的人,但更多的是正直勇敢的好青年(像我一樣)。

圖式化認識雖然不準確,卻很有可能是你討厭某個人的原因。

3.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我們一般而言,「會更容易喜歡一個喜歡我們的人,也會更容易討厭一個討厭我們的人」。原因在於我們都渴望被人尊重,被人欣賞的,這是對我們自我概念的一種確認,這樣有利於我們樹立信心,比如戀愛補償效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我們從細節中發現,比如嘴角下撇,眼睛從不正眼看你,如果歸因到他在討厭你,這時你的自我概念會受到攻擊,內心懦弱的人會產生自卑,內心強大的人則會對某人產生討厭,甚至憤怒的情緒。

所以,討厭別人還可能是因為你認為「別人也在討厭你」。我先想到這幾種,以後的再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