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年前,關於洛河秋天的描述

餘子愚/文

900多年前,關於洛河秋天的描述

洛水秋深碧如黛,亂石縱橫瀉鳴瀨(lài)。清明見底不留塵,日射澄沙動璣貝。南山秋風已蕭瑟,倒影上下迷空翠。何當載酒縱扁舟?一尺鯉魚寒可鱠。

——張耒(lěi)《洛水》

900多年前,關於洛河秋天的描述

北宋時期,詩人張耒曾寫道洛水的激流,描寫了秋深之際的洛水美景——青黑色的水體,亂石縱橫,水流過沙石發出悅耳的聲音。河水清明見底,看不到一絲塵土,日光照射之下,水中的沙石和璣貝閃閃發光。

如此景象,讓張耒大發感慨,南山秋風已經蕭瑟,水面上的事物與水中的倒影交融,使人眼花而迷惑。什麼時候可以坐上一艘小船,載上美酒去浪跡江湖呢?張耒惦記著洛鯉的美味——到那時,一尾鯉魚就足夠下酒了。

張耒的這份灑脫,可與其老師蘇軾媲美。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張耒也曾是北宋文壇一顆耀眼的明星。可惜,蘇軾給了張耒極高的名氣,也帶給張耒不利的影響。

歷史上的蘇軾,多次因言獲罪,遭到政敵打擊。受蘇軾牽連,張耒一生官職沒有大的升遷,只在安徽、河南等地做了十多年的縣尉、縣丞,他不斷被調動,往來京洛間,為著生計而忙碌。

900多年前,關於洛河秋天的描述

蘇張二人皆與洛陽有緣,蘇軾曾任福昌(今宜陽縣)主簿,張耒曾任壽安(今宜陽縣)縣尉,師徒二人都在宜陽縣做過官。據史料記載,張耒在宜陽時,境況還不如蘇軾,他沒老師的名氣大,又不善於交際,本想靠微薄俸祿養家餬口,但厄運頻至,父母、妻子相繼去世,家境每況愈下,成了“月光族”。

蘇軾才華橫溢,儘管仕途不順遂,依然豁達以對,在《前赤壁賦》中樂觀地寫道:“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蘇軾的豁達引領了張耒的一生。公元1101年,張耒在潁州(今安徽阜陽市)知府任上,聽說蘇軾病逝了,他執意設靈堂為老師服喪,遭到言官彈劾,一再被貶。之後,他徹底厭倦官場,辭官而去,於公元1106年移居淮陽講學,在清貧中度過餘生。

不知道晚年的張耒,有沒有想念深秋時節的洛水,那洛鯉的鮮美,只能在記憶中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