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大事年表

趙光義(939-997)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時間:976年-997年。本名趙匡義,因避其兄宋太祖趙匡胤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趙炅。年號太平興國、雍熙、淳化、至道,廟號太宗,諡號神功聖德文武皇帝。

宋太宗趙光義大事年表

太平興國元年(976年)

趙光義繼位,改元天平興國,上大行皇帝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冊封王伷為高麗國王;宋始置三司副使;遼遣使聘於宋;遼復南京禮部貢院;宋罷攻北漢之兵;高麗人金行成入學宋國子監。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

令在升、鄂、饒等州置監,鑄銅錢,取代鐵錢,鐵錢鑄為農器,供給江北流民,同時廢除銅錢渡江的禁令;設立榷場局,出售官庫所藏的香藥、珠寶等外國貢品;命起居舍人辛仲甫等人出使遼國;罷節鎮統轄支郡,天下分十五路而治,轉運使司路遂成為北宋一代地方最高一級行政機構。

同年,令在楊村築講武臺,檢閱將士;命李昉等編纂《太平御覽》《太平廣記》;令國子監給廬山白鹿洞庭湖《九經》;命諸州均直屬中央;興建龍華寺塔、慈興寺塔;科舉殿試進士分為三等;畫家郭忠恕去世,著有《佩艄》、《汗簡》;大將軍李繼勳去世,贈中書令、追封隴西郡王,諡莊武。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吳越國王錢俶上表獻地,封為淮海國王,吳越亡國;清源(泉州)節度使陳洪進歸附,封為武寧節度使、同平章事,賜宅京師。宋太祖曾在講武殿後另置內庫,貯存金帛,以用於收復燕雲十六州,名為封椿庫,趙光義令改為景福內庫;藏書漸多,新建三館,賜名祟文院。同年,唐後主、違命侯李煜被趙光義毒殺,時年42歲,贈太師,追封吳王,後人將他和李璟的作品,合編為《南唐二主詞》;檢校太尉李光睿去世,贈侍中。

宋太宗趙光義大事年表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趙光義親征太原,消滅北漢,並焚燒太原城;進而進攻遼國,在滿城大敗遼軍,兵敗高粱河;年底,趙光義再次親征遼國大名府,兵敗瓦關橋。同年,以樞密直學士石熙載為簽署樞密院事。宋朝始置簽署樞密院事;司天監學生張思訓製成新渾儀,新渾儀制作精巧,自然運轉,不用人工;李克睿之子、檢校司徒定難軍節度觀察留後李繼筠去世;劉繼業投降,授右領軍衛大將軍,並加厚賜,並恢復原名楊業;宋太祖次子趙德昭自盡,時年29歲,贈中書令,追封魏王。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

定差役法,採用京西轉運使程能的建議,按財產多寡將百姓分為九等,前四等量輕重給役,後五等免除差役。交趾郡王丁璉去世,其弟丁璿繼位,大將黎桓乘機發動兵變,囚禁丁璿及其宗族,趙光義立即發兵討伐黎桓。遼為雪滿城之恥,命西京大同府節度使、附馬、侍中蕭咄李率兵10萬殺奔雁門關,大舉攻宋,被楊業在雁門關擊潰,史稱雁門關大捷。同年,在開化寺(安徽廣德天壽寺)興建大聖寶塔;鑄普賢寺(峨眉山萬年寺)銅像,重62噸;在景陽門外設天駟監負責養馬;端明殿學士改為文明殿學士;沙洲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去世,追封敦煌郡王。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

徵黎桓大軍在白藤江大敗敵軍,轉運使侯仁寶率前軍長驅直入,黎桓詐降,侯仁寶上當,以身殉國,趙光義遂下令班師;以右衛大將軍侯贇知靈州;立三限之制,規定大事不過四十日,中事不過三十日,小事不過十日,不須追捕而又容易判決的案件不過三日,令天下不得有滯案;置京朝官差遣院,簡稱差遣院。同年,宋太祖秦王趙德芳去世,時年23歲,贈中書令、岐王,後加贈太師,改楚王;昭文館大學士、司空薛居正去世,時年70歲,贈太尉、中書令,諡文惠。

宋太宗趙光義大事年表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

遼景宗耶律賢在焦山去世,時年35歲,其長子梁王耶律隆緒即位,其母承天皇太后(蕭綽,小名燕燕)攝政,耶律李胡長子耶律喜隱謀反被誅;遼景宗耶律隆緒親征北宋,滿城之戰遼軍大敗而歸;高麗國王王伯去世,趙光義冊封其弟王治為國王;党項首領李繼筠去世,其弟李繼捧繼位,率部歸附北宋,被封為彰德軍節度使;大宋置譯經院,後改為傳法院,隸屬鴻臚寺,掌翻譯佛經。

同年,祁國公王薄去世,時年61歲,贈侍中,諡文獻,著有《唐會要》《五代會要》等;王文罕兄弟吳縣修雙塔,舍利塔、功德舍利塔;兵部尚書盧多遜、秦王趙廷美結黨被趙普誣陷,盧多遜被髮配崖州,趙廷美髮配西京留守;武勝軍節度使高懷德去世,時年57歲,贈中書令,追封渤海郡王,諡武穆;驍騎衛上將軍楚昭輔去世,時年69歲,贈侍中。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

遼國以耶律休哥為南京留守,改國號為大契丹;蕭太后廢“契丹人毆漢人死者償以牛馬”之法,改用漢法;加韓德讓開府儀同三司兼政事令;遼禁止官吏民無故聚眾私語及冒禁夜行。宋分三司為鹽鐵、戶部、度支,各置使;趙普被罷相。是年,黃河改道入淮;李肪等奉命編修《太平總類》,賜名《太平御覽》,並修《時政記》;日本僧人周然率領弟子入宋,獻本國《王年代紀》、《職員今》等,被封為法濟大師;尚書右僕射王熙載去世,時年57歲,贈侍中,諡元懿。

宋太宗趙光義大事年表

太平興國九年、雍熙元年(984年)

改元,內外文武官並加勳階爵邑,中書舍人、大將軍以上各賜一子為官;解除江南、兩浙、淮西、嶺南諸州漁禁;改大明殿為含光殿。同年,趙廷美被遷居房州,鬱鬱而終,時年38歲,追封涪王;淮南轉運使喬維嶽奉命治理淮河,使漕運暢通無阻;衛國公石守信去世,時年57歲,贈中書令,追封威武郡王,諡武烈。

雍熙二年(985年)

趙光義改革都進奏院,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交州黎恆遣使赴宋求領節鎮;党項李繼遷襲據銀州,曹光實中伏被殺,時年55歲。同年,開始唱名賜及第;遼國以韓德讓兼政事令。涿州刺史耶律虎古被召入京,因故觸怒韓德讓,被殺。

雍熙三年(986年)

岐溝關戰役,宋軍慘敗,死傷數萬人,從此宋朝收復燕雲十六州成為泡影;遼軍乘機南下,君子館之戰宋軍再次戰敗,河北南部被遼軍虜掠一空;楊業、潘仁美兵敗陳家谷,山西守將紛紛逃亡;党項李繼遷投降遼國,封為定難軍節度使,銀、夏、綏等州觀察處置使。同年,李肪等編纂成《文苑英華》;貶曹彬為右驍衛上將軍;太子太師、鄰國公王彥超去世,時年73歲,贈尚書令;武州防禦使楊重進戰死於君子館,時年65歲;楊業兵敗陳家谷被俘,絕食三日而死,贈太尉、大同軍節度。

宋太宗趙光義大事年表

雍熙四年(987年)

以供奉官、殿直、殿前承旨為三班院,職掌武官三班使臣的注擬、升移、稿賞等事宜。左僕射沈倫去世,時年79歲,贈侍中。以漢南國王錢俶為武勝軍節度使,徙封南陽國王

端拱元年(988年)

遼聖宗率大軍圍涿州,城破後,宋軍出降,遼遂以降軍分置七指揮,名為歸聖軍;宋朝改元大赦天下,百姓年過七十者賜爵一級;宜徽北院使、簽署樞密院事楊守一去世,時年64歲,贈太尉;禁諸州獻珍禽奇獸;分封諸王及宗室;感德軍節度使李繼捧賜姓趙氏,名保忠,以保忠為定難軍節度使;太師、鄧王錢俶(吳越王)去世,時年60歲,追封秦國王,諡忠懿。

端拱二年(989年)

遼軍陷易州,易州刺史劉墀投降,將易州官民遷往燕京;徐河之戰遼軍大敗;為保證軍糧供應,又免除軍民轉運重役,令商人輸芻糧塞下,按道里遠近,優給代價,付證券到京師領錢,或折換江淮鹽茶,稱折中法,並置折中倉。同年,六榕寺僧鑄成禪宗六祖慧能銅像;遼國諫議大夫,知宣徽院事馬得臣去世,贈太子太保;宋朝南院使、鎮州路都部署,北面行營都部署兼鎮定、高陽關兩路排陣使郭守文去世,時年55歲,贈侍中,諡忠武,追贈譙王。

淳化元年(990年)

刑部奉詣置詳覆官六人,以京朝官或選人充,職掌審閱天下所上大辟獄案;御史臺奉詔置推勘官二十人,以京朝官充,掌審訊重大刑獄案件;下令鑄淳化元寶,太宗親書,分真書、行書、草書三體,開御書錢的濫觴,自此後每改元必更鑄錢,以年號命名;以錢若水任秘書丞、直史館。遼廢置州縣;封李繼遷為夏國王;高麗國王王治遣使韓彥恭朝貢宋朝,並求佛經。

宋太宗趙光義大事年表

淳化二年(991年)

大宋置內殿崇班,左右侍禁,為武階官名;殿前承旨改為三班奉職;在宮內特置審刑院;設知院事二人,以朝官充任,另設詳議官六人;李繼遷奉表歸順,授李繼遷銀州觀察使,賜姓名趙保吉,授李繼衝為綏州團練使,賜姓名趙保寧,李德明為管內蕃落使行軍司馬;李繼捧降遼,遼國授其推忠效順啟聖定難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侍中,封西平王;女真請宋朝出兵平三柵,趙光義只降詔撫諭,拒絕出師,女真遂降遼。同年,文字學家餘鉉去世,時年76歲,曾校訂《說文解字》,世稱“大徐本”,著有《騎省集》;涼州觀察使、判雄州事劉福去世,時年64歲,贈太傅、忠正節度使,並遺愛碑;潘美去世,時年67歲,贈中書令,諡武惠。

淳化三年(992年)

殿試進士分為五等,一二三等賜進士及第,四五等賜進士出身;宋置常平倉,用以平準糧價;置三司都勾院,分戶部勾院、度支勾院、鹽鐵勾院,職掌審查各地申報三部金谷百物出納帳籍;置磨勘院,負責百官考核;同年,太師、魏國公趙普去世,時年71歲,贈尚書令,追封真定王,諡忠獻;趙光義次子、許王趙元僖去世,時年23歲,贈太子,諡恭孝。

淳化四年(993年)

北宋封黎桓交趾郡王;在四川置博買務,賤價強購農民生產的布帛細絹,供應朝廷,商人不得私自購買,成為王小波起義的導火線之一;授何承矩為制置河北緣邊屯田使,在河北大興屯田;趙光義親試欹器,體驗月滿則虧,物滿則覆;宋分天下為十道,禁與黨項互市;王小波、李順起義,王小波兵敗被殺。

宋太宗趙光義大事年表

淳化五年(994年)

在宮內設起居院,記錄《起居注》,每月送史館,以備修國史之用;宋將王繼恩率兵攻陷成都,俘獲起義軍領袖李順,並斬起義軍三萬餘。為封賞王繼恩,特置宜政使,朝參時位在東班前,稱為班官;王小波、李順後,趙光義為籠絡人心,下罪己詔。同年,党項李繼遷與李繼捧謀反,令李繼隆率軍討伐,李繼捧被俘,封為宥罪侯。

至道元年(995年)

遼聖宗令諸道各置義倉,每年秋收時百姓出粟交倉,歉收時用作賑濟;子河漢之戰,遼軍大敗而歸;趙光義授牂牁蕃部首領龍漢王堯派龍光堯為寧遠大將軍,封歸化王;經寇準建議,趙光義立壽王元侃為太子,改名恆,大赦天下;李昉去世,時年72歲,贈司徒,諡文正,編著有《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永安軍節度使折御卿去世,時年38歲,贈侍中。

至道二年(996年)

趙光義派五路大軍伐西夏,宋師乃無功而還;蘇易簡去世,時年39歲,贈禮部尚書,著有《文房四譜》《續翰林志》等。王鸕鷀率令李順餘部起義,不久失敗;右僕射宋琪去世,時年80歲,贈司空,諡惠安。

宋太宗趙光義大事年表

至道三年(997年)

趙光義駕崩在位22年,時年59歲,太子趙恆繼位;李繼遷遣使修貢,且求封藩,恢復其姓名趙保吉,復封為定難節度使,將夏、綏、銀、宥、靜五州賜給李繼遷;分天下為十五路,取消道的建置;韓德威攻破河西,河西党項歸附於遼。同年,路振著《九國志》;王成恩因與李昌齡、胡旦勾結,陰謀廢太子,另立楚王元佐,被籍沒家產;封長葛縣令、孔子四十五世孫孔延世為文宣公。

趙光義即位後,繼續統一事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其用兵之道頗為夠病,兩次北伐皆以失敗告終;同時,趙光義私心過重,誅殺宗親,打壓異己,所以後世對其評價功過參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