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到過巴黎,那麼以後不管你在哪裡,它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海明威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埃菲爾鐵塔上看到的巴黎全景

直到我最後親身去到巴黎之前,我曾在電視電影和文學作品裡無數次感受過巴黎,想象過其中無數的場景:聖日爾曼的花神咖啡館,人來人往,服務員熟練穿梭其間,薩特和波伏娃激烈討論著存在主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冬日暖陽下,海明威迎著清新料峭的風走在穿越盧森堡公園的剛被雨水沖洗過的礫石小徑上,去花園路27號看望斯泰因,給她看他新寫的小說;還有《Before Sunset》裡,男女主角多年後重逢於塞納河邊上的莎士比亞書店,互相追問當年為何沒有回到約定好的地點,並且想象如果當時重遇了現在又會是怎樣的故事情節;還有巴黎聖母院裡,相貌醜陋但是內心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奮勇拯救他心愛的姑娘埃斯梅拉達……

巴黎這座城市的魅力遠不止於壯闊的建築,柔美的塞納河……而更在於那些文人志士在這裡留下的生平與思想的光芒。而如果你來到了這裡,就一定要知道這裡每一處的風景都曾經歷過什麼。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盧森堡公園的咖啡館

巴黎聖母院——《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於塞納河畔,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築,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歷時180多年,於1345年全部建成,正面雙塔高約69米,後塔尖約90米,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祭壇、迴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是古老巴黎的象徵。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築,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有一個說法,法國古代教堂建築中有四傑,分別是蘭斯大教堂的雕像,亞眠大教堂的大廳,夏特爾大教堂的塔樓和巴黎聖母院的立面。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巴黎聖母院內景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巴黎聖母院正面

如果巴黎聖母院作為一個建築,代表的是哥特式建築的最傑出作品之一的話,那《巴黎聖母院》作為文學作品代表的就是一種精神,一種向善,一種勇於反抗的精神。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中世紀時期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的是大文豪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2019年巴黎聖母院因其重修工程經歷了一場大火,揪緊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在很多意義上,巴黎聖母院早已超越了一座建築,或者一個國家的概念,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地址:6 Parvis Notre-Dame - Place Jean-Paul II, 75004 Paris, France ‎

交通:地鐵M4線至Cite站;RER B、C線至Saint-Michel-Notre-Dame站;公交21、38、47、58、70、72、74、81、82、82路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8:00-18:45,週六至週日8:00-19:45。


盧森堡公園——《流動的盛宴》

盧森堡公園(法語:Jardin du Luxembourg)是一座處於巴黎第六區,拉丁區中央的公園,於1612年瑪麗·德·美第奇的統治下建成。盧森堡公園面積為224,500平方米,有巨大的梧桐大道與花園、噴泉,以及許多上古智者的雕像,還有皇帝的別宮盧森堡宮(Palais du Luxembourg),是國會議員的宿舍。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到過巴黎,那麼以後不管你在哪裡,它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流動的盛宴)

這句話曾無數次被印刷在關於巴黎的明信片和廣告中,這本書也曾被無數人推薦過,而我把它跟盧森堡公園連在一起,是因為海明威在裡面太多次地提到這個公園了。為了更近一點感受海明威的心情,我曾拿著這本書坐在盧森堡公園的樹下讀,讀那時候年輕而貧窮的海明威如何坦然地寫著他在巴黎的生活,寫他身邊的人和事和每一天寫作的心得,彷彿能夠感覺在那個偉大的時代,他們聚在一起就能改變世界……

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裡寫的盧森堡公園幾乎是他從家裡去斯泰因小姐家的必經之路,他在清晨走過,傍晚走過,在晴天走過,也在雨天走過,也在深夜公園關門後只能無奈繞道……不僅僅是經過,他還經常去裡面的盧森堡博物館去看塞尚,馬奈和莫奈等其他印象派大師的畫。“我正向塞尚的畫學習一些技巧,這使我明白,寫簡單而真實的句子遠遠不足以使小說具有深度,而我正試圖使我的小說具有深度。我從他那裡學到很多東西,可是我不善於表達,無法向任何人解釋這一點。何況這是個秘密。……”海明威的文學成就何其偉大,而他也曾有過這樣忐忑的時光。

如果你剛好來到這裡,要走過海明威走過那條小徑,然後搬上一張椅子曬一會太陽,感受幾百年來的巴黎人是如何感受這個公園的。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地址:5 lmpasse royer-collard,75005 Paris

交通:地鐵4,10號線至Odreon或RER b即達。

開放時間:夏天07:30-21:30,冬天09:00-17:00。


盧浮宮——《達芬奇密碼》

盧浮宮(法語:Musée du Louvre)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始建於1204年,原是法國的王宮,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后,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

盧浮宮博物館佔地約198公頃,分新老兩部分,宮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佔地面積為24公頃,是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舉世矚目的萬寶之宮,其中最著名的盧浮宮三寶包括有《蒙娜麗莎的微笑》,《斷臂維納斯》,《勝利女神像》。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關於盧浮宮的文學作品大概有太多太多了,但是影響力最大或者說引起爭議最大的可能真的要算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當然,爭議往往是伴著影響力而生的,畢竟誰會去深究沒有人閱讀的作品。丹布朗不僅把案情發生地點設定在了盧浮宮,小說裡面更是對達芬奇多個作品包括《蒙娜麗莎的微笑》作了非常大膽的假設,認為蒙娜麗莎是列奧納多·達芬奇的自畫像,並認為其標題意指埃及神祇阿蒙(Ammon)和艾西斯(Isis):歷史上蒙娜麗莎究竟何人並不清楚,但具有說服力的材料指出,她是麗莎·格拉迪尼(Lisa Gherardini),另可能是阿拉貢的伊莎貝拉。而且書中以確鑿的口氣稱列奧納多·達芬奇是同性戀,這也是未有論證,未在學界達成共識的。

無論如何,如果你來了盧浮宮,擠得進人群的話,可以自己看個究竟。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地址:99 rue de Rivoli, 75001 Paris, France

交通:地鐵盧浮宮站;

開放時間:上午9:00 - 下午6:00


花神咖啡館——《存在主義咖啡館》

花神咖啡館位於巴黎第六區聖日耳曼大道和聖伯努瓦街(Rue St. Benoit)轉角,創建於1887年,是Saint-Germain-des-prés區域最有名的咖啡店。以古羅馬女神Flore為名,店裡店外花團錦簇、綠意盎然。有著舒適的長椅,鏡牆、桃花心木護壁,古老的歐洲裝飾藝術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二樓的裝修是古樸簡單的英國式風格,深褐色的牆木,陽光從窗外投射到鏡子上,閃耀的光芒給店裡增添一絲溫馨的感覺。

就算是不小心經過,你也一定會被這個咖啡館深深吸引的。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當然,花神咖啡館之所以有名不光是因為其自然舒適的環境,還是因為這個咖啡館在法國文人墨客的歷史中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我當然也知道這個咖啡館曾招待過的名人涵蓋哲學文學影視明星等各個領域,而我今天把它跟《存在主義咖啡館》聯繫上,不僅僅因為書名的咖啡館,更是這本書最近實在是給我帶來太大的感觸。而其中與花神咖啡館最密切聯繫的當屬薩特,波伏娃,加繆等存在主義的大師。

"花神之路我走了四年,那是條自由之路。"──薩特

薩特,波伏娃,加繆在這個咖啡館度過多少時光,交流出多少新的想法,寫成了多少關於鉅著引領著存在主義思潮的發展,甚至裡面服務員的動作都成了他們觀察的對象,作為討論“存在”的一個範例。

聽說自二戰以來這裡的擺設和裝飾就沒有變化過,而存在主義從無到有,從一小群人的討論到滲入國際社會的方方面面,卻是真真實實地改變著這個世界。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地址 : 172 Boulevard Saint-Germain, 75006 Paris
地鐵 : 地鐵線 4 號線 Saint-Germain-des-prés
營業時間 : 7:30 am - 1:30 am


莎士比亞書店——Before Sunset

“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誕生於一戰之後, 主要以出售英文書籍為主。當時在巴黎的海明威,費茲傑拉德,斯坦因等“迷惘的一代”都是書店主人西爾維亞·畢奇(Sylvia Beach)的座上客。 這個書店二戰之中由於受到納粹的騷擾而關閉。 1951年,一個叫喬治·惠特曼的美國人在巴黎聖母院對面的BUCHERIE街37號開了一家賣英文書籍的書店,像西爾維亞一樣,他把書店的二層闢為圖書館,書堆間還有床鋪,成了文人聚會,甚至臨時棲居地。60年代,惠特曼在得到畢奇小姐的同意下, 正式把書店更名為莎士比亞書店。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莎士比亞書店成了從英語國家初來乍到巴黎、懷揣文學夢卻不名一文、還在迷惘的創作初期的年輕作家的棲身之處。它不僅是一個書店,更被譽為英語世界文學青年的庇護所和烏托邦。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而到了現在,卸下了收留落魄文學青年的重擔之後,莎士比啥書店因其影響力更是屢屢出現在一些電影電視的重要場景裡。喜愛港劇的朋友可能還記得《衝上雲霄2》裡,吳卓羲飾演的亦風和胡杏兒飾演的夏晨在莎士比亞書店裡的場景。而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是《愛在日落黃昏時》的最開始,男主角Jesse就是在這個書店做的新書分享會,也是在分享會上與闊別9年的女主Celine重逢。

再看一遍這個場景,除了他們兩的相遇,其實分享會上交流的幾個問題,也挺有意思的。讀者問Jesse這算不算是自傳式小說,當然言下之意是想問他書中情節是否基於真實的故事。而Jesse的回答挺有意思的,他先是引用了湯瑪斯沃夫的話,說明所有的寫作其實都是基於作者本身的經歷與體驗,而且提出對於沒有經歷過戰爭,沒有經歷過空難等等的和平時代裡的平凡人,如果要寫作的話可能可以嘗試的就是在日常中去抓住一些有意義的瞬間,就是那種你真正認識某人某事並且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聯繫的瞬間。我覺得這種說法很美,如果說時勢造的是大英雄,那平凡日常中寫作的意義就是捕捉住生活中的那些感動瞬間,並讓它同樣具有感染力,有價值。

下次再去巴黎,我打算不僅僅去莎士比亞書店,還要沿著他們兩走過的那些路再走一遍。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地址:37 Rue B04cherie, Paris, France

交通:4號線至St-Michel站

營業時間:10:00-23:00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上)

那些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巴黎,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