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博士一針見血: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哈佛博士一針見血: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無規矩,不成方圓。

這句話很多家長都會記在心裡,大家也都不同程度地給孩子立了各種規矩。

但也有很多人發現,自己給孩子立的規矩,不管用……

有時候,孩子不按規矩辦事,在地上一打滾,大人礙於面子,或是想趕緊收拾殘局,不得不妥協。

有些爸爸媽媽,一旦孩子不聽話,不是怒吼就是暴力,完全憑著情緒去立規矩或執行規矩,孩子被嚇壞的同時,對規矩更是懼怕或排斥。

在給孩子立規矩這件事上,為何那麼多人不成功?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的王濤博士認為,這是因為家長們沒有把握好規矩和愛之間的關係。

現為美國塔爾薩大學教育系終身教授,從事兒童心理學研究長達37年的王濤博士,從2005年開始就給中國父母做培訓,這十多年的培訓過程中,他見過太多家長因為把握不好規矩和愛的關係,而栽跟頭。

這一次,《教育》編輯部帶著很多讀者在後臺諮詢的問題,向王濤博士請教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把握好規矩和愛的關係。

他的見解,或許能夠幫助你化解很多難題。

哈佛博士一針見血: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王濤

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碩士

美國塔爾薩大學教育系終身教授

從事兒童心理學研究長達37年

《規矩和愛》(中信出版)作者

哈佛博士一針見血: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規矩和愛,對立又統一

很多家長立的規矩,為何不管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源於缺乏理性的愛。

要麼是大人自己不知道什麼是規矩,要麼大人明明知道什麼是規矩,卻總是妥協。

《媽媽是超人》裡,馬雅舒的做法就是典型。

一次,感冒還沒好的女兒米婭想吃冰淇淋,馬雅舒一開始不同意,米婭直接躺在地上,哭鬧耍賴,無奈的馬雅舒,只能去給孩子買冰淇淋。

哈佛博士一針見血: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無獨有偶,在菜市場,孩子們剛剛吃完蛋糕,又要吃麵包,馬雅舒一開始也是拒絕,孩子們又開始軟硬兼施,哭鬧撒嬌一起來,馬雅舒又服軟了,還是拿出了麵包。

哈佛博士一針見血: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這樣的戲碼,經常在他們家上演,孩子瞧準了媽媽的軟肋,只要他們一哭二鬧,媽媽就會退讓。

連她自己都說:“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的媽媽。”

哈佛博士一針見血: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每次只要她哭,我的這個堅持就已經掉到了零下。”

哈佛博士一針見血: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在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馬雅舒每次都先拒絕,她知道規矩是什麼。

但每次孩子一哭她就妥協,她沒把規矩守住。

這種情況,在王濤博士眼裡,就是缺乏理性的愛。

“真正的愛是有規矩的愛,而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

現在中國的很多家庭裡,他觀察到最大的問題就是規矩和愛的分離。

他看到過很多既講規矩又疼孩子的父母,很多時候一說起規矩就情緒爆發,不僅把孩子嚇一跳,有的還把孩子打一頓。但是一轉臉,又對孩子百依百順。

其實這樣的規矩和愛,都是對孩子的傷害。

而讓兩者能夠平衡,能夠對立又統一的,則是理性。

在立規矩的時候,理性就表現在父母自己對規矩的敬畏,以及制定的規矩要合理,明確,一致。

讓孩子明白,懲罰孩子的是規矩,而不是父母。

哈佛博士一針見血: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哈佛博士一針見血: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規矩和愛,各佔多少

現在形形色色的教育類文章中,一會說要讓孩子守規矩,一會又說讓孩子釋放天性,不少讀者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迷茫。

《教育》後臺就有不少讀者,提出過類似的疑惑。

哈佛博士一針見血: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Q:這是後臺一位讀者的留言,代表了很多家長的心聲。您經常倡導,規矩和愛要兩者兼容,但具體怎麼做,很多讀者還是把握不準,您能舉一些例子嗎?

A:這確實是很多父母的疑問。

規矩和愛要兩者兼容,首先要了解了二者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父母的角色相當於一個園丁。

一個好園丁首先要非常清楚不同花草的特點和天性,在此基礎上,一個好園丁就要履行他非常重要的職責,那就是裁剪花草。

如果只給肥料讓它自由地瘋長,那就沒有賞心悅目的滿園春色,只有雜草叢生的荒郊野地了。

當然我們如何裁剪都是要考慮植物的發展特點和承受能力。這也就是對天性的尊重。

規矩和愛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可以用銀行的賬戶來解釋。

假設我們的愛在孩子身上都有一個存款賬戶。

規矩和愛是對立的,在每次立規矩的當下都會用掉一部分愛的存款。

合理的規矩就如良性的投資,會讓愛的付出得到豐厚的回報,愛的賬戶就在積極的動態中更加健康充盈。

當規矩和愛融合統一在一個教育體系中時,愛即規矩,規矩即愛。

哈佛博士一針見血: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Q:對於立規矩的時間,立規矩的多少,以及家長如何把握這個度,您有什麼樣的建議?

A:我不認為立規矩有太早一說。

我甚至在《規矩和愛》的書裡面說:人之初,規矩始。但請注意,我這裡所說的規矩是立行為的邊界。

這位家長留言說的情況,對於這個家庭我沒有具體瞭解,但在我看到的很多案例中,出現這樣的情況往往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規矩的要求不合理。這個不合理既可能是規矩本身不符合孩子的年齡,或者一些細節上出了問題。

哈佛博士一針見血: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比如,有的媽媽不注意控制孩子的零食,但是吃飯的規矩卻很明確,一定要孩子把飯吃完。

孩子不餓,家長卻一定要讓他吃完,這是很多家長經常會要求的,卻又不合理的規矩。

除了規矩內容不合理,更多的情況是執行規矩的過程不合理,不是不夠堅定就是太情緒化。

合理的規矩本身不會傷害孩子,傷害孩子的往往是執行規矩過程中我們不合理的情緒。

所以合理的執行規矩的過程,一定是溫柔而堅定的。

哈佛博士一針見血: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Q:很多家長會覺得,理論都知道,但自己就是做不到。您這麼多年的教育經驗中,有哪些普通家長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教育方式的例子,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A:我看到很多沒有很多教育學心理學背景的父母,甚至學歷也不高的父母一樣可以做到溫柔的堅定。

我總結了一下這些父母的特點,除了深愛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有一顆謙卑的心。

我認識一位年輕的媽媽,出生於農村家庭,自己也沒有上過大學,一開始就是用她自己父母的教育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是太嚴厲就是太溺愛。

當她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時,非常認真地參加培訓,而且把學到的知識全身心地在家裡嘗試,然後又能認真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孩子的感受。

特別是有一個環節,需要父母反思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時,她的反思比很多高學歷的父母更深刻。

後來,她的進步非常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能夠把握好規矩和愛,能否教育好孩子,關鍵是父母要有一顆謙卑之心,這比有沒有專業的知識背景重要的多。

哈佛博士一針見血: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規矩和愛的中美差異

現在,在美國塔爾薩大學教授兒童心理學、父母學和文化兩門課程的王濤博士,每年只要塔爾薩大學一放假,他就會回到中國,給中國的父母上課。

這樣中美兩頭跑的生活,已經持續了十幾個年頭。

在十多年面對面接觸中國父母的經歷中,王濤博士發現,中國的家庭教育和整個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敬畏。

一個父母想要成長的關鍵,在於有一顆謙卑之心。謙卑和敬畏是分不開的,沒有真正的敬畏也就沒有真正的謙卑。

“比如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很少會表揚我們。

我的父親是一個很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今年已經八十九歲高齡了,到現在,我的記憶中他老人家從來沒有當著我的面表揚過我。

這就會導致,我們這一代人在表揚孩子的時候,特別不容易,一開始很難開口,或者是用錯了表達方式。”

這就是父母缺乏對這段關係的敬畏,所以就不能謙卑地去欣賞和表揚孩子的一種現象。

關於規矩和愛,中國和美國,由於文化的影響,更是大有不同。

區別最大的一點,是美國的父母相對比較理性。

“舉一個例子,我在美國的超市購物時,很少聽到有小孩有撕心裂肺的哭鬧。偶爾聽到,我就會很好奇地走過去看個究竟。

我發現,這樣嚎啕大哭的孩子,十有八九都是華人的孩子。

華人孩子和美國孩子這樣的行為差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父母教育上的尊重和理性上的差別。”

當然,美國的家庭教育也有弊端,現在媒體和學術界經常提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美國的文化中越來越放棄對孩子嚴厲的管教,這也是規矩和愛失衡的表現。

真正的愛,是有規矩的愛;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

哈佛博士一針見血:為什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

在幫助更多父母瞭解規矩和愛的這段旅程裡,王濤博士自己也是受益者。

“我讀大學的時候選擇了心理學專業,那是因為我當時覺得自己的心理非常需要幫助。這個原因對後來我從事家庭教育關係非常密切。”

在這個過程中,他沉浸在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海洋裡,又將自己的所得所獲傳遞給更多的父母,更多的家庭,他自己也覺得非常地感恩:

“我覺得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可以讓我個人的生命對別的生命產生積極長久的影響,這個工作太有意義了。

當我看到很多父母因為規矩和愛的學習真正改變自己,影響孩子的時候,我特別感恩。

書的序言最後一句是:能成為幫助他人生命成長的器皿,實在是自己不配的恩典。我非常感恩我這輩子能從事這項工作。”

我們也很感恩,王濤博士用他的所學所悟,給我們帶來的這一切關於規矩和愛的,新的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