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於殘暴反賊,亡命於名士朋友:蔡邕人生悲喜劇的人性思考

蔡邕(公元133年-192年),字伯喈,東漢時期名臣,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除通經史、善辭賦之外,又精於書法,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就是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他的死卻充滿了對人性的考驗。


重用於殘暴反賊,亡命於名士朋友:蔡邕人生悲喜劇的人性思考

01 威逼之下違心赴任。

董卓(?-192年),字仲穎,東漢末年軍閥和權臣,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佔據京城,入主洛陽,廢立挾持漢獻帝,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他“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協眾,睚眥之隙必扳,人不自保”。可就是這樣一個殘暴莽夫,卻對蔡邕禮遇有加。

人怕出名豬怕壯,中平六年(189年),靈帝去世,董卓任司空,專擅朝政,聽說蔡邕的名氣,於是徵召他,蔡邕推說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罵道:"我有滅人三族的權力,你來是不來"。蔡邕不得已只好應命。

重用於殘暴反賊,亡命於名士朋友:蔡邕人生悲喜劇的人性思考

02 莽夫手下竟受重用。

但出人意料的,蔡邕很受董卓敬重,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三天之內,遍歷三臺,後又被拜為左中郎將,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

期間,董卓的賓客部屬想讓朝廷尊崇董卓與太公相比,稱尚父。董卓詢問蔡邕的意見,蔡邕說:"太公輔周,奉命滅商,所以特號為太公。現在您的威德雖高,但相比尚父,我以為還不行。等到關東平定,陛下返還舊京,然後再討論此事。"董卓居然聽了他的話。

初平二年(191年)六月,發生地震,董卓為此詢問蔡邕。蔡邕對他說:"地動,是陰盛侵陽,臣下不遵守國家制度引起的。前春天郊祀,公奉車駕,乘金華青蓋,爪畫兩箱,遠近都認為不合適。"董卓於是改乘皂蓋車。

重用於殘暴反賊,亡命於名士朋友:蔡邕人生悲喜劇的人性思考

​董卓也看重蔡邕的才學,對他非常客氣,一遇舉行宴會,往往令蔡邕鼓琴助興,蔡邕也有心出力。

03 談論董卓因言獲罪。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誅殺,蔡邕在司徒王允坐上,不知不覺說起董卓來,併為之嘆息,臉色都變了。

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說:"董卓禍國殃民,差點傾覆了漢室。現在被誅殺,罪有應得,你卻反而為他感到傷痛,難道你是和他一樣的逆賊嗎?"並隨之將蔡邕收押治罪。

蔡邕上表道歉,請求受到刻額染墨、截斷雙腳的刑罰,只求留一條小命,以繼續完成漢史。士大夫大多同情並想要救他,沒有成功。

重用於殘暴反賊,亡命於名士朋友:蔡邕人生悲喜劇的人性思考

​太尉馬日磾聽說後,急忙前往對王允說:"伯喈是曠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漢朝的事,應當讓他續寫解決後邊的歷史,讓它成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一向忠誠孝順,依附董卓也是情勢所逼,況且並未做出格的事情,殺了他豈不是會喪失威望嗎?"

王允說:"過去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出毀謗的書,流傳於後世。現今國家衰落,政權不穩,不能讓奸邪的臣子在幼主旁邊寫文章。這既不能增益聖上的仁德,又令我們蒙受毀謗議論。"

馬日磾離去後告訴別人說:"王允大概不能長久於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國家的綱紀;寫作,是國家的典籍。廢棄了綱紀與典籍,難道還能長久嗎!"

重用於殘暴反賊,亡命於名士朋友:蔡邕人生悲喜劇的人性思考

04 昔日戰友痛下殺手。

眾人求情無果,不久,蔡邕就死在了監獄裡

蔡邕的死,涉及到的兩個人,董卓和王允,一個軍閥莽夫,一個韜晦文臣,通常來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蔡邕有一百個理由應當死在董卓手裡;

而王允和蔡邕,卻曾經是最親密的戰友,他們倆有著較多的共同經歷——都有一顆愛國愛民的拳拳之心;都為反過宦官干政而並肩戰鬥過;都因為鬥不倒宦官而飽受陷害過——他們倆應該是更能找到一些共同語言,惺惺相惜的;而且,他們倆的關係應該也確實比較親近一些的,否則蔡邕也不敢隨便在王允面前做出為國之大賊董卓嘆息這樣的大逆不道的事情來。

重用於殘暴反賊,亡命於名士朋友:蔡邕人生悲喜劇的人性思考

​可是,偏偏的那個軍閥莽夫,表現出了對於知識的莫大尊敬,和對高級知識分子的言聽計從;相反,曾經親密的戰友、曾經信任的人,卻對他略無顧惜,不念舊情,蔡邕本人央求也不行,很多人說情也不行,反正你是必須死的。

實在是世事難料,人心難測。

這就不得不說說王允這個人了:其實,王允也曾經很賣力地給董卓當差,“董卓遷都關中,允悉收斂蘭臺、石室圖書秘緯要者以從。既至長安,皆分別條上。又集漢朝舊事所當施用者,一皆奏之。經籍具存,允有力焉。時董卓留洛陽,朝政大小,悉委之於允”。可見,他也曾鞍前馬後地服務過。

重用於殘暴反賊,亡命於名士朋友:蔡邕人生悲喜劇的人性思考

​而今,自己這些曾經不堪的過往,不知道是被他有意識的雪藏了,還是被無意識的遺忘了。

我想,大概正是蔡邕說要繼續完成漢史那些話,才使王允罔顧眾人意見而必除之而後快——筆桿子在你手裡,那我王允給董卓當差這樣的黑歷史豈不是要被你載入史冊,那我“連環計中計”剷除董卓的歷史功勳豈不是要大打折扣了,你蔡邕著書立說、名垂千古,我卻要前功盡棄、後世還不知道證明評論我呢!

於是,王允連眼皮也不眨一下,就把蔡邕推下去殺了。

重用於殘暴反賊,亡命於名士朋友:蔡邕人生悲喜劇的人性思考

​可見,文人要狠起來,殺伐決斷比莽夫更勝一籌;在純粹的利益面前,即使曾經同仇敵愾的親密戰友,也可能瞬息變臉,痛下殺手。

蔡邕死後不久,馬日磾“王公其不長世乎”的預言,很快得到了驗證——初平三年(192年),蔡邕被殺以後不久,董卓餘黨李傕、郭汜、樊稠等攻破長安,王允兵敗處死,時年五十六歲。

正可謂"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曾經惺惺相惜、志同道合的親密戰友,一個機關算盡的政治家和一個原本可以有更大成就的大師,就這樣匆匆謝幕,走下舞臺,留下的是後人對人性的深深思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