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天下第一國士」蔡邕

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天下第一國士”蔡邕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

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這一首描寫思婦懷人的漢樂府歌詞,叫做《飲馬行》,又叫《飲馬長城窟行》,相傳正是蔡邕所做。所謂長城窟,是長城邊上可供行人飲馬的水窖泉眼。唐朝時《五臣文選注》中這樣寫到“長城,秦所築,以備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飲馬。徵人路於此而傷悲矣。言天下徵役,軍戎未止,婦人思夫,故作是行。”

有人說這首歌詞所描繪的是漢時下層人民的生活,與蔡邕的身份不相符,以此來說明是一首假託之作。其實漢末時徵役頻繁,遊宦盛行,或許正是蔡邕在遊歷的途中見到民生疾苦有感而作,亦未可知也。這也正是一個有著“天下第一國士”之稱的人所必然擁有的悲憫情懷。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位素有“國士”之稱的蔡邕。

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天下第一國士”蔡邕

首先普及一下漢語拼音知識“邕”這個字讀作“yōng”發“擁”音。以前讀《三國演義》的時候,被這個字的下半部分所誤導,一直讀成“邑(yì)”。

蔡邕,字伯喈(jiē),陳留圉(yǔ )(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人。蔡氏祖上在有漢一朝,一直是名望之家。王莽篡漢的時候,蔡邕的六世祖蔡勳面對新朝的徵召不為所動,感慨地說道:“吾策名漢室,死歸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孫之賜,況可事二姓哉?”於是帶領全家逃入深山隱居,誓不出仕新朝。

少年時蔡邕師從太傅胡廣學習,以博學著稱,喜歡文學、數術、天文,以及音樂。他生性至孝,母親病重臥床三年,他勤謹侍母,無論寒暑未曾解過衣帶,曾經連續七十多天不眠不休。母親去世以後,他就遵守禮制在墓旁搭設草廬為母守孝。野兔在他的廬舍旁邊安家,就連樹木都生出了連理枝來,引得許多人前來觀看。蔡邕不但至孝,而且仁義,他與叔父,叔伯兄弟一同居住,從來沒有鬧過矛盾。自蔡邕以上蔡氏三代人都沒有分過家產,大家都稱讚蔡邕的品德。

漢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權專政,他們聽說蔡邕善於鼓琴,就讓桓帝下令陳留太守督促發遣蔡邕來京。蔡邕本來無心出仕,在走到偃師地方的時候就假裝稱病才得以返回。後來就在家中閒住品鑑古玩,不與時人往來。

漢靈帝建寧三年(170年),蔡邕被司徒橋玄徵召為府中輔佐的官吏,被橋玄所器重,推薦他出任為河平縣長,後朝廷召為郎中,在東觀校書。所謂東觀,是中國東漢宮廷中貯藏檔案、典籍和從事校書、著述的地方,是東漢著名的藏書室及史學館。熹平四年,蔡邕與五官中郎將堂谿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奏求訂正《六經》典籍,得到漢靈帝允許後,蔡邕“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史稱《熹平石經》。我在《“尚書”盧植》一篇中有所言及。當石碑刻成之日,前來觀摩的人絡繹不絕,每日車乘過往千餘輛,佈滿街巷。

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天下第一國士”蔡邕

後來蔡邕被升為議郎,在做議郎的期間,蔡邕以剛直不阿的性情屢次上書得罪了很多人。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請求廢除近禁和三互法的上書。或許是由於受到西漢外戚專權的影響,東漢時開始實行官吏籍貫迴避的政策。地方長官除了需要回避本籍之外,與之有婚姻關係的家族亦須要互相迴避對方的原籍。到了桓靈時代,這種政策更為嚴格,還頒佈了三互法。這種做法雖然在前期起到了阻止官官相護任人唯親的發生,卻使得官吏的選拔尤為艱難,據說當時“幽、冀二州,久缺不補”。於是蔡邕上書請求廢除近禁和三互法,認為只要合適就可以任用。可是靈帝並沒有採納。

第二次是密言七事的上書。漢靈帝喜歡詞賦,自己創作了《皇羲篇》五十章,也使得許多會寫文章的人得到重用,卻也使得許多趨炎附勢的阿諛市井之輩充任要職。熹平六年(177年)的時候,頻頻發生雷霆狂風,冰雹,地震,蝗蟲等等災禍,還有鮮卑外族侵犯邊境。靈帝非常自責,下令百官各自陳說治國良策。蔡邕藉著這個機會上密書,陳說七件大事,雖然並沒有完全被靈帝採納,卻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三次是密諫婦司宦官干政的皂囊封事書。光和元年(178年)七月,妖異現象時常發生,靈帝請眾大臣議論消除災禍的方法,又單獨召見蔡邕詢問,並要求蔡邕上一封皂囊密書。蔡邕在書中陳說婦司干政,宦官弄權的種種弊端,並且彈劾了很多朝中大臣。

正所謂“文死諫,武死戰”,蔡邕作為議郎當然是稱職的,也正是他的這種稱職給自己帶了了災禍。中常侍曹節趁著皇帝更衣的時候,偷看到了蔡邕給靈帝的密書。於是與蔡邕的仇人們一起寫匿名信汙衊蔡邕“以仇怨奉公,議害大臣”的罪名。 因此蔡邕與他的叔叔蔡質一起被下入洛陽大獄,被判了棄市的死刑。幸虧有呂強等大臣為他求情,靈帝又想起蔡邕上書中懇切的話,遂下詔免蔡邕死罪,判以與家屬流放朔方。宦官的朋黨們還不死心,中常侍程璜的女婿陽球買通刺客去刺殺蔡邕,刺客感念蔡邕的正義,而沒有前往。陽球又賄賂負責押運蔡邕的官吏,官吏不但沒有謀害蔡邕反而將這件事情告訴了蔡邕。蔡邕由此得以倖免,和他的家屬們一起被流放到了五原郡安陽縣(今內蒙古包頭市)居住。或許蔡邕正是在前往朔方的途中路過長城水窖,而作下了流傳千古的《飲馬行》吧。

後來漢靈帝憐惜蔡邕之才,終於還是赦免了他,允許他返回家鄉原籍。臨行之時五原太守王智為蔡邕送行,王智本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在酒席間想要勸說蔡邕不要和宦官作對,可是蔡邕卻不理他。王智在眾人面前丟了面子就破口大罵說道:“徒敢輕我!”蔡邕拂衣而去。由是引來王智的怨恨,他給朝廷上密書誣告蔡邕因為被流放而有怨恨,誹謗朝廷。皇帝身邊所寵幸的近臣也都來誣告蔡邕。蔡邕由此害怕被奸人所害,沒敢返回家鄉,而是亡命江湖,遠遁吳會,依靠著泰山羊氏的資助在吳地共呆了十二年。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董卓進京專攝朝政,聽說蔡邕的名氣,就派人到吳地請蔡邕回朝廷做官。蔡邕厭惡董卓的為人不肯就,而稱病拒絕。董卓知道以後大怒,罵道:“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急令人去見蔡邕,跟他說“如不來,當滅汝族。”蔡邕不得已只能應召。不過讓蔡邕萬萬沒想到的是,他一到京師卻得到董卓的重用。先是拜為祭酒,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內便歷三臺,一月之內三遷其官,可為真正的大見親待。董卓對蔡邕的賞識與信任在《董卓(上)之少好俠》中已經有所敘述,在此不做累述。

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天下第一國士”蔡邕

後來董卓被王允呂布設計除掉,慶功宴上蔡邕有感於董卓的知遇之恩一時感嘆,正被王允看見,王允當時勃然叱道:“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於是將蔡邕下獄治罪。蔡邕在獄中上書請罪,希望能像司馬遷受腐刑而著作《史記》那樣,“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然而王允不顧眾人的反對一定要治蔡邕的罪名,他說道:“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蔡邕遂死獄中,是年六十一歲。蔡邕死後士大夫和諸儒生沒有不流淚的,北海鄭玄聽說蔡邕的死訊,嘆息說道:“漢世之事,誰與正之!”。兗州、陳留等地的百姓盡皆圖畫蔡邕的畫像進行供奉,並且傳頌他的事蹟。

蔡邕的一生成就,大體可以分成四個方面

第一,文學成就。蔡邕一生著述頗豐,《隋書·經籍志》載有《蔡邕集》12卷,詞賦、祝文、章表、書記,凡百四篇,傳於後世,今天大多已散佚。明朝時張溥收集整理了《蔡中郎集》十卷,清代海源閣刻本增加了四卷。我手頭上有一本200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鄧安生編輯的《蔡邕集編年校注》,應該是今天所能看到最全的蔡邕的著作集了。

第二,史學成就。《東觀漢記》作為《後漢書》成書以前的權威史書,傾注了蔡邕盧植馬日磾等人的許多心血,雖然最後蔡邕並沒有參與《東觀漢記》的成書,董卓遷都長安和後來的李傕郭汜之亂時候,其手稿也大多散失。但是從《後漢書》的記載來看,蔡邕被流放朔方的時候曾經上書漢靈帝,念念不忘自己在東觀的工作,希望有機會完成自己所接續的《十意》。就在他被下獄中的時候還希望能夠“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雖然《東觀漢記》原文已經散佚,究竟蔡邕盧植等人做了哪些工作,也已經不可考證,但是我們依然不能否定他們為此所做的貢獻。

第三,書法成就。蔡邕在歷史上是有名的書法家,工於篆書、隸書。宋時的《書苑菁華》卷九中有一篇題為蔡邕所做的《九勢八訣》,正是書法的精益所在。蔡邕受到刷牆工匠用掃白粉的帚在牆上寫字的啟發。而創立的“飛白書”體,流傳後世影響深遠。唐朝時張懷瓘曾經說道蔡邕“體法百變,窮靈盡妙,獨步古今”。據史書記載,《熹平石經》正是蔡邕手書,工匠臨摹抄刻而成。雖然因戰亂而被損毀,但是自宋代以來偶爾有石經殘石出土,歷代總共發掘和收集四十六石,共8800多字,現分別收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洛陽博物館、及北京圖書館,使得我們今天可以一睹蔡邕書法的風采。

第四,儒學成就。《熹平石經》本來是由蔡邕發起的一次訂正儒學經典運動,得到了當時許多國人名士的支持,在中國歷史以及儒學歷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五,音樂成就。蔡邕少年時就已經以善於鼓琴而聞名於世。他在陳留的時候,有一次去鄰居家赴宴,走到門口聽到宴廳裡有人鼓琴,琴音中暗藏殺氣。他心道:“憘!以樂召我而有殺心,可也?”於是不敢赴宴,跑回家去。鄰居聽說蔡邕來而復返,就追到蔡邕家裡問個究竟。蔡邕以實情相告,鄰居趕緊讓鼓琴的客人解釋。原來鼓琴的客人當時見到螳螂捕蟬的一瞬間有些激動,所以琴音裡帶了些許的殺氣,卻被蔡邕洞聽了出來。蔡邕聽了鼓琴客人的解釋,莞爾一笑說道:“此足以當之矣。”而關於蔡邕在吳地的時候,聽到燃燒桐木的火烈之聲,就斷定那是一塊作琴的良木,最終制作成了名播後世的“焦尾琴”的傳說故事,更是膾炙人口,為中國老百姓所家喻戶曉。

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天下第一國士”蔡邕

縱觀蔡邕的一生,可謂大德無極,他忠於漢室,至孝雙親,仁惠叔侄,義為知己,信譽播著四海,清名遺顯後世。傳統中國儒家的所有高尚品德幾乎囊括其身。

當然也有人詬病他對國賊董卓報以同情的嘆息。

可是一個人一生落寞而不得志的時候,那個好像伯樂一般讓你的人生事業進入前所未有境界高峰的人,難道就不該在他死後為之一哭嗎?只是因為他是受人唾罵的賊臣,遺臭萬年的國賊,而坐視他對你的提攜與殊遇,唯恐避之而無不及嗎?如果這樣還能稱得上“天下第一國士”之名嗎!正如范曄在後漢書蔡邕傳的最後寫到“意氣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極之運,有生所共深悲也。”當蔡邕被流放朔方,背井離鄉,浪跡天涯的時候,他所渴望的其實正是傳統中國士人知識分子,或許也是我們所有抱懷不遇之人想要擁有的,一份知遇之恩吧!

小A斯蒂芬寫於2017年8月27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