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反省

  1. 人所有的一切活動最終的結果都是去搜尋一種穩定的社交關係,好像再沒有其他的滿意的結果了。舉個例子,你努力的去學習工作,然後賺到更多的錢,再用錢換取讓你自己內心感覺到一種成就感的東西,比如說一個更好的氛圍,讓你能夠在這個氛圍當中不斷的提升然後再不斷的反饋給這個氛圍一些東西。當你能夠不斷的對這種輸入到你自己內心當中的氛圍和你自己輸出到這個氛圍當中感覺到滿意的狀態的時候,你這個人就是一種平靜的狀態;否則,就是你所謂的夢想理想情懷慾望等等的東西;
  2. 你可以稱這種最終為一個循環或者一種交換,而人的最終狀態是在這種交換或者循環的過程當中達到一種平衡,除此以外,沒有任何的例外。只是因為不同的人其認識事物的水平不一樣,這種表現出來的平衡狀態或者追尋的方法不一樣。比如現在職場上的人都想著追求升職加薪,人際關係的認可;再比如商人都想著生意能夠再好一點,客戶能夠再柔和一些;所不同的是他們追求這種東西背後所付出的努力或者方法不一樣,職場上的人是更多的時間上的耗費,能力上的提高,價值上的增加,而商人可能更多的去想客戶在想一些什麼,自己的產品能夠再多滿足一些客戶的需求;這所有不同的類型組合在一起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花花世界;
  3. 言語道斷,一說就錯。很多時候有些東西是一種感受,這種感受本身只需要幾個詞就可以完全的表達出來,不需要更多更長的詞彙或者複雜的邏輯。人只會在期望別人能夠理解自己的這種感受的時候才會想著怎麼能夠清楚明白的表達自己內心當中的感受,記住這是唯一需要將自己的內心感受說給別人聽的邏輯理由,就是因為自己想讓別人也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但事實情況卻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完全的理解到另外一個人的感受,所以只要對方一說,那麼這個人就會用自己的固有邏輯來思索和詢問,於是越解釋越糊塗,溝通,情緒,爭執就出來了;所以,只要你一想,那就是錯誤的源頭;
  4. 人的這一生是認知程度慢慢積累的一個過程,它呈一種正太分佈的狀態。形狀是在前面的過程當中不斷的提升知道一個高點,持續很短的一段時間就開始往下降。這個正太分佈的趨勢圖可以用來衡量絕大部分人的認知水平,只有極少數處在最高點的人做到大多數人做不到的事情,那就是讓自己的認知程度再次的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然後不斷的發揮出效果。那些認知水平開始下降的人之後的生活會不斷的被追趕,這不由他們,這是命。你可以想象,一條線不停的往高處再去延續,一條線隨著年齡的增大黯然失色;
  5. 作為一個普通人,真正需要嚮往的人生永遠是積極向上,陽光心態,享受每一分每一秒,能夠實現自己內心當中的各種想去做的事情的一種人生。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沒有什麼而去羨慕嫉妒憎恨為什麼自己沒有,這種心裡面的缺失會伴隨這個人一生,尤其是在小的時候在內心當中留下了這種印痕的人。雖然在以後的人生當中從表面上看不出來或者被隱蔽的很好,但是從他的眼睛當中完全可以看出來那種失落,那是永遠都不能痊癒的一種傷痕,而且還會以你不能感知到的方式遺傳下去;
  6. 你看到或者聽到一句話之後感覺到生氣的原因不是那句話惹你生氣了,而是那句話不是你內心當中本來期望的回饋,你心裡的那股期待的力量沒有辦法被支撐住,而且不斷的向外湧出。你越是期待,這股不能被支撐的力量就越是強烈,所以你也就越是生氣憤怒。也就是說你之所以感覺到生氣的原因是你內心當中的力量沒有被支撐住,而這一點你完全可以控制或者改變自己不再繼續向外發散力量,那麼你就不會再感到生氣憤怒。當你明白了這個機理的時候,你就會真正明白那些從來不生氣的人不是他們心大,而是他們懂得不讓自己的這股內心力量隨意湧出,你也就會感覺到他們情商高,會說話,能力強;
  7. 要做到不隨意湧出,大部分人會說那需要一定的判斷力才可以做到。其實這也是不根本徹底的,因為你所謂的判斷力也是自己內心當中向外的一種方向,這還是向外求;真正的不隨意湧出是自己內心當中對於自己的無條件認可。也就是內心對自己的認可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不需要任何邏輯思考過程的,那麼就會真正的不在乎外界的影響。但這並不會是普通人認為的那種內心強大,對外界完全的不在乎,而是承認外界所有東西的存在,就算是一種相反方向的存在,也絲毫不影響;
  8. 認知層次處於善惡層次的人在聽到別人對於一件事情的建議的時候很容易就會誤認為別人不友善,在別人的面前可能是友善或者不高興,但是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一定是罵罵咧咧。這種現象通俗的叫法是不知好歹,或者心小。大部分人會覺得這是性格決定命運,可能他一生就是這樣了,但是如果你明白了其中的邏輯本質,你就會真正的擁有希望去改變這種狀態。這種現象的本質原因是其原始感受功能的外圍沒有內心能量的包裹,只能感受自己看到或者聽到的語言,然後形成內心的感受直接到達大腦驅動自己的思維模式形成言行。形成這種不好的感受而不是好的感受的原因是人性當中本來就固有的成分,只是人在進化的過程當中意識到了這種固有成分有可能被其他成分影響,變成好的成分;所以人性本善,人性本惡都是一種極端,互相影響和制約著才是合適的;
  9. 潛意識分為三個層次,最淺層的潛意識是感覺,情感,價值觀,信念,觀念,認同的區域,也就是你對外界所形成的各種反饋行為是這部分區域所決定的;再深一個層次的潛意識是你的印象,記憶,傷害,經驗,這部分區域通常對你的上一層潛意識所形成的觀念造成強烈的影響甚至是支配;最後一個深層次的潛意識是你被遺傳下來的潛意識,這部分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天性。這三個層次之間的關係是淺層的潛意識可以去控制你的言行,而深層次的潛意識可以決定並且支配你的言行。也就是無論你在淺層次的潛意識上有多麼大的努力,你的深層次的潛意識都可能損耗掉這些努力。如此你就能夠想通三件事情了:1. 你的通常意義上的努力奮鬥好像過了幾年以後沒有多大的效果;2. 你童年的記憶會伴隨你的終身;3. 要破除第二層潛意識對你的影響,只有你發掘並且找到了你最深層的潛意識,那就是你的天性;這很不容易;
  10. 接上一條。當你能夠到達你天性的那一層潛意識的時候,你的人生就已經發生了改變,當你按照那個天性去過你的人生的時候,那就是一種最了不起的人生狀態。要到達這個程度,到現在為止沒有什麼所謂科學的方法,心理學上也沒有。佛法是一個很不錯的嘗試,但是這需要決心和悟性,而這兩點又都不容易得到,所以很難。有一個建議,那就是不斷的對你的性格特徵進行分解分析,接納它們,通過不斷的認知積累並且不斷的調整,有可能達到;


最終-反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