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爱上语文|当曾国藩“读书三要论”遇到数学三维坐标后

在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古人谈读书》中,共有三篇小短文组成,分别是《论语》三句节选、朱熹读书三到、曾国藩的读书三要,三部分内容简短,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不知道有个问题您是否思考过,为什么要把这三段放在一起来学呢?

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但背后必定有其道理。

细细琢磨起来,这实际上讲了读书的三个方面,读书态度、读书方法、读书精神,“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皆指态度,心到、眼到、口到不是方法吗?而“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就是读书的精神,三者之序,读书要先有态度,再有方法,关键还要有精神,故读书重要性就在这个“读书精神”方面。

那么,请再思考一个问题,曾国藩为什么要读书强调这三点呢,而且为有序排列,而非其它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曾国藩此人的生平往事吧。

曾国藩,原名曾子城,1811年出生在湖南双峰县一个叫做荷叶镇的地方,累世为农,出生一个农民家庭,并非官二代,父亲曾麟书,43岁才中秀才,一生读书却未得有进,爷爷曾玉屏,没怎么读过书,但此人具有大识,坚持让后代读书,儿子不进情况下转而培养长孙。然,曾国藩并非幼年聪慧之人,学习读书只靠“勤奋苦读”,才有了“梁上小偷听读而叱诵”故事。

勤奋苦读终有结果,曾国藩28岁中进士,后进入官场,再后十年七迁,成为晚晴四大名臣之首,组建湘军镇压了中国历史持续时间最长的太平天国运动,发起洋务运动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多年点滴积累写下的《曾国藩家书》更是影响到中国后世,故称千古第一完人,毛泽东与蒋介石都给予了曾国藩极高的评价。

翻开中国历史看看,风起云涌,英雄群起,数不胜数,但是能在急流勇退,全身而退者却寥寥无几,而曾国藩也是人,是人就会想称帝的想法,但曾国藩最终还是选择了“为贤”,而不是“称帝”,这只能是一个圣人才能做到的。

曾国藩入仕途后,深知自己功名得来非易事,仍能勤奋读书,生活中注重节俭,修身进德,不断否定自己,而不断修炼自己,终究成为一代圣人,而曾国藩用的办法是什么呢?读书、练字、写日记,每天都做这几件事情,直到去世。笨办法,却是最聪明的办法。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读曾国藩的“读书三要”,其实,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大概是在09年春节前在香港公开大学的图书馆读到的,当时还做了笔记,那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换一种表达方式,请看下图:

让我们爱上语文|当曾国藩“读书三要论”遇到数学三维坐标后

曾国藩“读书三要”中的“志”,志向要高,要立大志,此为先,“识”,强调广博,深究探源,取精去糟,为我所用,此为中,“恒”,时间上的累进,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滴水穿石,铁杵成针,“恒”的本质就是意志与毅力,而要做到这三点,难度最大就在于这个“恒”字上。

当我们把“读书三要”放到这个三维立体图中后,再去理会其义,必定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了。

学有所长,贵在变通求学,日渐积累,必有大成。

此为后语,送与诸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