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缩省论简史

中国缩省论简史

----郧阳@刘嘉明

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省”始于元朝,全称“行中书省”,属于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明清时期承袭,直至今日。

各省划分地理单元相互交错,这是由于历代帝王考虑到用地理险要牵制地方势力割据,有效巩固皇权专制性。然而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这样的区划反而不利于经济发展,例如陕西省南北最长878.0千米,北部黄土高原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中部渭河盆地(关中盆地)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南边汉中盆地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理单元跨度从干旱到湿润,众所周知秦岭属于中国地理上多重地理界线,于是清末光绪年间饱读西方文化的有志之士便开始思考缩小省区区划的论点。

清末,维新运动的支持者康有为先生力主先行“废省存道”,继而“改道存府”,改变地方都抚位高权重的局面,这一主张被没有实权的光绪帝采纳,然而光绪帝终究做了历史上那个被软禁郁郁而终的光绪帝。康有为又著《官制议》、《废省论》、《裁行省议》等文,陈述行省的弊端,口讨笔伐督抚制度,主张废除这两个腐朽的制度。另外章太炎先生亦认为一省面积过大,竟然民情风俗有异。

民国肇兴,宋教仁先生曾发表有《中央行政与地方行政之划分》一文,力主缩小省区。1913年,国务总理熊希龄内阁主张废省存道,实行两级道、县两级区划,以削弱地方军阀割据势力,使政令畅通。由于民国初建,北洋政府只是名义上统一中国,这一计划被迫取消。1916年,国会议员孙洪伊曾向国会建议,全国划分为五十省,每省约辖四十个县。1917年,段祺瑞政府发表《改革全国行政区域意见书》,拟划四十七省和七特区,标志着缩省计划正式提升到国家层面。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统一全国,宋渊源等发起改革省区运动。1930年,伍朝枢提议将道升格为省,废除现有各省,与熊希龄政府的计划相同;而陈铭枢则建议将原有各省每省划分为两三个新省。国民政府对此相当重视,在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决定交中央政治会议研拟具体缩省方案。1932年,张荣宝著《今后之省区与省制问题》,力主缩省。1933年,伍朝枢向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重提调整省区方案,敦促中央政治会议尽快拿出调整方案。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第五届、六届中央执行委员的彭学沛在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重提缩小省区方案。1939年,国防委员会训令行政院主持设计新的省制问题,以期抗战胜利后即施行缩省改革。行政院遂组成“省制问题设计委员会”,聘请国内专家蒋廷黻、傅斯年、胡焕庸等为委员,从事缩省方案研究。1940年4月完成报告,报告中大体以北洋政府时期道区为范畴,将一省分为二三省不等,定为甲乙两种方案。甲案,全国划分五十九省、三特别区、二地方;乙案,全国划分六十四省、二地方。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和滇西溃败,缩省运动又提上日程,中央设计局成立区域计划组,黄国璋为组长,聘请国内地理学界专家,研究设计调整省区,亦草拟甲乙两种方案。甲案,迁就全国现有区域,大省一分为二三;;乙案,全国划分五十六省、一地方、一特别市,另旅顺、威海卫、澎湖列岛划为海军直辖要塞区域。

1945年抗战胜利后,10月2日洪绂(fú)在《大公报》发表《新省区论》,随后在第43卷第6号《东方杂志》发表《重划省区方案蒭(chú同刍)议》主张全国划分五十七省、一地方。1946年2月张其昀先生在《大公报》发表《缩小省区方案蒭议》,主张全国划分为六十省。

1948年内政部方域司丛书,傅角今先生主编出版了《中国省区缩省论》,详细探究中国政区之重划,记录了清末以来学者之主张。提出“重划省区必须顾及历史背景、山川形势、经济发展、防卫需要、文化程度、人力财力等综合条件,权衡其轻重,以符合建省之目的”。根据各家之言,拟定“五十六省、二地方、十二直辖市”,其中最为感叹的是靖远省(准备收回的滇西江西坡和野人山)和粤南省(高州、钦州、琼州、南海诸岛)的设计,体现了务实边疆理念。

唯独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失利退出大陆,掌控东南一隅,仅得一省之地和一些小群岛,伊始仍有讨论缩省,期待有朝一日重返大陆实施。但随时间推移,两岸战火不再,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缩省计划也就无限期地搁置了。

BUT

但是,曾经缩省计划不是光说不练:

1945年8月中国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方便接收伪满洲国18省,同时也是缩小省区实验起见,就原伪十八省以两省并为一省(嫩江省除外),此时的东北九省亦被称为接收时期的九省。1947年6月5日国民政府内政部公布新的东北九省划分方案,对九省辖区做了变更,辽宁省、安东省、辽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兴安省。


中国缩省论简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