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實屬無奈?實則早有預謀

公元959年6月,後周世宗柴榮去世,年僅七歲的第四子梁王柴宗訓繼位。

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實屬無奈?實則早有預謀

第二年正月,邊境的鎮州、定州有緊急軍情來報,契丹軍隊入侵、勢不可擋,希望朝廷派兵前來抵抗。

此時朝廷禁軍的最高指揮官也是後周最厲害的大將軍就是任殿前都點檢(禁軍總司令)的趙匡胤。恭帝聽到軍情奏報,二話不說就招趙匡胤前來商議。最後決定:派趙匡胤領兵北征。

趙匡胤領兵在大清早卯時就出發了。他們的軍隊走的很慢,晚上才走到京城開封附近的陳橋驛,當晚軍隊就在這裡駐紮下了。

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實屬無奈?實則早有預謀

這一夜,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周恭帝退位,大宋王朝由此誕生。史書記載是“未曙,軍變,擁匡胤南還而立,是為宋太祖。”

從史書記載就可以看出這場軍事政變過程之簡單。同時,從史料中也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說明這場政變是早有預謀的。

首先,在趙匡胤發動兵變時,滿朝大臣只有韓通一個想要保衛後周皇帝,抗拒政變,結果馬上就被散員指揮使王彥升所殺了。滿朝文武,再沒有一個公然反對趙匡胤兵變。這說明,他很早就在做準備了,把軍隊和大臣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後周皇帝可真的就成了孤家寡人一個。

趙匡胤百密一疏之處就是沒有把掌握實權的地方將領完全拉攏過來。地方將領李筠、李重進等都發生了叛變,趙匡胤親征,才將局勢穩定下來。

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實屬無奈?實則早有預謀

我們再來看所謂的契丹軍進犯,似乎也是一場陰謀。史書《十國春秋·北漢紀》記載:“遼師謀會兵攻鎮、定,則雖有其謀,未嘗出師也。然則邊警之言,特為擁戴造作而已。”這說明很可能所謂契丹軍進犯就是趙匡胤等人為了調動軍隊,故意謊報軍情。結合後面的一系列情況發展來說,這也是合情合理的。

那麼,為什麼趙匡胤的軍事政變會有這麼多人的支持呢?

這得從趙匡胤受後周世宗信任說起。首先,趙匡胤是周世宗從基層提拔起來的軍官。當初周世宗初登帝位,整頓軍隊、裁撤了一大批的老弱殘兵,同時也提拔了一大批的精銳之士。而趙匡胤就是被提拔的這一群人裡面最傑出的,他作戰勇敢,深受周世宗信任。史書記載:“時趙匡胤以戰有功,為殿前都虞候,使選其尤者,為殿前諸班。”這就是說,王朝禁衛軍裡面的部分選人的大權落到了趙匡胤的手裡,他自然會選擇一批他自己的親信到禁軍裡面來,這樣趙匡胤開始逐漸培植起了自己的私人力量。

人的慾望是會不斷膨脹的。在世宗在位的時候,攝於其威嚴,趙匡胤還能做一個兢兢業業幹工作的忠臣。可是到了周宗去世,趙匡胤又是大權在握,掌握京城武裝力量的殿前都點檢。可能想到自己掌握軍事大權,叱吒風雲,征戰半世,還要聽命於一個七歲的黃口小兒,心理就不平衡了,後來一發不可收拾,乾脆推翻後周王朝,自己當皇帝。

再次,不能忽視的是他的一幫手下的推動作用。大家都想加官進爵,趙匡胤當了皇帝,不用打仗,不用拼命,大家都有做高官享厚祿的機會,如此好事,何樂而不為呢?有了這般享法,他的收下自然也是極力慫恿他當皇帝了。

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實屬無奈?實則早有預謀

總之,多種因素綜合最用下,產生一個計劃嚴密的巨大陰謀:以政變的方式推翻後周王朝,建立以趙匡胤為皇帝的新王朝。這樣,就造就了中國歷史上唐之後的又一個統一的中央王朝——宋。結束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的紛亂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