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明代關西七衛在政治經濟文化貿易民族等方面的影響

天下之事,分分合合,百家風雲,爭搶不斷。自漢朝張騫出使西域

後,漢民族與各少數民族的聯繫便從此不斷。歷經千年,到了明朝洪武年間,為了維護西部邊疆的安寧,明朝在嘉峪關以西設立了七個羈縻衛所,先後有安定、阿端衛(今青海柴達木盆地西北部);曲先衛(今青海柴達木之茫崖及楚克阿拉幹河一帶);罕東衛(今青海省北邊“海屯”對音);沙州衛(今甘肅敦煌一帶);赤金蒙古衛(今甘肅玉門市赤金鎮);哈密衛(今新疆哈密),史稱“關西七衛”

關西七衛的建立,加強了西北的防禦能力,對維護西北邊疆的統一,防禦蒙古貴族、防禦瓦剌的侵擾和東察哈臺汗國的東擴,保證西域往來使臣的安全及絲綢之路的暢通,對西北邊疆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貿易、民族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

淺析明代關西七衛在政治經濟文化貿易民族等方面的影響

一、關西七衛設立後,對明代西北邊疆的安定與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作為最高統治者,明太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借關西七衛建立一道守護牆,既可以用來防禦瓦剌的侵擾,也能夠防備東察合臺汗國向東擴展勢力,東察合臺汗國之所以能夠與明朝保持一副大家好的局面、做到戰場互不侵擾的和平關係,關西七衛是不容忽視的。

1、政治上的影響

蒙古帝國的滅亡,是由於邊防戰線過於迂長,邊境百姓的生活得不到安定,對於此種情況,又沒有采取強有效的措施。明時期,統治者為避免此種情況再次發生,設立關西七衛。在內地與西域商旅往來的過程中,起到保護作用。與此同時,作為邊防力量,也為明政府的西北邊防減輕壓力。

2、對於戰略的影響

關係七衛的設立,對邊防起到保護與減壓作用的同時,也在內地與西域合作的問題上起到了阻礙的作用。對於明朝的戰略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由於關西七衛所處的地理環境比較惡略,對於農耕的技術掌握不熟,耕地又少,為了獲取大量的財富,有時便會劫殺明朝派往各地使臣和各地派出向皇帝進貢的貢使。半路攔截,刺殺,可以讓他們獲得必要的生活物品與大量的財務,雖引起統治當局的重視,卻因地處邊疆,而收效甚微。在無形中,影響了絲綢之路南道的中西交通。

淺析明代關西七衛在政治經濟文化貿易民族等方面的影響

二、經濟上的影響

關西七衛的設立,使得明代內地與西北地區的經濟緊密聯繫在一起。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皇帝賞賜物品與西域各國進貢的物資中,做到了互補,也滿足了彼此間物資流通的需求。關西七衛的貢物在內地多是不可多見亦或是急需之物,而明政府的回賜物也多為關西七衛所或缺的物品。貢使到達京城後,除了獲得回賜的物品外,有時還會給予額外給的賞賜。

對於關西七衛求討之物,明政府也大都會贈與。基於明政府與少數民族經濟往來的“厚往薄來”“寧厚毋薄”的指導思想,在經濟貿易的來往中,關西七衛所獲的利益更多一些。明政府允許貢使利用進貢的機會互市,以攜帶過來的各種特色物資換取其生活必需品和藥材,滿足了買賣雙方的需求。

“邊關立互市,所以資國用,來遠人,其聽之”。由於七衛的人民大多是隨水草遷徙的

牧民,他們是農耕荒蕪,手工業發展亦落後,因此,對於精美的生活用具,他們也為明政府內地的百姓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中原地區的經濟也需要關西七衛支援和幫助。

淺析明代關西七衛在政治經濟文化貿易民族等方面的影響

三、貿易上的影響

明朝統治時期,統治者為加強中央集權

,內地則屬中央直接管理,而邊疆則是有由七衛代管,中央間接管理。可內地馬匹的質量遠不如邊疆的馬匹。自內地與七衛衛民互市開始,邊疆的優良馬匹變不斷地進入內地,從而使明政府獲得了一定程度上所需的大量戰馬,以供邊防騎兵所用。

茶葉,是貿易上另一個具有意義的影響。七衛所處的地理位置不適於茶樹生長,而茶葉對於長期食肉的他們來說,就像天旱逢甘露一樣,可以補充從肉食上得不到的維生素與氨基酸。就這樣,通過貿易,講內陸的茶葉送到關西,甚至於更遠的地方,是茶成為他們生活裡必不可少的食物。關西七衛衛眾與內陸通過自由互市,進行經貿往來,通過交流,學習,做到了互通有無。關西七衛與明朝的經貿往來形成了明朝與關西七衛關係的主流。

四、宗教上的影響

關西七衛的設立,使得漢名族與少數民族在宗教上有了接觸,從而對於宗教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關西七衛的設立,也使得佛教在明朝西北地區的傳播更為順利。關西七衛的主要民族為撒裡畏兀兒、藏族、蒙古族、回族、畏兀兒、哈剌灰,除回族在元朝就信仰伊斯蘭教外,其他的幾個民族都信仰

佛教

淺析明代關西七衛在政治經濟文化貿易民族等方面的影響

其中撒裡畏兀兒的祖先甘州回鶻、黃頭回鶻在宋代就信仰佛教,藏族一直是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至於蒙古族,元朝以藏傳佛教薩迦派教主八思巴為國師,宗室及上層無不篤信佛教,諸如速來蠻這樣的威武西寧王等撒裡畏兀兒統治者都是敦煌的功德主(敦煌莫高窟至今保存著速來蠻為功德主的至正八年的六字真言刻石)。他們的家屬及蒙古部眾也必信仰佛教。

因此,撒裡畏兀兒人仍是佛教徒。關西七衛的設立,給各衛的生活帶來了安定,在和平的生活環境中,更有利於佛教在西北地區的傳播。在七衛部眾與其他民族交往、融合的過程中,佛教也在傳播著。根據各衛的宗教信仰,明政府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管轄。1393年,建佛剎於碾伯南川,以居罕東衛部眾。《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載:“立西寧僧綱司……河州衛番僧綱司”,永樂七年十一月,“設哈密衛僧綱司”。

管理西番及撒裡畏兀兒、哈密等族的宗教事務,加強撒裡畏兀兒等族與中原文化方面的聯繫。文化在發展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宗教在傳播中,也是如此。因著個人思想的不同,選擇也就不會相同。在明代新疆地區,伊斯蘭文化的發展很快,連哈密也有不少伊斯蘭教徒。以撒裡畏兀兒為主的關西七衛部眾就生活在被伊斯蘭文化包圍的環境之中,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雙方不會可避免地發生衝突。

淺析明代關西七衛在政治經濟文化貿易民族等方面的影響

伊斯蘭清真寺

《明史·西域二·曲先衛》載:“吐魯番復據哈密,逼處關外諸衛”。“時吐魯番日強,數侵鄰境,諸部皆不能支。”當七衛衛眾敵不過吐魯番的猛烈攻擊時,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向東方遷移,歷經千難萬苦,終於進入了關內和祁連山腹地,他們不但沒有忘記自己的佛教信仰以及相關的文化傳統,而且還與西方改信伊斯蘭教的同族逐漸背道而馳。關西七衛東遷以後,在新的居住環境裡,篤信佛教的關西七衛部眾在與關內居民接觸和交往的同時,也促進了佛教在關內的傳播與發展。

五、對於民族的影響

關西七衛的設立,促進了民族團結和民族大融合。如:在罕慎收復哈密時,罕東、赤斤二衛率兵助之。明軍多次與吐魯番作戰,哈密、赤斤等衛都有派兵協助作戰,這充分說明他們已經知道團結的重要性,只有各民族團結,萬眾一心才能保護他們的共同利益。

從關西七衛初置到廢棄期間,各族人民的鬥爭不曾間斷,在此基礎上互相瞭解,同時也通過各衛之間的互相通婚、牧低的交換、人員之間的交流、戰爭中掠奪人口等各種途徑,逐漸接近、走近、融合,使蒙、藏、回等民族共同體更加鞏固發展,並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民族。

民族大融合的主要途徑是相互聯姻,如1446年,沙州衛都督喃哥弟鎖南奔娶罕東衛指揮撒巴女為妻,這是蒙古族和藏族通婚。哈密右都督把塔木兒與忠義王脫歡帖木兒外孫結為聯姻,此乃撒裡畏兀兒與蒙古族通婚一例證。1492年,哈密忠順王陝巴與野乜克力奴禿卜花臺卜之女結婚。後陝巴又娶罕慎女,又是蒙古族與畏兀兒族

聯姻。至於七衛下層的人民,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是同居一地,相互之間通婚一定比統治階級之間更普遍。

淺析明代關西七衛在政治經濟文化貿易民族等方面的影響

除了諸衛之間的民族融合外,各衛內部的民族也逐漸融合。由此可知,關西諸衛每個衛都不是單一的民族,各衛內部的幾個民族在共同的生產、生活、勞動中,逐漸接近,促使民族相融,逐漸形成了新的民族。

六、小結

關西七衛建立的目的是用以屏障西陲,“北拒蒙古,南捍諸番,俾不得相合”。同時,也使得明時期內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得到良好的發展,彼此互市有了良好的環境,各民族之間的融合與合作更為密切。這些都在證明,建立關西七衛對西北邊疆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貿易、民族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

參考文獻:

1、《明史十講》

2、《絲路古韻:延綿千年的絲路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