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不開的原生家庭:一億個母親的復仇

繞不開的原生家庭:一億個母親的復仇

01誰是鐵打的營盤?誰是流水的兵?

我見過很多這樣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未來,買學區房、託關係上名校、找最貴的老師輔導、為9歲的孩子買《哈利波特》英文原著……

每每看到此景,我都不由地一聲嘆息:方向錯了。

我判斷一個人價值觀的原則是:看他在做什麼,看他持續地做什麼。

如果一個家長持續地在上述方向上用力,說明這些事情在他心裡是最重要的。

這些事情的本質是——向外求。

認為最好的學校、最好的老師、最經典的書籍能幫到孩子。

可是,鐵一樣的事實是:一個孩子,每天有50%以上的時間是在家裡和你在一起度過的,他是由你一手帶大的,你才是對他影響最深的那個人。

如果學校能徹底改變一個孩子的話,為什麼同一個班級裡面孩子們的學習品質千差萬別?這些品質是來到學校才生成的嗎?

顯然不是,家庭才是孩子心智形成的土壤。你把什麼給了他,他就把什麼帶到了學校。不信,你去採訪100個學校裡的老師,聽聽他們怎麼說的。

對於孩子這個“產品”,你是創始人,學校、培訓機構、名師、社會都是你僱傭的服務人員。只有創始人才會站在更高遠的未來定義產品,打磨產品。

產品的成功創始人的作用大於51%,其他所有參與者都是有限參與、階段性參與,是這座鐵打營盤的流水兵。

那麼,家庭是如何影響一個孩子心智形成的?

02原生家庭

為了讓你更容易理解背後的邏輯,我要向你介紹“原生家庭”這個概念。

“原生家庭”這個詞本來是心理學領域的專用術語,不被大眾熟知。這些年,隨著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和他的同行們,頻頻用這個詞解釋社會熱點,“原生家庭”這四個字開始被更多人接觸到。

我的理解是:一個人從小在什麼樣的家庭中成長,父母的價值觀、看事情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式,會影響到這個人長大後和世界的相處方式。

原生家庭對人的束縛不是智力束縛,而是思維模式的束縛。不是說一個大字不識的農民,他的兒子考不上大學,而是即便考上大學後,這個年輕人也不見得用另一種敘事方式去生活,而是新環境下舊有生活方式的延續。

一個普通士兵即便穿上了黃金鎧甲,手握天下第一寶刀,也不會以將軍的角度思考問題。

找對象講究“門當戶對”,交朋友講究“志同道合”,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然,磨合的成本太高。

但我反對一個人出現任何問題,都歸結於他的原生家庭,那是懶。

下面,我將向你完整還原一個家庭如何持續不斷地影響孩子。


03 5個順其自然的可怕後果

要深挖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回到歷史中。因為,你的家庭不是坐著UFO突然降臨到這個時代的,而是從綿長的歷史長河中長出來的。

我們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文化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當然有利於構建封建社會的穩定性,但同時,也讓我們的國家和家庭喪失了活力。

你想啊,站在大臣、子女、妻子的角度,不管有什麼樣的想法,不管想法是錯的還是對的,都要聽對方的,哪裡有什麼平等、尊重可言?

雖然1949年以後,我們大力提倡男女平等,並且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很多家庭已經迅速發展到了“妻為夫綱”,但中國人骨子裡的謹慎、剋制、內斂這些文化基因,依然深刻地影響著我們這一代人。

反映到家庭關係中,就是“恩愛在心間,孩子面前要有長者風範”“即便再不幸,為了孩子也要忍下去”“男主外,女主內,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兒”。

以上就是中國孩子成長的大環境。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裡,孩子看不到父母之間的甜言蜜語,感受不到情感的充沛流動,更談不上有發言權。

他只有一箇中心任務——好好學習。

其他的事情都是影響學習的閒事,知道的越少越好。

如果這個孩子非常不幸,遇到的是控制型的家長,那就更慘了,只能活成木頭人。

比如《鄉村愛情》裡的謝永強,在那個家庭裡,他是不能做自己的,需要為謝廣坤的理想活著。即便參加100次家庭會議,也是為舉手表決充數的。

他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否則,就是不孝。

樣的成長經歷,帶來了第一個可怕的後果:這個孩子沒有見過正常的夫妻關係是什麼樣子。

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一張床上睡覺,不是正常夫妻關係的內核,而是夫妻關係的外在形式。正常的夫妻關係要有充沛的情感在流動,這種情感的交融孩子能看得見,比如,丈夫誇獎妻子的衣服漂亮,妻子讚美丈夫的廚藝,夫妻二人一起和孩子玩遊戲。

在這種輕鬆、溫暖的家庭環境中,孩子的情感得到了充分地發育,他也開始學會享受精神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很可惜,這樣的家庭太少了。

大多數孩子沒有在家庭生活中學會情感表達。

這導致了第二個可怕的後果: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會談戀愛。

你有沒有發現,在我們這個國家,雖然早就開始了自由戀愛,但這麼多年過去了,男孩子表達愛的方式還是:

我請你吃飯吧,我請你看電影吧。

女孩子表達愛的方式是:

我賜予你陪我逛街為我拎包的權利,我過生日時希望得到一捧鮮花。

男孩子用奉獻來表達自己的愛,女孩子用索取來暗示我很在乎你。可是,他們就是不會用詳盡的語言大大方方地描述內心的情感。

他們害怕真實的表達。表達自己的渴望、需求,是一件極其難受的事情。

後來,男孩子和女孩子組建了家庭,成了夫妻。

年輕的妻子當然希望丈夫像談戀愛時一樣疼她、哄她開心、給她買禮物,但丈夫會覺得,都已經結婚了,就別再折騰了。這不能怨丈夫,因為他從來沒有見過有鮮度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但妻子不依不饒,因為她的媽媽告訴她,家庭地位很重要。

於是,丈夫開始找各種藉口逃離家庭,比如單位加班呀,應酬多呀,工作太累了需要休息。

這個新家庭,開始有了裂痕。

但不管怎麼說,如果沒有非常激烈的衝突,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的。

再後來,他們有了孩子。

孩子出生後,媽媽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孩子身上,和爸爸的交流變少了。爸爸看到剛出生的孩子把媽媽佔住了,很高興,他覺得輕鬆了很多。於是,他越來越“男主外”。

這導致了第三個可怕的後果:媽媽的喪偶式育兒。

妻子在丈夫身上找不到存在感,因為孩子的降臨,她很自然地把自己和孩子綁在了一起,天天圍著孩子轉。自己不再重要,丈夫也不再重要,孩子成了寄託媽媽未來的全部希望。

這帶來了第四個可怕的後果:母子關係取代夫妻關係,成為家庭的中心關係。

我們經常看到的媽寶男,就是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媽媽是孩子的天,孩子是媽媽的命,爸爸在旁邊釣魚。

由此,帶來了第五個可怕的後果:二十年之後的婆媳矛盾。

婆媳矛盾的本質是兩個女人爭一個男人,兩個女人都要一個聽話、順從的男人。婆婆已經失去公公了,她不能再失去兒子,否則,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媳婦認為我是這個家庭的新主人,如果連自己的男人都不聽自己的,哪裡還有什麼地位可言。

於是,這個家庭永無寧日。

由於丈夫的不爭氣,妻子有了孤兒寡母的感覺,在悲憤中,她又一次地強化了母子關係。

命運輪迴:二十年後,她被與之鬥爭了半輩子的婆婆陰魂附體,不知不覺中走到了新媳婦的對立面。

她能怎麼辦呢?當她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命運的劇本就已經被設計好了。

寫到這裡,我一聲長嘆。

太多的中國家庭用5個詞語就能描述: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一個焦慮的母親,一個缺席的父親,一個事兒多的婆婆,一個沉默不語的公公。

這樣的家庭,在我們廣袤的大地上代代循環,生生不息。

武志紅把它稱之為“原生家庭的共生絞殺”。

這個局怎麼破?

04破局

我經常對有些家長說“你和幸福之間,只是隔著一層窗戶紙,捅破了,那些讓你焦慮的問題就徹底解決了,家裡的風水就變了”。

那麼,“原生家庭共生絞殺”的惡性循環該怎麼解決呢?這個大循環可是循環了幾千年呀,甚至看似已經融入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基因裡面。

說出來其實很簡單,也是一層窗戶紙的事兒:

重新把夫妻關係確定為家庭的主體關係,讓孩子在正常的夫妻關係中成長。

這樣的一個改變,會導致另一個多米諾骨牌事件的發生:

夫妻恩愛,內心澄明,把有滋有味的夫妻生活展示在老人和孩子面前。懂得即便老人的心情很重要,孩子的學習很重要,但也沒我們兩口子的關係重要。

堅持這麼做,老人就會明白誰才是這個家庭的新主人,就會減少對兒女家庭生活的干涉。

堅持這麼做,孩子會在家庭中感受到愛的流動,這是孩子的情商得到充分發展的溫床。

當這個孩子的內心處於愉悅狀態的時候,他會更願意幫助別人、努力學習,因為他也要讓家庭中的其他人看到他的好。

隨著這個孩子漸漸長大,他開始談戀愛。在這段關係中,他無比的真實,心裡怎麼想的就怎麼說。因為從小到大,他在家裡一直就是這個樣子。看到好,就去讚美;感到不舒服,直接說出來,什麼讓我不舒服,咱倆一起想個解決方案;他會把生活中的憂傷、困惑、狂喜、幸福,全都平鋪直述地和心上人分享。

對方因他的真實,產生了安全感和依戀。

他們走進了婚姻,有了孩子。孩子在家裡能感受到愛,可以做自己。

就這樣,一直套在我們脖子上的“原生家庭共生絞殺”的鏈條就斷了。

簡單嗎?

繞不開的原生家庭:一億個母親的復仇

05“兩個嚴重後果”

這個鏈條斷了之後,會出現兩個“嚴重後果”。

第一個“嚴重後果”:婆媳矛盾的活水斷了,家庭戰爭的動力源消失了。

地球上有近200個國家,只有咱們中國和鄰居韓國盛產“媽寶男”這個物種。

為什麼?

因為這兩個國家,孩子和媽媽是綁在一起的,不分你我。其他的國家,母親和孩子雖然相愛,但有距離。

很多老派的中國人不理解,為什麼西方人那麼狠,孩子到了18歲要自己掙學費。正是每一代人只為自己這一代人負責的方式,讓家庭內部有了清晰的界限,同時讓孩子有了自己的成長空間。

小時候就自我負責、自我管理,長大成家後,老母親更不會過多地去幹涉孩子的家庭,哪來的婆媳矛盾?

第二個“嚴重後果”:再也不會有那麼多女孩子傻傻地問“如果我和你媽落水了,你先救誰?”

女孩子之所以問這樣的問題,底層原因是沒有安全感。一個在流動著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女孩子,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會得到過無數次的肯定和讚美。她知道自己哪裡好,這份自知讓她自信,自信帶來安全感。

一個有安全感、價值感的女孩子,怎麼會問這個馬斯洛需求層次裡最底層的問題呢?

如果女孩子沒有在原生家庭中得到過認可和肯定,那麼,對於“新家庭”,她是恐懼的。她一邊憧憬王子和公主的幸福生活(她只能憧憬,因為她沒有見過),一邊在婆媳矛盾為主題的熱播劇中強化對新生活的恐懼。

於是,談戀愛時,她內心忐忑著輕描淡寫地問:

如果我和你媽落水了,你先救誰?

06單親家庭養育孩子的秘密

寫到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沒有回答:單親家庭的孩子怎麼帶?當一個家庭中沒有夫妻關係時,是不是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長了?

答案是:否。

恩格斯曾表述過:

如果感情確實已經消失,或者已經被新的熱烈的愛情所排擠,那就會使離婚無論對於雙方或對於社會都成為幸事。

真的是一件幸事。與其讓孩子在戰火紛飛的籠罩下委曲求全,不如從新開始,給他提供一個安靜的成長環境。

大量研究證明,一個孩子是否心智健全,和單親家庭、雙親家庭沒關係,只和父母或其他親人的養育方式有關。

我喜歡的學者劉瑜寫過一篇文章,名字叫《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建議你讀一讀。

你看,一個人都可以活成一支隊伍,何況,現在是你和孩子兩個人,你們本就是一支隊伍。

這支隊伍能活出多大的縱深,折騰出多大的動靜,取決於你。

你可以選擇和孩子探討早上醒來後聽哪支曲子更舒服,也可以選擇讓孩子早上醒來後做兩頁口卡;

你可以選擇和小傢伙在小區裡一邊散步一邊學習路邊的植物學,也可以選擇帶著他匆匆忙忙地奔波在去課外班的路上;

你可以選擇塞給他一個硬幣鍛鍊他去飲水機打水,也可以選擇所有的家務一人扛起,一邊幹活一邊悄悄地掉眼淚,甚至哭訴“那個沒良心的東西”;

你可以選擇招呼更多的小夥伴來家裡做客,也可以選擇關起門來過日子。

不管你做出怎樣的選擇,只要是你陪著孩子一路成長,你就成了對孩子影響最深的重要他人。他的生活態度、對這個世界的應激反應,和你越來越像。

預備,唱:

長~大~後~他~就~成~了~你

繞不開的原生家庭:一億個母親的復仇

07讓這個世界不再有孤兒

在上一篇文章的留言區,我回復一位朋友“每個人的當下都是深厚的歷史積累的自然呈現”。

我知道,如果一個媽媽養育孩子很痛苦,那不是她的錯,因為,她也是受害者,她就是這麼一路長大的。

一個盲人,再努力描繪不出花兒的顏色;一個口袋裡沒錢的人,拿什麼去救助路邊的乞丐;一個沒有被愛過的人,自然不懂得怎麼去愛別人。

所以,她愛得好用力,好掙扎,好痛苦。

今天,如果你認真讀完了上面的文字,我對你有一個期待:

期待你和自己的苦難告別,

期待你能走出原生家庭活出真我,

期待你和愛人的幸福生活能感染孩子,

期待我們這個民族命運輪迴的悲劇止步於我們這一代。

如果這樣,

你——

功德無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