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鄉村社會第三篇

———習俗的形成

習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型的,也不是發生一次就可以叫做習俗的。習俗必須是反覆上演相傳不斷而有歷久彌新。

習俗拆開來,習就是習性,習慣,因近而習。定居的事實就是三個因素:生存問題,繁衍問題,交往問題。生存問題怎麼解決,在幾千年前我們是無法想象其中的困難,就我的記憶而言,小的時候家裡種著與今天大致相當數量的莊稼,可是總是有所欠缺,後手不接,尤其遇上荒年情況就更加明顯了。所以怎麼解決,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解決的。種植不是一天發生的,當人無意間發現植物中的一部分落入土壤會長出與原先植物一模一樣的新生植物,這不僅是種植的起點也是思考產生的原點。繁衍問題,我為什麼將這個問題寫出來呢,這是因為繁衍問題不單單是一個種族延續的問題,定居的出現,種族繁衍會涉及到權力的傳承,財產的繼承問題,現在來看這些問題似乎沒那麼重要,其實不是,只是我們現代社會是公民社會,從前是氏族社會,氏族是以血緣,姻親為紐帶建立的群體部落,繁衍不僅是種族延續,也是權力分配,社會地位的影射。交往問題,有遷徙,遊牧這樣的更近於自然的方式走向定居,實現對自然的勝利這是人類走向成熟的標誌,那麼同時問題就來了,交往在定居當中更加頻繁,交往中語言會不斷得到發展。這種交往因為定居不再是偶然的一次,也不止限於部落成員之間,也會有部落之間,乃至遊牧部落與定居部落之間的戰爭也是一種交往的方式,迫使對方依附自己或者迫使對方承認自己的盟主地位。

因近而習,定居生活中,就會發現,成員之間每日必然有一些基本的事務需要重複不斷的合作,協調完成,也許你會小看這樣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正是因為這些日日重複的事情正是我們日常所習,也是我們獲得認知的始點。

俗,風俗,俗氣,俗我認為就是一種文化上的表現,習俗,就是習性,習慣所表現出的文化現象。文化有三個層面的內涵,物質層面,制度方面,精神層面,為什麼我們不直接稱習俗為習性,或者習慣呢,這是因為習性在觀念上處在一種比較粗糙的生理理性層面,但是我們會發現有些表現出一種現象特性,持久,形象廣泛,但是又不是一中宗教信仰,例如祭拜祖先,不能說是宗教,但是高於生理的需要,也有精神的寄託,同時附加了一些儀式,非常原始但很有潛質。這就是風俗,蘊含著一切,連接著過去與未來。

綜而論之,習俗是每個民族在處理日常的生活所形成的比較固定的行為,觀念。習俗是生存實踐,生活積累的結果,“羅馬之城非一日建成”,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透視鄉村社會第三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