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之鄉造就出的戲曲鼎甲——河南梆子

戲曲之鄉造就出的戲曲鼎甲——河南梆子

豫劇《穆桂英掛帥》劇照

1008年,宋真宗改年號為“大中祥符”,附郭都城的開封縣也改名為“祥符縣”,在開封一帶演唱的梆子聲腔,就稱為“祥符調”。

祥符調在繼承了自宋代“路歧人”一脈相傳的演唱風格的同時,又吸取了在開封一帶盛行的《鎖南枝》《傍妝臺》《山坡羊》《要孩兒》《駐雲飛》《醉太平》《寄生草》等民歌腔調在內的其他戲曲藝術,逐步形成了自己粗獷、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委婉明麗的風格。

到了明代,開封曾一度被朱元璋定為陪都,名叫“北京”,並封其第五子朱橚為周王,豪華富麗的周王府便坐落在北宋故宮中。當時,開封仍是一座繁華的都市,同時也是全國的戲曲中心之一。

戲曲之鄉造就出的戲曲鼎甲——河南梆子

《誠齋樂府》

明代開封戲曲藝術的繁盛得益於周憲王朱有焞。他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戲劇中。著有《誠齋樂府》一書,收錄雜劇31種,在明代的劇作家中,流傳下來劇作最多的,就是這位不愛江山愛戲曲的周憲王。

明代詩人李夢陽有詩道:齊唱憲王新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當時,開封藝人云集,被稱為“中原絃索”,城內從半截街北,鐘樓東再南,都是賣頭盔戲服槍棒的,到明代末期,開封尚有梨園七八班,小吹打二三十班,清唱遍及全城。

清朝建立後,經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形成了長達100多年的“康乾盛世”。

這時,在全國範圍內,興起了一場新的戲曲浪潮,川劇、秦腔、漢劇、楚劇、淮劇等相繼湧現,京劇也應運而生,打破了崑腔一統天下的局面。也就是在這時,祥符調在開封周圍悄然興起。

戲曲之鄉造就出的戲曲鼎甲——河南梆子

《杞縣誌》

清代乾隆年間,據清李綠園於1770年成書的《歧雲路燈》和1788年的《杞縣誌》記載,當時梆子戲祥符劇調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被合稱為“梆羅卷”。

隨著祥符調的成熟和發展,培養演員的科班亦相繼出現。那時,祥符調有蔣門、徐門兩家。徐門辦的科班在封丘的清河集,蔣門辦的科班在朱仙鎮。

徐門一直在開封附近活動,後來,徐老六在光緒年間辦了8個科班,其中就有開封的義成班、公義班天興班,杞縣的全盛班、順成班、捕班班,等等。

蔣門數十年間,也在朱仙鎮培養了大量的梆子戲演員,但是到了道光年間,黃河在開封一帶決口,朱仙鎮周圍全都被水淹沒,蔣門班無法維持下去,便向四方流落髮展。

祥符調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豫東調”,流入漯河、周口、許昌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傳到濮陽一帶的叫“大高調”,傳到洛陽、密縣附近的和當地唱腔融合,形成了“豫西調”。

戲曲之鄉造就出的戲曲鼎甲——河南梆子

豫劇劇照

舊時,就連安徽和蘇北的一些梆子藝人,也自稱是蔣門的傳人。“祥符調為標準的中州音韻,男腔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女腔莊重大方、委婉俏麗。祥符調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唱功有“寧唱十句戲,不道一句白”的藝諺流傳。

祥符調的小生多用二本嗓,鬚生用本嗓、二本嗓等,旦角多用小嗓,丑角多用本嗓、二本嗓,淨多用疙瘩腔,風格清新典雅、悠揚婉轉。

像東調慷慨激昂,粗獷豪邁。女聲花腔較多,具有明快、俏麗等特點,大小嗓結合,本嗓、小嗓混雜使用,男聲粗獷豪近,多以二本嗓、本嗓交替使用。

沙河調活潑婉轉,激昂暸亮。既適宜表達愉快舒暢的心情,也適宜表達慷慨壯烈的氣氛。流傳於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稱其為“棉子劇”“準北梆子”。

豫西調聲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淨、醜多用大本嗓,本嗓後挫下壓,適合演悲觀、憤慨劇目,音樂深沉、悲壯。其中“祥府調”和“沙河調”,從唱腔的板式結構、調式、旋律、節奏、句法組成和語音等方面看,都和“豫東調”比較近似,後來統稱為“豫東調”。

所以從那時候起,河南梆子便分為了“豫東調”與“豫西調”兩個具有顯著特色流派,人們將它們統稱為“豫劇”。

總的來說,“豫東調”以中州音韻和商丘、開封的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假嗓,聲音高細,花腔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等特點。而“豫西調”唱腔以中州音韻和洛陽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真嗓,聲大腔圓,寒韻較多,具有粗獷、渾厚、悲壯、深沉的特點。

戲曲之鄉造就出的戲曲鼎甲——河南梆子

早期演出環境

早期豫劇表演的舞臺佈置非常簡單,往往只用蘆蓆、箔子一擋,臺上一桌二椅,即可開演。打小鑼、敲梆子的人員兼檢場。

在1911年以後,豫劇更多地進入了城市演出,進入城市後,豫劇有了較為固定的劇場,舞臺佈置也就有所改進了。

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和同樂茶社等,爭相邀聘豫劇班社,如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參加演出。

於是,他們使用一些幕布、佈景為戲曲增添可看性,有行頭也開始有了改革。旦角服飾開始講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風流”,後來,豫劇又受京劇服飾的影響,與京劇服飾非常相似。

豫劇進入茶社演唱之後,與早已進入茶社的二黃形成了競爭的局面。因豫劇強大的藝術魅力,二黃敗下陣來,退出了茶社。

1916年的《嵩嶽日報》記載道:汴省簧戲屢演屢輟,惟梆戲頗持久。

除了省城開封之外,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地也先後出現演出豫劇的茶社、戲園,並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叫好之聲,也是連連不絕。

戲曲之鄉造就出的戲曲鼎甲——河南梆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