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华秋色 独领风骚


在中国山水绘画史上,有一件绘画作品虽然称不上国宝级的作品,但其亦有举足轻重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地位。这件作品就是《鹊华秋色》。其画面内容主题是描绘了鹊山和华不注山(今济南华山,又叫小华山)的秋天的景色。


创造这幅作品的作者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时任济南路总管府事的赵孟頫。作为皇室后裔,在南宋王朝被元灭亡后,大部分南宋的遗臣和士林之人是拒绝为元朝服务的,而作为皇室后裔能够为元朝服务,赵孟頫内心承受的压力和心情不是一般平民百姓能够理解和达到的。正因为如此,在公元1295年秋,职任期满后,赵孟頫奉旨进京述职,又称病辞职,要求还乡,获准。


公元1295年秋,回到家乡吴兴的赵孟頫,由于受到南宋遗臣的不断诟病,心情异常苦闷,准备云隐山林,而此时,自曾祖父时因躲避北宋和金国的战争,主要是靖康之难后,随康王赵构南渡,偏安江南一隅后,再也没有回到家乡济南的南宋文学家周密听说赵孟頫回到了家乡吴兴后,听人说赵孟頫时常讲起自己生活工作过的济南风景是如何如何的优美,这对于从来没回去,没见过家乡山水的周密来说,是何等的思乡之情。于是,在1295年冬的某一天,周密找到了赵孟頫,向其询问家乡济南的情况,作为在济南工作生活多年的赵孟頫是很乐意和周密分享自己在济南的所见所闻,后来越说越投机,一时兴起,说的总不与见过的印象深刻,于是拿出笔墨纸砚,构思片刻,一幅鹊华秋色图,跃然纸上。周密看后,大加赞赏,赵孟頫感其思乡心情,于是就把《鹊华秋色》赠与了周密,也为后人留下了独一无二的七百多年前的鹊山、华不注山的风景。在中国山水绘画史上,能够以当地的山川景物为实景,进行山水画创作,且年代久远的画作,《鹊华秋色》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况且其作者赵孟頫乃中国绘画、书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时人有“元人冠冕”的评价。


鹊华秋色   独领风骚


鹊华秋色   独领风骚


鹊华秋色   独领风骚


《鹊华秋色》后来不断得到收藏家的追捧,包括乾隆皇帝、钱溥、杨载、范杼、董其昌等人题跋。足见众人对《鹊华秋色》的喜爱。此后,《鹊华秋色》辗转流传,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鹊华秋色   独领风骚


鹊华秋色   独领风骚


鹊华秋色   独领风骚


在秋天和煦温暖的阳光下,远处山头尖尖的华不注山,虽称不上雄伟壮观,但在周围一片开阔的平坦之地,水荡遍布的地方,还是显得险峻挺拔,独立成峰。与之对应的是不高,扁扁的,形如面包形状的鹊山,稳如磐石一般矗立在画面的左侧。近处的水荡,芦苇丛生,随风摇曳,发出轻微的刷刷之声;有些树木已经落光了树叶,枝丫次长;有的依然枝盛叶茂;还有的树叶已经变红。水荡里有人在划着小船,来往于河湖之间,也有渔夫在撒网捕鱼,垂柳依依,还有人在检查昨日下的围网,看看收获了多少鱼虾。树林错落间,几间茅舍掩映期间,鸡犬相闻;一老者执杖前行,不远处,一群牛正悠然吃草。一派祥和安闲,安居乐业的秋日时光。作为元宋(南宋)之间战争的经历者,深知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底层的老百姓是最苦的 。恐怕这也是赵孟頫能够出任元朝官职的原因吧,就是不计个人名誉得失,胸怀家国,积极参与政事,避免战争,生灵涂炭,让老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作为《鹊华秋色》里面最著名的两座山,鹊山和华不注山,历经风雨,沧海桑田,如今依然矗立在济南,而且作为平地之上,一拔而起的华不注山,现在叫华山,或小华山(主要是山太小了,而且只有一座),在经历了修葺,人工挖了环山湖后,名声越来越大,现在已成为华山风景区。


鹊华秋色   独领风骚


鹊华秋色   独领风骚


鹊华秋色   独领风骚


鹊华秋色   独领风骚


鹊华秋色   独领风骚


鹊华秋色   独领风骚

还是那片地方,看看七百多年前赵孟頫笔下的华不注山和今日的华不注山(华山)有多大的不同意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