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秧歌成東北小學課間操,難道廣播體操要“退位”?

前兩天,一則來自東北黑龍江省望奎縣先鋒鎮中心小學的視頻新聞被多家媒體編髮、轉載,還一度登上了熱搜榜。網友們也紛紛參與評論,為這一創新舉措點贊。這則新聞的題目是“課間操哪家強?東北小學課間操扭秧歌、人手兩把大扇子”,說的是望奎縣先鋒鎮中心小學一名音樂老師以東北大秧歌為基礎,編創了一套特色扇子舞,替代了傳統的廣播體操。這套扇子舞歡快活潑,舞蹈動作優美,一經推出,就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扭秧歌成東北小學課間操,難道廣播體操要“退位”?

用東北大秧歌中的扇子舞替代傳統的廣播體操,不僅達到了孩子們鍛鍊身體的目的,也繼承和發揚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東北傳統大秧歌文化,可謂一舉兩得。

扭秧歌成東北小學課間操,難道廣播體操要“退位”?

其實,很多細心的網友發現,作為全國中小學課間操主導項目的廣播體操,已經被多地中小學校自行創編的,具有濃厚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新型舞蹈操取代。前不久,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蒙古族中學創新課間操的舉措也上了新聞。這所學校把課間做廣播體操換成了跳蒙古舞,並在這套舞蹈中增加了騎馬、抖肩等蒙古族標準舞蹈動作,整套舞蹈歡快活潑動感十足,學生們非常喜歡。

扭秧歌成東北小學課間操,難道廣播體操要“退位”?

無獨有偶,甘肅省天水市羅玉中學小學部的音樂老師別出心裁地創編了一套街舞,被學校選用,來替代傳統的廣播體操。而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一所學校的課間操更是出乎人們意料,學生們在課間操上也不做廣播體操,轉而在老師的指導下,跳一套流行舞蹈動作和傳統戲曲動作相結合的戲曲課間操。這套10分鐘的戲曲課間操汲取了戲曲基本的手、眼、身、步動作,再融入流行音樂和健身操的元素,將傳統與流行進行混搭,既保留了傳統文化韻味,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類似這樣,把地域、民族傳統文化融進舞蹈元素創編的新型課間操已經在部分學校進行了大膽嘗試,並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

扭秧歌成東北小學課間操,難道廣播體操要“退位”?

扭秧歌成東北小學課間操,難道廣播體操要“退位”?

目前,在我國絕大多數中小學校,都在課間操上做由國家教育部創編的第三套廣播體操。而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生們做的是第六、第七套廣播體操,是由國家體委(體育總局)組織創編的,並在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大力推行,目的是“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那時候,“現在開始做,第七套廣播體操,原地踏步--走”,洪亮渾厚的男中音是很多中國人對廣播體操最深刻的記憶。

扭秧歌成東北小學課間操,難道廣播體操要“退位”?

從1951年11月24日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第一套廣播體操公佈起至今,國家每隔十年左右都會根據社會發展和國民體質變化更新一次,每套廣播體操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目前通行的是2011年8月8日發佈的第九套廣播體操。而國家教育部於1998年5月組織創編了第一套廣播體操,並在全國範圍內正式推廣。2002年推出了第二套廣播體操,2008年又推出了第三套,這套廣播體操成為全國各地中小學校課間操的標配。

扭秧歌成東北小學課間操,難道廣播體操要“退位”?

但是,一項調查表明,廣播體操在學生中的受歡迎程度普遍不高。調查問卷顯示,43%的學生不喜歡做廣播體操,35%的學生表示無所謂。表示比較喜歡做廣播體操的只佔22%。而對於部分學校自行創編的各類舞蹈型課間操,由於節奏明快,音樂感強,流行元素鮮明,受到學生們的普遍歡迎,參與意識明顯增強,廣播體操面臨“退位”危機。

扭秧歌成東北小學課間操,難道廣播體操要“退位”?

當然,作為國家體委(體育總局)和國家教育部組織創編的多套廣播體操,在舒緩學生學習壓力、鍛鍊頭部、四肢關節和各部位肌肉群、增加肺活量等方面具有其先進性和科學性,是大秧歌、蒙古舞、街舞、戲曲等新型課間操無法替代的。那麼,廣播體操如何提高學生喜愛度、延長在校園的生命力呢?很關鍵的一點是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融入多種文化元素,提高學生的認同感和參與度。唯有這樣,廣播體操才能不被大秧歌、蒙古舞和街舞取代,繼續佔據學生課間操的主導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