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存而走出來的客家開拓精神

當客家人的生存有保障後,求發展就是更高層次的追求。從許許多多的客家族譜記載看來,客家人並不保守,有變通精神。許多客家始祖都鼓勵子孫後代不能滿足於現狀。最明顯的莫過於黃姓的《認祖詩》,“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異地立綱常。我思外境猶吾境,爾在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當薦祖宗香。根深葉茂同休慶,三七男兒總熾昌。”李火德裔孫通過“螃蟹遊湖”的故事,鼓勵裔孫往有湖有洞的地方遷移,越遷越發達。因此,客家人在閩西形成後的幾百年,一直在遷徙。先是向粵東遷移,再向粵中、粵北遷移,然後是返遷贛南,形成閩粵贛邊客家大本營。進入清朝,客家人又隨著移民大潮,遷到四川、陝西、廣西等。遷得更遠的到了臺灣及東南亞。海外華僑三個最大的群體分別是廣東、福建、客家。廣東指廣府人,福建指閩南人。潮州人是閩南人的一個分支。東南亞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諺語:客家人開埠,廣府人旺埠,閩南人和潮州人佔埠。比如馬來西亞檳榔嶼的開埠功臣張理、丘兆進、馬福春,分別是大埔和永定的客家人,他們死後被尊為大伯公。至今,檳城仍然是客家人較多的海外城市。又如吉隆坡開埠的華僑是葉亞來,是客家人。還有霹靂賜礦發現後,大量客家人前往謀生,促進當地的開發和建設。這些都充分說明客家人面對逆勢環境,善於變通,積極開拓,最終成就事業。從海外僑社三個幫群的分工看,客家人有開拓精神,但在城市建設,貿易興市方面較弱。與閩南、廣府相比,客家大富商明顯較少。海外有影響的商務社團負責人,客家人也明顯偏少。比如,新加坡的華源會、印尼的中華總商會、馬來西亞各地中華會館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