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归降,为何古人爱用“面缚”之礼?谈“面缚”背后的蕴意

同为归降,为何古人爱用“面缚”之礼?谈“面缚”背后的蕴意

“其右具丙 亦舍兵而缚 郭最 ,皆衿申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面缚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七年》中。而在《史记》当中有对此仪式的详尽解读。

在武王伐纣时,宋微子也就是武王的兄长。拿着宗庙中祭祀的器具,袒露胸口,自己反向绑住双手来到周军阵营。仆从左牵羊,右持茅自己下跪前行,以表自己投降的诚意。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牵羊礼在靖康之变时,徽、钦二帝在黄龙府也受过此罚。自此之后,面缚也成为了体现自己归降之意的形式。并不断的被后世所运用。

一、 面缚衔璧,从何而起?“面缚”背后的含义

“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这是《左传》中记载,许僖公眼看没有救兵所以就自行面缚之礼,并且口中还含着一块宝玉向晋军投降。关于面缚的具体规则,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含义,但它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最早见于先秦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最盛直至宋朝逐渐消亡。

1. 面缚的纠结

面缚一次,在《辞海》中的解释为“面缚,两手反绑”。可见,这并不是缚面而是缚手。就像现在投降时,要先举起双手一样。只有将双手绑住了才能证明自己,对于敌方没有威胁。也就是先得自证清白,以示诚意。

同为归降,为何古人爱用“面缚”之礼?谈“面缚”背后的蕴意

而在面缚礼中,面到底是该背向还是正向这一问题至今也没有被所有人认可的答案。就像西晋时给《左传》注释的杜公,他的观点是“缚手于后,唯见其面”。同时,裴骃的《史记集解》也说“面缚者,手缚于背而面向前”。二人皆以为,面缚是将手绑在身后,而面朝前。而且在影视剧《精忠岳飞》中钦、徽二帝就很好的还原了这一场面,只不过他们不是自愿的。

反对的声音是参照了《永乐大典》中的内容,“面缚者,不得正视也”“面缚,相背而缚之嫣”。这一点明代的学者都比较认同,比如崔宪、杨士奇、陈际泰等人。但还是第一种说法占据了上峰。

不论到底是正面还是背面,面缚所传递的信息就是诚心诚意的归降。这在崇礼尚德的古代,此法无异于最大的羞辱。跪天地,跪父母,跪尊者向敌人下跪已然展现出自己的心意。而且这种投降的仪式,在影视剧中也多有出现。比如近来热播的《鹤唳华亭》中,公爵自知犯法便肉坦自缚以请罪,希望得到宽宥。

2. 面缚的多重含义

面缚所表达的主要想法是臣服,归降,认错。所以不仅仅是在两军交战时使用,在其他场合也有许多用处。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臣见君以壁”。自古以来,如果拿着玉器见人,则表示对其的顺从、服从。

而且由面缚还引出了一系列的成语典故,构成完整的投降体系。比如白马素车,面缚舆亲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求生而先求死,随身携带着葬礼用的纸马纸车以表自己必死的决心,并将自己的印信悉数交出表示自己绝无后退余地

同为归降,为何古人爱用“面缚”之礼?谈“面缚”背后的蕴意

先得展现自己的罪不容诛,无地自容。只有通过这样,才能够得到敌方的以礼相待。既然都已经战败,而又想“苟全性命于乱世”所以只能请罪。《金史》中之所以,金太宗对赵佶施行“牵羊礼”是因为羊是温顺的动物。而施以此“礼”,便可以证明宋朝皇帝归降的决心。

3. 蜀吴后主皆面缚

战争,除了输赢之外还有一种结果就是一方投降。而三国时期,诸侯混战自然免不了相互讨伐。如果敌国军队不支,或因缺粮或因少兵从而就会主动投降。而司马氏篡曹之后,便开始了对剩下的蜀吴政权进行清洗。首先,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三国志·蜀后主》中记载,姜维将司马大军挡在剑阁以后,邓艾派兵直入蜀中,而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力主投降。而后姜维准备复兴蜀汉,不料消息走漏蜀汉最终灭亡。在投降仪式上“后主舆亲自缚,诣军垒门

”。而后便受到司马昭的热情款待,封为安乐县公,这才有了后来的“乐不思蜀”。

同样是《三国志》的记载。在晋武帝大败孙皓于江东时,他眼见刘禅的待遇所以也想效仿。故“皓祭亡国之礼,白马素车,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最后他也被迁到了洛阳,封为“归命侯”。

二、战火纷飞,家国动荡,为何古人爱用“面缚”之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年代。那时候,建立一个政权就像如今成立一个公司一样简单。而且,他们的国家也并不是真正的国家而更类似于欧洲的骑士团。从不为长远考虑,只是尽力搜刮民脂民膏以供自己享乐。

同为归降,为何古人爱用“面缚”之礼?谈“面缚”背后的蕴意

比如齐国的高欢、高洋还有羯族建立的后赵。为了补充军备,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既然有战争,也不是正义之师所以为了利益投降之事频发。而这时流传下来的“面缚”之礼便派上了用场。

1. 天锡少有文才,流誉远近

张天锡是前凉最后一代国君,他在位时昏庸无能整日沉浸酒色。导致家族执掌了八十年的河西走廊地区,全部归于前秦的苻坚。崇尚儒学大一统思想的苻坚,是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所以张天锡在其面前,可谓是不堪一击。

公元三百七十六年,苻坚派手下大将苟苌和姚苌发兵西凉。《晋书》“天锡大惧,出城自战,城内又反。天锡窘逼,降于苌等”。张天锡是一个软骨头,虽然荒淫无度但巧舌如簧。他身着白衣,自己绑住双手,带领着自己全家七十余口还有许多凉皇室贵胄出城二十里相迎。最后,苻坚亲自为其选址建宅,并且封为“归义侯”。

就在张天锡投降之际,藩属于前秦的仇池公杨纂继位。而他只臣服于南方东晋,拒绝承认与前秦的附庸关系。次年,苻坚再度用兵征讨叛乱。这时杨同也非常不服侄子杨纂,其内部也发生了混乱。苻坚先是收服了杨同,最后仇池附近守将纷纷倒戈。《北史》“纂闻秦军至,乃面缚请降”。

为了保全家人和族人的性命,他只得将自己的双手反绑,袒露着胸膛一步步的跪走至秦军营前。最后,苻坚将他们的白马氐人悉数迁徙到了秦国的都城长安。自此,苻坚正式将西域至吐谷浑收归己有。

值得一提的是张天锡虽然在前秦生活的很好,但最终还是在淝水战败后投降了东晋。最后再桓玄执政时将其封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虽然其主政凉州,但绝无可能再回到故土上进行统治。

同为归降,为何古人爱用“面缚”之礼?谈“面缚”背后的蕴意

2. 姚泓之盛,面缚西都

肥水之役战败后,姚苌斩杀苻坚自己立国是为“后秦”。他的继任者只传了两代,到了姚泓便被“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给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亡。姚泓此人尊师重道,开明大度但却并无治国之能,也无报国之勇。

刘裕一路打到长安城下,严防死守把控了各个城门,外援军入城,内无粮草充饥。姚泓本人并不想就此死去,所以便接受臣下的建议出城投降。而此时他十一岁的儿子说“晋人随心所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如自行了断”。说完之后,姚佛念便自己纵身跃下城去。

《晋书》“泓与刘裕交涉,愿自行请降,并面缚之礼以待之”。姚泓和他的臣工们全部自缚双手,赤身裸体的走出城门。姚泓在前,嘴里衔着一块碧玉。希望向刘裕传达出自己诚信归附的信息。

但是并未得到宽恕,刘裕将他带回了建康于闹市中斩首示众。他的妻妾和其他子女共计一百二十余人则全部被刘裕在长安城中屠戮殆尽。自此,属于刘裕的时代便将要来临了,一生中杀了六位皇帝。后人戏谑称“六位帝皇完”

3. 白马素车,面缚自请

李势是为成汉的末代君主,此人不同于姚泓。《晋书》对其评价为“势既骄吝,而性爱财色,常杀人而取其妻,荒淫不恤国事”。可见他虽与曹操有着同样的爱好,但却没有他的能力。当时他主要掌管四川地区,成都发生了饥荒,而其不闻不问。

同为归降,为何古人爱用“面缚”之礼?谈“面缚”背后的蕴意

东晋的桓温急于表功,所以便自请征伐成汉。桓温很快就攻到了成都郊外,因为李势不得人心况且还引起了民愤。但此人极为狡黠,他趁夜色逃出城去给桓温写了封信“伪嘉宁二年三月十七日,略阳人李势叩头死罪。”

桓温见其有归降之意,故而也没用与其死战。随后李势便命人用马车拉上自己的棺材,还有许多殡葬用品。自己绑住双手,去向桓温请降。桓温当即将他的棺材烧毁,以表谅解。随着将其全族迁到了东晋都城建安,并封为“归义侯”

结语:

面缚自宋朝以后便不再出现,而是以更加简化的方式演化成了今天的举白旗等归降仪式。一般去世之后才用白色,所以白旗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面缚。其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是面缚之礼太过于繁杂,而且既然有意投降也不用如此大费周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