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雄才大略,不怕权臣不怕匈奴,为何唯独“惧怕”汲黯?

司马迁的《史记》有这样一段记载,一次汉武帝不戴帽子坐在武帐中处理公务,恰好遇到汲黯汇报工作,武帝暗想没有戴帽子又要被汲黯批斗,他吓得连忙躲了起来,然后告诉自己的侍从,不管汲黯奏报何事,一律批准,办完事后,赶紧让他走。

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汉武帝有多畏惧汲黯,要知道汉武帝曾经在茅厕召见卫青,他召见公孙弘时,可以不用戴帽子,但是汉武帝从来不敢不佩戴帽子见汲黯,那么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怕权臣不怕匈奴,为何唯独“惧怕”汲黯?

汉武帝雄才大略,不怕权臣不怕匈奴,为何唯独“惧怕”汲黯?

汲黯剧照

汲黯是何许人也

汲黯今河南濮阳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先祖世世代代在朝中任任卿、大夫等职务,汲黯因为父亲的缘故,在景帝朝做了太子的洗马官,因为人刚正不阿,人人见了他都害怕,武帝即位以后任命他为谒者,也就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官。

汉武帝即位后第三年,南方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相互打了起来,汉武帝派汲黯去视察,汲黯来到吴县(今苏州)后停住了脚步,他没有继续南下,而是折返而归。

回到京城以后,汲黯向汉武帝汇报工作说:东越人就是喜欢打仗,这档子事不值得劳烦我们去过问。这次汲黯胆子可真大,竟然抗旨不遵,在当时是死罪。

紧接着不久,河内郡(今河南武陟)发生火灾,火势凶猛,一千多户人家遭殃,汉武帝又派汲黯去查看情况,结果汲黯又没有到河内郡,而是到了河南郡(今河南洛阳),汲黯回来跟汉武帝汇报说:我到了河南郡发现当地发生了水旱灾害,灾民泛滥,出现父子相食的惨状,我擅自传你的旨意把河南郡的粮仓打开赈济当地灾民,我现在回来向你请罪。

汉武帝雄才大略,不怕权臣不怕匈奴,为何唯独“惧怕”汲黯?

汉武帝剧照

汲黯这个人在武帝朝非常特殊,他可以抗旨不准,也可以假传圣旨,这两条都是死罪,但是汉武帝并没有治他的罪,反而提拔他做了县令。汲黯觉得当县令很耻辱,便辞官还乡,汉武帝闻讯以后,把汲黯召回任太中大夫。

汲黯除了多次违背皇帝的意愿以外,他还批斗汉武帝,说他内心贪欲表面上却装出一副仁义的样子,这种形象去效仿古代的贤君太滑稽了,这次汲黯把汉武帝气得罢朝,朝中大臣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认为汲黯这次捅到马蜂窝了。

退朝以后汉武帝并没有处罚汲黯,只是说他太愚直。

汉武帝为什么“惧怕”汲黯?

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派兵攻打匈奴,解决了汉朝初年汉朝对匈奴弱势的局面,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又怎么可能真正惧怕汲黯,汉武帝其实把汲黯当成了自己身边的魏征,才会对汲黯事事宽容,汲黯身上有三大特征受到汉武帝的赏识。

1、为人严肃正直

汲黯在景帝朝就做官了,由于他为人严正到了令人畏惧的地步,连汉景帝都怕他,武帝即位以后也非常畏惧汲黯。

汉武帝雄才大略,不怕权臣不怕匈奴,为何唯独“惧怕”汲黯?

汉武帝剧照

汉武帝手下有一位非常宠信的大臣叫公孙弘,这人是个伪君子,他常常跟别的大臣一起商量公务,意见达成一致后去见汉武帝,见到皇帝以后,公孙弘每次都不先发表意见,让同僚先说,自己却站在一旁默默观察领导的脸色行事,发现武帝不满意,他立即倒戈逢迎皇帝,反驳大臣的提议。

为此大臣们每次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汉武帝非常信任公孙弘的缘故,大家是敢怒不敢言,汲黯却是个例外,他为人耿直对公孙弘见风使舵,逢迎皇帝的行为非常不满。

一次朝会时,汲黯当着所有大臣的面揭露公孙弘的狡诈行为,他说齐国人向来诈而无实情,公孙弘最初与我们商量好的事情,见到皇帝以后却临时变卦,这是为臣者的不忠。

还有一次汲黯又一次当着大臣的面说公孙弘拿着高工资,却盖布被子,他这是为盗取清廉名声而欺骗世人。

公孙弘是表面和善,内心阴险之人,面对汲黯几次发难,他都替自己圆了过去,汲黯不仅弹劾重臣公孙弘,还曾经大骂权臣张汤断子绝孙。因为张汤担任司法长官以后要修改汉代的律法,汲黯呵斥张汤不弘扬先帝的功业,不遏止百姓的邪念,又不能让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可以说一事无成,反而整天在这里以破坏律令来为自己创造业绩,这样做只会让你们张家断了香火。

汉武帝雄才大略,不怕权臣不怕匈奴,为何唯独“惧怕”汲黯?

张汤剧照

可见汲黯为人正直一点也不畏惧权贵,尤其是像公孙弘这种妒贤嫉能的伪君子,大臣们都敬而远之,只有汲黯敢于直言相谏,为大义捐躯。

2、汲黯能力突出

汲黯经常在皇帝面前直言谏诤,整天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就差将唾沫吐到皇帝的脸上了,于是乎汉武帝非常厌烦他,就把他从今天的西汉外放到山东郯县(古东海郡)做太守,官品没有什么变化。汲黯来到山东以后,可能水土不服,整天卧病在床,长期不出门。汲黯为自己挑选了一些得力的助手,把一些琐碎的小事交给他们办理,自己负责掌管一些大事。

汲黯尊奉道学,他治理东海郡时,采用的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即不要打扰老百姓,清净事少。一年以后东海郡大治,这下汲黯出名了,他躺在床上,在短短一年时间之内就能把东海郡治理好,无人不赞。

汉武帝得知以后,立即把汲黯召回,并提拔他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汉武帝雄才大略,不怕权臣不怕匈奴,为何唯独“惧怕”汲黯?

汲黯剧照

汲黯向来与公孙弘不合,公孙弘为了打击汲黯,向武帝请求派汲黯任右内史(主管京城的官员),右内史这个官可不好做,住在京城的皇亲国戚居多,他们都有强硬的后台,管理好了得罪权贵,管理不好是失职,结果汲黯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京城大治,也没有得罪达官贵人,反而权贵都怕他。

不仅如此连诸侯王都怕他,淮南王刘安谋反时说,摆平丞相公孙弘就像摇落秋天的树叶一样容易,而汲黯是软硬不吃,很难对付。

可见汲黯不愧为西汉第一直臣,南宋诗人刘克庄称包拯就是宋代版的汲黯。

3、汲黯是社稷之臣

汲黯抗旨也好,假传圣旨、弹劾权臣也罢,他的出发点很单纯,都是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汉武帝从中也看到汲黯的忠诚和耿直。

汲黯体弱多病,一次他一病就是三个月,按照汉代律法只有三个月病假,超过就要革职,但是汉武帝却给汲黯开了后门,多批了他几个月的病假。

汉武帝雄才大略,不怕权臣不怕匈奴,为何唯独“惧怕”汲黯?

汉武帝剧照

后来汲黯身患重病,他让同乡庄助替他请病假,汉武帝问庄助:汲黯是个什么样的人?

庄助:汲黯在朝做官,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是要是皇帝仙逝,他可以忠心辅佐少主,谁也改变不了他的忠心。

汉武帝听后点点头说,古代向来就有安邦定国的忠臣,汲黯就是类似于他们这种社稷之臣。

汉武帝虽然对汲黯宽容,也非常欣赏他的能力和忠心,但是汉武帝并没有重用他,他重用的是公孙弘、张汤这类善于逢迎的大臣。但是武帝朝的官不好做,很多不得善终,汲黯虽然数次顶撞汉武帝,他却有个不错的结局,病死在淮阳太守的位置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