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估的孩童自律:其实,父母的“他律”才是影响孩子自律的关键

在大多数有孩子的中国家庭里,貌似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起初以为这就是一句略带夸张的笑谈,但是上周去朋友家玩的时候,着实的在现场深刻体验了一番。

晚上七点左右,我们吃过饭以后,朋友带着孩子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告诉她把作业完成之后,再出来和大家聊天。

就这样,半个小时的时间过去,朋友去看看孩子的作业写到哪里了,结果这一下就炸了庙,孩子的作业一笔没动,反而是在作业本上一通乱写乱画。

我们见形势不妙,赶忙上前去劝导,毕竟只是一个六岁的小孩子,你怎么可能指望她像大人一样,说做什么就做什么,更何况大人也不一定有这么强的自制力呀。


被高估的孩童自律:其实,父母的“他律”才是影响孩子自律的关键


听我们这么一说,朋友更来劲儿了,反而说自己已经帮助孩子制定了计划,不同的时间应该做什么,并且给予了孩子信任,但孩子却一点都不自律,十次里能有一次完成计划就算不错了。

不过转而一想,和我们这些还没孩子的人说这些,好像也说不到一起去,就及时收住了情绪,没再继续发作。

其实这样的场景在很多有孩子的家庭中都上演过,家长一方面给孩子立规矩,希望让孩子自律,但与此同时,大部分的孩子却也没办法“按规矩办事”。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学习的格局》,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妈妈Jane”——黄静洁老师,这本书是她继《父母的格局》后,把目光调转到孩童身上,教会孩子如何自主学习、爱上学习。

这本书的其中一个章节,就聊到了关于孩子自律的问题。

很多父母在向黄静洁老师咨询的时候,经常会传达出对于孩子无法管理自己行为的焦虑,能够看得出来,这个问题确实是困扰着大多数的家长。

而黄静洁老师通常都会告诉这些家长们,孩子的身心成长,其实是一个由“他律”慢慢走向“自律”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孩子小时候可以先按照父母的要求和规矩来做事,然后逐渐的向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阶段靠近。


被高估的孩童自律:其实,父母的“他律”才是影响孩子自律的关键


这一点是很容易被大多数父母所忽略的,一般来说,家长觉得孩子按要求做事比较久之后,自己就会形成这方面的意识,进而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这也就导致孩子始终没有办法进入自我管理阶段。

所以说,孩子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还真未必是孩子的全责,因为让孩子学习“自律”的关键,是要正确的从“他律”开始做起。

最容易在家庭中培养孩子“自律”的教养方式,当属权威型教养模式,因为这种教养模式的特点是,父母会以“和风细雨”般的教养风格来处理亲子关系,把规矩当做教导孩子的工具,而非眼里的惩罚条例。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立规矩呢?黄静洁老师给了我们三个准则:

第一,没有底线的规矩,不成规矩

所有的规矩都要有底线,这里也不例外,正确的“他律”就是和孩子设好规矩的底线,只要在底线之内的事情,可以视情况由孩子自己把握。

举个例子来说,家长可以告诉孩子:

“咱们家里每个人都需要完成作业,或是自己的工作之后,才可玩手机和iPad哟”

其实这里的底线,就是指该做的功课,以及大人要完成的工作,而只有做完了这些事情,才可以去玩手机。

这个底线一定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去坚守的,不然孩子在写作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妈妈没有刷完碗就在拿iPad玩游戏,孩子肯定也不会在乎规矩。


被高估的孩童自律:其实,父母的“他律”才是影响孩子自律的关键


第二,没有弹性的规矩,不是好规矩

规矩从来都不是“死”的,而是有弹性的。

在于孩子设立和执行规矩的拉锯战中,家长免不了会踩到“尴尬”地带,比如孩子在客人面前做错了事,或者坚持错误行为,如果你是父母,你会怎么办?

如果按规则来的话,可能会让孩子很尴尬,这同样不利于孩子接下来好好执行规矩,这时候,就要搬出“成年人世界的法则”,先控制好情绪,回头再说。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觉得自己不能丢脸,反而回去硬顶,这时候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这种心理,等到事后在和孩子重温问题错在哪里。

因此,规矩一定是要有弹性的,不然就变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抗,而不是切实的去结局问题。

第三,不关注情感的规矩,很难执行下去

如果一个刚上学的孩子,有一天晚上突然不想做作业了,这时候该怎办?

其实,我们需要先关注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保持对规矩的忠诚,我们需要教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孩子懂得处理情绪后,就不会急于因为情绪而做出破坏性的行为。

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是很敏感的,他们对于爱的感受十分清晰,父母要时刻注意这一点,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失去爱。

因此,除了规矩之外,父母也要注意,要多关注孩子的感情变化才行。



被高估的孩童自律:其实,父母的“他律”才是影响孩子自律的关键


黄静洁老师自己本身就是一位偏权威型教养模式的实践者,她也在书中和读者分享了三个心得,分别是:

A.念念不忘和孩子交朋友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孩子会天然的选择喜欢听自己说话的人,并与其成为朋友,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不然即便你说的是对的,他也会因为讨厌你,而觉得你说的完全不对,尽管我没有小孩,但是我的侄女就非常不喜欢我,导致我和她说什么她都听不进去。

原因就在于我总是觉得我是长辈,长辈要有长辈的样子,总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她。

所以说,千万不要做一个“领导者”,正确的做法是要和孩子平等的交流,就像是朋友那样,不然就很容易“逼”孩子关上心中的大门。

B.立规矩之前,必须先营造正确的环境

不得不说,环境这个因素的确是被很多父母忽略掉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会对游戏那么上瘾?

这其实不仅仅是自律能力不足的问题,要知道,一个游戏的开发团队动辄几十、甚至上百人,他们专门研究人性,专门研究什么样的画面容易降低人们的自律。

你让一个小孩子来面对这么多人的智慧,恐怕是完全不现实的。


被高估的孩童自律:其实,父母的“他律”才是影响孩子自律的关键


而这就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来面对了,想让孩子不玩手机,那么好,家长和孩子约定,你不玩手机的这段时间我也不玩,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展示出遵守规则这一行为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孩子看到你的自律性。

C.规矩必须随着孩子的成长来调整

我们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做“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意思就是说不能死守着规矩,该灵活应对的时候,就一定要灵活应对。

这句话同样适用在孩子自律这个问题上,随着孩子的成长,规则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现在已经上六年级了,但是你却还用一年级时候的要求去约束他,恐怕这样的要求所得到的结果,也不会有多令人满意吧。

因此,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立规矩的范围和尺度也要随之调整,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一手掌控到底。

自律,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在某个阶段所要面对的问题,确切的说,人这一生中,都要面临这个问题。

用黄静洁老师的话来讲,自律就好比是一位交警,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这位交警都在指挥着我们走向哪里。

但是,这个叫做“自律”的交警,必须从孩子的心中自然生长起来,才能帮助他们学会客观的判断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而父母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从交警的位置上早日卸任,帮助孩子心中的交警成长。


被高估的孩童自律:其实,父母的“他律”才是影响孩子自律的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