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估的孩童自律:其實,父母的“他律”才是影響孩子自律的關鍵

在大多數有孩子的中國家庭裡,貌似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叫做: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起初以為這就是一句略帶誇張的笑談,但是上週去朋友家玩的時候,著實的在現場深刻體驗了一番。

晚上七點左右,我們吃過飯以後,朋友帶著孩子回到了自己的房間,告訴她把作業完成之後,再出來和大家聊天。

就這樣,半個小時的時間過去,朋友去看看孩子的作業寫到哪裡了,結果這一下就炸了廟,孩子的作業一筆沒動,反而是在作業本上一通亂寫亂畫。

我們見形勢不妙,趕忙上前去勸導,畢竟只是一個六歲的小孩子,你怎麼可能指望她像大人一樣,說做什麼就做什麼,更何況大人也不一定有這麼強的自制力呀。


被高估的孩童自律:其實,父母的“他律”才是影響孩子自律的關鍵


聽我們這麼一說,朋友更來勁兒了,反而說自己已經幫助孩子制定了計劃,不同的時間應該做什麼,並且給予了孩子信任,但孩子卻一點都不自律,十次裡能有一次完成計劃就算不錯了。

不過轉而一想,和我們這些還沒孩子的人說這些,好像也說不到一起去,就及時收住了情緒,沒再繼續發作。

其實這樣的場景在很多有孩子的家庭中都上演過,家長一方面給孩子立規矩,希望讓孩子自律,但與此同時,大部分的孩子卻也沒辦法“按規矩辦事”。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學習的格局》,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媽媽Jane”——黃靜潔老師,這本書是她繼《父母的格局》後,把目光調轉到孩童身上,教會孩子如何自主學習、愛上學習。

這本書的其中一個章節,就聊到了關於孩子自律的問題。

很多父母在向黃靜潔老師諮詢的時候,經常會傳達出對於孩子無法管理自己行為的焦慮,能夠看得出來,這個問題確實是困擾著大多數的家長。

而黃靜潔老師通常都會告訴這些家長們,孩子的身心成長,其實是一個由“他律”慢慢走向“自律”的過程,換言之,就是孩子小時候可以先按照父母的要求和規矩來做事,然後逐漸的向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階段靠近。


被高估的孩童自律:其實,父母的“他律”才是影響孩子自律的關鍵


這一點是很容易被大多數父母所忽略的,一般來說,家長覺得孩子按要求做事比較久之後,自己就會形成這方面的意識,進而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這也就導致孩子始終沒有辦法進入自我管理階段。

所以說,孩子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還真未必是孩子的全責,因為讓孩子學習“自律”的關鍵,是要正確的從“他律”開始做起。

最容易在家庭中培養孩子“自律”的教養方式,當屬權威型教養模式,因為這種教養模式的特點是,父母會以“和風細雨”般的教養風格來處理親子關係,把規矩當做教導孩子的工具,而非眼裡的懲罰條例。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給孩子正確的立規矩呢?黃靜潔老師給了我們三個準則:

第一,沒有底線的規矩,不成規矩

所有的規矩都要有底線,這裡也不例外,正確的“他律”就是和孩子設好規矩的底線,只要在底線之內的事情,可以視情況由孩子自己把握。

舉個例子來說,家長可以告訴孩子:

“咱們家裡每個人都需要完成作業,或是自己的工作之後,才可玩手機和iPad喲”

其實這裡的底線,就是指該做的功課,以及大人要完成的工作,而只有做完了這些事情,才可以去玩手機。

這個底線一定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去堅守的,不然孩子在寫作的時候,無意間看到媽媽沒有刷完碗就在拿iPad玩遊戲,孩子肯定也不會在乎規矩。


被高估的孩童自律:其實,父母的“他律”才是影響孩子自律的關鍵


第二,沒有彈性的規矩,不是好規矩

規矩從來都不是“死”的,而是有彈性的。

在於孩子設立和執行規矩的拉鋸戰中,家長免不了會踩到“尷尬”地帶,比如孩子在客人面前做錯了事,或者堅持錯誤行為,如果你是父母,你會怎麼辦?

如果按規則來的話,可能會讓孩子很尷尬,這同樣不利於孩子接下來好好執行規矩,這時候,就要搬出“成年人世界的法則”,先控制好情緒,回頭再說。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覺得自己不能丟臉,反而回去硬頂,這時候父母要明白孩子的這種心理,等到事後在和孩子重溫問題錯在哪裡。

因此,規矩一定是要有彈性的,不然就變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抗,而不是切實的去結局問題。

第三,不關注情感的規矩,很難執行下去

如果一個剛上學的孩子,有一天晚上突然不想做作業了,這時候該怎辦?

其實,我們需要先關注孩子的情緒,而不是保持對規矩的忠誠,我們需要教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孩子懂得處理情緒後,就不會急於因為情緒而做出破壞性的行為。

孩子的內心世界其實是很敏感的,他們對於愛的感受十分清晰,父母要時刻注意這一點,不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失去愛。

因此,除了規矩之外,父母也要注意,要多關注孩子的感情變化才行。



被高估的孩童自律:其實,父母的“他律”才是影響孩子自律的關鍵


黃靜潔老師自己本身就是一位偏權威型教養模式的實踐者,她也在書中和讀者分享了三個心得,分別是:

A.念念不忘和孩子交朋友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孩子會天然的選擇喜歡聽自己說話的人,並與其成為朋友,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不然即便你說的是對的,他也會因為討厭你,而覺得你說的完全不對,儘管我沒有小孩,但是我的侄女就非常不喜歡我,導致我和她說什麼她都聽不進去。

原因就在於我總是覺得我是長輩,長輩要有長輩的樣子,總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面對她。

所以說,千萬不要做一個“領導者”,正確的做法是要和孩子平等的交流,就像是朋友那樣,不然就很容易“逼”孩子關上心中的大門。

B.立規矩之前,必須先營造正確的環境

不得不說,環境這個因素的確是被很多父母忽略掉了,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會對遊戲那麼上癮?

這其實不僅僅是自律能力不足的問題,要知道,一個遊戲的開發團隊動輒幾十、甚至上百人,他們專門研究人性,專門研究什麼樣的畫面容易降低人們的自律。

你讓一個小孩子來面對這麼多人的智慧,恐怕是完全不現實的。


被高估的孩童自律:其實,父母的“他律”才是影響孩子自律的關鍵


而這就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來面對了,想讓孩子不玩手機,那麼好,家長和孩子約定,你不玩手機的這段時間我也不玩,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展示出遵守規則這一行為的重要性,同時也讓孩子看到你的自律性。

C.規矩必須隨著孩子的成長來調整

我們中國人有句古話,叫做“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意思就是說不能死守著規矩,該靈活應對的時候,就一定要靈活應對。

這句話同樣適用在孩子自律這個問題上,隨著孩子的成長,規則也要隨之發生變化。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孩子現在已經上六年級了,但是你卻還用一年級時候的要求去約束他,恐怕這樣的要求所得到的結果,也不會有多令人滿意吧。

因此,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立規矩的範圍和尺度也要隨之調整,不能一成不變,更不能一手掌控到底。

自律,不僅僅是一個孩子在某個階段所要面對的問題,確切的說,人這一生中,都要面臨這個問題。

用黃靜潔老師的話來講,自律就好比是一位交警,在人生的每一個十字路口,這位交警都在指揮著我們走向哪裡。

但是,這個叫做“自律”的交警,必須從孩子的心中自然生長起來,才能幫助他們學會客觀的判斷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而父母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從交警的位置上早日卸任,幫助孩子心中的交警成長。


被高估的孩童自律:其實,父母的“他律”才是影響孩子自律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