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的生活什麼樣?街邊美食上百種,勾欄瓦舍最多容納數千人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描寫的南宋城市元宵節時的夜景,寶馬雕車,歡聲笑語,一片繁華。

宋朝人的生活什麼樣?街邊美食上百種,勾欄瓦舍最多容納數千人

張孝友《樊樓夜市》圖

但經歷過北宋末年生活的文學家孟元老卻覺得南宋的繁華相比北宋,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他感嘆說“近與親戚會面,談及曩昔,後生往往妄生不然。”他對南宋後生談起當年北宋的繁華時,南宋人往往覺得他在說大話,為了讓人記住北宋人的真實生活,孟元老根據自己的回憶寫下了《東京夢華錄》。由此可見,北宋的樣貌相比南宋還要更上一層樓。

那麼北宋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宋代人又有哪些獨特的生活方式呢?我們來一探究竟。

美食多樣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北宋汴梁城內的上百種美食,從酒樓特色到街邊小吃,從肉食到素食,從湯羹到甜食,可謂是應有盡有。

宋朝人的生活什麼樣?街邊美食上百種,勾欄瓦舍最多容納數千人

《清明上河圖》中的路邊店鋪

比如當時汴梁城朱雀門附近的商鋪,賣有“旋煎羊、白腸、黎凍魚頭、冬月盤兔、野鴨肉、豬皮肉、冰雪冷元子、麻飲細粉、荔枝膏、杏片、萵苣筍等”;梅家餐館和鹿家餐館賣有鵝肉鴨肉雞肉餡的包子;平明附近賣有“肚肺、腰子、鳩鴿、螃蟹、蛤蜊等”;而當時有名的飯後甜食主要有“香糖果子、蜜煎雕花、磴砂糰子、酥蜜食等”;有名的湯羹有“百味羹、新法鵪子羹、嚇蕈、雞蕈、旋索粉等等”。這些沿街店鋪基本都要到夜裡三更(深夜甚至凌晨)才關門

宋朝人的生活什麼樣?街邊美食上百種,勾欄瓦舍最多容納數千人

《清明上河圖》中的外賣小哥

令人驚訝的是,在北宋就已經有“外賣小哥”出現了,《清明上河圖》中畫了兩位中午外出送餐的小哥。由此可以看出,在北宋,餐飲的服務水平已經相當之高。既然有送餐的需求,我們猜想叫餐者的工作可能也是比較繁忙的,連去店裡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此外,如果你去汴梁的高檔酒樓用餐,用的器皿都是高檔銀器,而且銀器是可以隨飯菜酒水外借的。即便你是貧下人家,假如你要在家中設宴,去酒樓裡叫酒菜,酒樓有時也會用銀器供送,次日還回就可以。

《東京夢華錄》:

其正酒店戶,見腳店三兩次打酒,便敢借與三五百兩銀器。以至貧下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銀器供送,有連夜飲者,次日取之。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一日三餐的習慣就是在北宋中期形成的,此前都是一日兩餐。究其原因,恐怕與宵禁的取消和夜市的形成有關,很多人在夜市玩到很晚甚至凌晨,自然而然就要加餐了。

勾欄瓦舍

宋代的娛樂行業非常發達,酒樓中往往有歌女獻藝作陪,也有專門的娛樂場所叫“瓦肆”或者“瓦子”,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勾欄瓦舍,那麼勾欄瓦舍裡到底有哪些娛樂項目呢?可多了。

宋朝人的生活什麼樣?街邊美食上百種,勾欄瓦舍最多容納數千人

北宋題材電視劇《知否知否》酒樓劇照

比如有說書的

,《東京夢華錄》裡記載當時汴梁城裡有一個叫張延叟的說書人比較有名,他主要說《孟子書》;當然還有唱歌的,當時的“著名歌手”有李師師、徐婆惜、封宜奴、孫三四等,都是大角;還有演雜技的,跳舞的,說笑話的,講小說的,表演散樂的,表演相撲的,表演影戲的,玩弄蟲蟻的等等。

當時汴梁城的大小勾欄有五十多座,最大的象棚能容納數千人之多,無論寒冬酷暑都照常開放,每天都擠滿了人。

《東京夢華錄》:

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終日居此,不覺抵暮。

衣著審美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說,“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這話雖看上去有些突兀或者誇張,實際上卻是符合史實的。沈括在書中描述了宋朝以前的衣冠樣式,又詳細說明了宋朝衣冠相比之前的變化,在此我們不妨拿唐宗宋祖的畫像做一個簡單地對比。

宋朝人的生活什麼樣?街邊美食上百種,勾欄瓦舍最多容納數千人

唐宗宋祖對比照

一個很直觀的感受就是,到了宋朝,由窄袖變成了寬袍大袖。而窄袖恰恰是胡服的標誌之一,為了便於涉草和馳獵,遊牧民族必須穿窄袖以及短衣;漢民族由於不生活在草原,也不需要射獵,因此習慣穿寬袍大袖。當然,這裡並不是在質疑唐朝,隋唐兩朝因為與鮮卑關係密切,這種衣著習慣也是很正常的歷史現象。

在審美層面,相信很多人會對唐朝女性追求“豔麗”的妝容印象深刻,而在宋朝,這種“豔麗”有了不小的褪色,宋朝女性更加偏重“素雅”,在具體的服裝款式上,變化則不是很大。

宋朝人的生活什麼樣?街邊美食上百種,勾欄瓦舍最多容納數千人

北宋題材電視劇《知否知否》劇照

由於印刷術的進步,在宋朝,書籍得到了大量印刷和發行,文化重心得以下移,市井文化開始盛行。在這種大背景下,宋朝的審美觀無論是衣著打扮還是詩詞書畫,都越來越接地氣,越來越平民化、“隨意化”,或許這也是由“豔麗”走向“素雅”的深層原因之一。

四般閒事

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說,“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適累家。”也就是說,茶道、花道、焚香、掛畫是宋朝人在閒暇時光最常做的四件事。這四件事雖然被吳自牧形容為“四般閒事”,但在我們今天看來,這其實是“四般雅事”。相較於這四件雅事,詩詞歌賦反倒像是宋朝士人階層的基本功了。

宋朝人的生活什麼樣?街邊美食上百種,勾欄瓦舍最多容納數千人

《知否知否》中學習插花的劇照

只可惜,到了明朝,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戒奢從簡,茶道、花道等看似繁文縟節的習慣不再被提倡,這些陶冶情操的雅事便逐漸在華夏銷聲匿跡了,反而在日本生根發芽。

出行方式

在宋朝,達官貴人出行毫無疑問就是做轎子了,騎馬也是上層社會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其實在北宋,大臣們基本都是騎馬上朝的,做轎子上朝是在南宋才形成的慣例。此外,運河也是宋朝人出行的重要依賴。

那麼平民如果出遠門怎麼辦,步行嗎,有什麼廉價的交通工具呢?陸路的話騎驢是一個常用的選項。王安石被罷相後賦閒在家時,就經常騎驢出門遊覽,一個官至宰相的人如此貼近平民生活,不得不令人感嘆。

結語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的序中感慨說,“古人喜歡夢遊華胥之國,至今仍追念它的美好,現在我回憶北宋舊事,心中悵然,這又何嘗不是一場華胥之夢呢?”

千年後的今天,我們根據孟元老、張擇端、沈括、吳自牧等人的記錄回望宋朝,此時的孟元老已成為我們口中的古人,但得益於這些古人,我們或許真的看到了一個華胥之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