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記讀後的思考 10 測量作品“陰性”“陽性”的試劑盒

方方日記讀後的思考 10

——標準:測量作品“陰性”“陽性”的試劑盒


衡量一部作品不能憑藉人們的感覺,也不是對比嗓門,更不是看自已的喜好來評判。它有著十分明確的標準,就是社會效果。

如同“新冠肺炎”,雖然它有明顯的發熱、咳嗽等症狀,但它還需要進行至少兩次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重症病人,需要CT檢查肺部是否呈現“毛玻璃”,以及流行病學接觸史調查和血清檢查等。

對於一部文學作品,如何用社會效果這個客觀標準去檢驗呢?上篇雖然簡單談及,不能是就看作品的觀眾、讀者,看後說好、壞的多少,受歡迎度的高低,否則一部好作品與淫穢作品相比,都未必會勝選。

方方日記讀後的思考 10  測量作品“陰性”“陽性”的試劑盒


使用標準進行衡量,有必不可少基本尺度。對於作品,具有出鼓舞時代的人們的精神力量、戰勝困難之勇氣、嚮往美好未來併為之奮鬥的感召、促進人民團結中華民族的凝聚,有利於中華民族和國家、對於文明有向上之推動力。這些看起來似乎“高大上”,但它卻是判定好壞的“底線”。正是這些基本尺度才使得那些傷風敗俗、分裂民族、破壞團結等等之類的作品被廣大作家、藝術家和觀眾、讀者一起拒之門外。

在前面已發思考(3)是提到08年中央派往汶川的心理醫學專家利用當地的家人全部罹難,自家的房子也成廢墟,舉目無親、無家可歸的一個姑娘現身說法,使災民從痛不欲生中自拔,鼓起生活的勇氣一例,從中可以明確一個道理:即:身陷巨大痛苦中的人們,最最需要的是引導走出痛苦的精神力量,需要從悲慘的現實中看到希望。如果設想一下,心理醫學專家對這個小婦孩進行心理輔導時不是讓她忘卻現實的痛苦,引導她去看明天的陽光,而是講所謂的諸如:你還算幸運,你的家前面一家5口一個也沒幸存,你右邊的鄰居,一家4代,連3歲的娃兒也埋在了廢墟里的一類的所謂”真實”,可能讓那個小女孩從痛苦中自拔吧?能夠改變她不如一死的想法、最後還現身說法鼓勵人們忘卻現實中的傷痛,投入抗震救災,生產自救嗎?

作家也是一樣。曾經被封為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作家,在中華民族甚至是世界、全人類遭受感染病毒的巨大不幸時,人們需要什麼,是需要所謂的“真話”,還是心靈的撫慰,痛苦的麻醉?人們的批評,甚至人們的謾罵其中沒能感覺人們的希望嗎?批評仰臥所謂“真話”如同給身陷巨大痛苦的人們流血的傷口處撒鹽,作者本人在日記中說到也希望得到一點喜慶的東西來“慰籍”自己心靈的時候,給自己是刺激多巴胺分泌的精神巧克力,給別人的卻是加劇痛感的痛苦荷爾蒙。中國有句老話,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運用客觀標準衡量作品,不能只看表面,甚至把“粉絲”數、粉絲的支持作為尺度。作者這時需要的是冷靜分析:

心理醫學發現人在痛苦時感情往往是最敏感、脆弱,也是最易激怒的時刻。看看屢屢發生的醫鬧傷醫案例多發生在家人因病醫治未能戰勝死神而觸發情緒衝動。

再看看方方日記的評論中,持支持的意見的人中有各種類型,但是情緒化的人群佔據多數。這就是日記的社會效果。在中華民族遭遇前所未有之天災,百姓居家隔離多日,受疫情,受環境影響,難免心情壓抑,再加上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二者疊加,觸發出來一種情緒,效果會好嗎?作者應該是感覺得到的。再則批評和支持的意見尖銳對立,一個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意識的作家(這也是作為一個作家必不可少的,相當於一個工人要生產一個零件必須要考慮用戶的具體需要一樣)應當自覺地採取避免措施,然而讓人感到遺憾和疑問的是:作者沒有考慮避免對立加劇,而是進一步衝鋒陷陣,擔當論戰前鋒,並在作品中添加“佐料”進一步挑動痛苦之人群的敏感神經……

標準,被人們忘記了的標準!它是檢驗作者的作品也是讀者評判的試劑盒,方方日記好與不好,呈“陽性”,還是“陰性”,一測便知。

無論現實生活還是科學研究,或是是非評判,標準很重要,作用無可替代。沒有一個共同的、客觀的標準,人們對任何一事的爭論將永無止境,而且永無答案,最簡單的如:是張三高、還是李四高,離開“尺子”這個標準,永遠也爭論不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