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宏願造就的奇蹟——株洲早期建城史(一)

湖南省株洲市如今是湖南最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不過很多人還不知道在解放前株洲還是個人口只有七千人的小鎮。這個工業城市是何時出現,又是如何建起來的呢?恐怕即便是株洲本地人對這個問題都並不清楚。為了尋找答案,我開始探尋那塵封已久的往事,這才發現當年那些近乎無名的先輩們築城時的艱辛,他們發一個宏願,拼一腔熱血,從一方小鎮到一座工業大城,他們徒步前行,赤手打江山。

株洲古稱“建寧”,“株洲”一詞最早見於南宋。長期以來,它就是一方小鎮,與湖南其它的小鎮區別不大。直到清朝末年,株洲才迎來了一次實現飛躍的機會。1890年,晚清名臣張之洞在漢陽創辦了著名的漢陽鐵廠。當時南方缺少煤礦,漢陽鐵廠的燃料要從北方輸送。這便使得整個運輸成本居高不下。1898年,清末郵傳大臣、官商盛宣懷為解決漢陽鐵廠燃料之需,引進外資和西方先進採礦技術在江西萍鄉開發了安源煤礦。此後,盛宣懷又與張之洞一道規劃了株萍鐵路的方案並奏請光緒皇帝。該方案即從萍鄉修一條鐵路至株洲鎮,然後再從株洲走水路運往漢陽。1899年,朝廷批准了這個方案。在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的主持下,株萍鐵路於1905年建成通車。該鐵路是湘贛兩省的第一條鐵路,從此株洲終於可以睜開眼睛看世界了,鎮上也逐漸繁榮起來,株洲就此與鐵路結下不解之緣。到1949年,株洲雖然還是一個小鎮,但它卻已是能北通武漢、北京,東至杭州、上海,南達廣州的鐵路樞紐了。如果在沒有受到任何外力的影響下發展的話,株洲無非只是比別的小鎮繁榮一點,可再繁榮它也只是個“鎮”。

一個宏願造就的奇蹟——株洲早期建城史(一)

株萍鐵路通車時的株洲站

1949年8月3日株洲解放,株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也迎來了第二次飛躍的機會。當時的株洲鎮隸屬於湘潭縣(今湘潭市),第一任湘潭縣委書記是一個叫楊第甫的人。楊第甫,1911年4月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河口鎮。1931年考入長沙私立廣益中學(湖南師大前身)。1933年在上海大夏大學附中讀高三時接觸到《共產黨宣言》。1935年考入大夏大學學習。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楊第甫隨軍南下,任湖南省委秘書處處長,並奉命接管湘潭縣,任縣長、縣委書記。此人正是改變株洲命運的關鍵人物。

一個宏願造就的奇蹟——株洲早期建城史(一)

楊第甫晚年

1951年春,楊第甫向當時的湖南省政府提出了一個宏大的構想——毛澤東格勒計劃。該計劃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將株洲和湘潭建設成為擁有一定規模的城市;第二步,把長株潭三地朝著一個城市的方向去規劃和發展;最後,三市完成合並即毛澤東格勒(格勒是俄語,意為城市)。而且他還主動提出,自己願意來當這第一任株洲市委書記。

這個計劃即便是在今天依然顯得有些過於激進,但正是這個計劃讓株洲的命運發生了轉折,株洲這座工業重鎮也因此得以憑空出現在歷史的長河中。1951年4月,省政府委派楊第甫、候錫義、閻善才、吳佔魁等籌建株洲市。當楊第甫向上述幾位準備去株洲建市的人談起自己這個“毛澤東格勒”的計劃時,大家無不感到驚訝和不可思議。所有人都覺得株洲那麼小的一個鎮能建成“株洲市”嗎?只有楊第甫對自己的想法堅信不疑,他說:“我們一起去,只要株洲發展了,長沙、湘潭就可以連成一片,那將是一座大城,它的名字叫做毛澤東格勒!”

6月6日,政務院批准成立株洲市(縣級)。可就在此時,楊第甫卻被調至省委,出任副秘書長。組織委派陳繼昌接任株洲市委書記、市長。這樣第一屆株洲市委領導班子就此組建完畢,他們一共是5個人:市委書記兼市長陳繼昌、市委組織部長候錫義、公安局長李枝葉、副市長李章和總工會主席吳佔魁。他們5人中年紀最大的27歲,最小的只有21歲。這恐怕是歷史上最年輕的市委領導班子了。

一個宏願造就的奇蹟——株洲早期建城史(一)

陳繼昌

當他們從湘潭出發準備乘船去株洲上任時,老書記楊第甫趕來送行。老書記把毛澤東年輕時寫的一句詩送給了這五位即將上路的年輕人: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帶著老書記送的詩,帶著從湘潭縣委分出來的唯一一件公共財產——一輛自行車,五位年輕人上了船。他們幾乎可以說是一無所有,除了那輛自行車,他們擁有的只是智慧、激情與那個“毛澤東格勒”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