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富麗堂皇的龍湖古寨許氏宗祠


古色古香,富麗堂皇的龍湖古寨許氏宗祠


巍然屹立,高大壯觀,古色古香,富麗堂皇,這就是龍湖古寨的許氏宗祠。

許氏宗祠位於龍湖寨下中柵上段,坐西向東。格局為潮州傳統建築“四點金”的擴大,佔地面積780平方米,分為四進佈局。宗祠的地面幾乎全為石板鋪就,行欄大廳的進階全用巨石,廳堂石柱也碩大無朋,而楹載、棟樑、木瓜全用上好木材,是全寨最堅固厚實的祠堂。

這座始建於康熙年間的大宗祠,最近全面修復,修舊如舊,更顯莊嚴氣派。

古色古香,富麗堂皇的龍湖古寨許氏宗祠


趁導遊讓我們在關閉著的大門外稍等,我注視著府第大門上匾“許氏宗祠” 四字,為宗祠能得此吳殿邦墨寶而驚歎,難能可貴的還辨識出落款“吳殿邦書” 並蓋章 。這在吳殿邦書法作品中甚為罕見,足見吳對宗祠的敬重。我為鄉賢吳殿邦而驕傲!

吳殿邦,又名吳爾達,號海日,今潮州楓溪人。明萬曆四十年(1612)解元,四十一年(1613)進士。吳殿邦善畫能書,擅作檗窠大字。吳氏傳世書法多系石刻,楓溪、潮州城內的亭坊上有他的字跡,澄海則有他的書法木刻,如“三世尚書”、“四朝元老”、“大理少卿”等。楓溪寨門上“楓溪”二字,吳氏大宗祠大門北里的匾額“見位聞聲”,二房祠思成小學的木刻橫匾“尺木居”,王爺宮“入門思敬” ,都出自他的手跡。吳殿邦博學多才,能文善詩,述著有《古歡堂集》、《匏谷詩集》、《藝園文集》。

仰望墨寶,讚歎吳殿邦間,導遊已從虛掩的旁門進去,開了中門讓進。他人隨導遊邁過高門坎跟進,我和同行仍駐足談論吳殿邦。

古色古香,富麗堂皇的龍湖古寨許氏宗祠


(明·吳殿邦真跡·澄海博物館藏)

吳殿邦特別擅長行草書,伸縮合度,結構奇崛,高雅之中顯得雍容大度,既有米芾的氣息,又頗具王鐸風貌。

王鐸是全國書法名家,吳殿邦書法與其甚為相似,都是學習宋代的書法家米芾而自成一家的。吳氏學米書最顯著的特徵是結體欹側,而且發揮得很精彩。這一技法衝破平正字形而產生動感。

現有存世在潮汕本地的墨跡之中,藝術水平之高者,當首推吳殿邦和黃錦,正是吳殿邦和黃錦的行草書能夠衝破元、明兩代以趙孟頫、董其昌為首的傳統帖學的侷限,才把潮汕的行草書推向一個新高度。

古色古香,富麗堂皇的龍湖古寨許氏宗祠


(潮州牌坊街·三世尚書坊)

乾隆年間,大書法家翁方綱在《粵東金石錄》中說:“諸郡邑志所載石坊極多,無足錄者。潮城石坊字尤多,佳獨崇禎元年‘三世尚書’坊……其面北‘三世尚書’四字,面南‘四朝大老’四字,字皆逕尺外,遒逸絕倫,合蘇、黃、米之能。”翁方綱眼界極高,不輕易稱許人,但對“三世尚書”坊匾八個大字卻推崇備至,可見其字魅力之大,造詣之高。

眼前額匾“許氏宗祠”四字,每個字都有明顯動勢。本是平正的“ 宗”字,也因欹側取勢而產生動感。為了額匾整體平穩莊嚴,右邊“許氏”兩字嚴正,左邊“宗祠”兩字互襯。左右各字動中而顯平正。“許”字造型特別奇妙,“言” 稍右傾,“午” 森然直立,這一欹側造型,使該字管領全局,也與“祠”字取得對稱平衡,得到整體穩重的效果。

古色古香,富麗堂皇的龍湖古寨許氏宗祠


邊談邊邁進大門,深紅底、金飾圖案上一、左右各一、下面對稱各一共五隻抽象蝙蝠,喻“五福臨門”的中門閃閃發光,鮮豔奪目。兩旁有對襯門,構成一中兩襯三門。這頗具特色的三門面,稱為三山門。中門也稱鞠躬門,上額有兩個圓形門簪。三山門的中門平時都是關著的,有高貴客人或祭祀大事才開中門,平時出入都走旁門。門聯和三山門顯示著主人尊貴的身份。

中門綠色門聯:柱史門第;儒學家風。八個字,言簡意賅,是整座府第點睛之筆,精妙絕倫概括。確也值得大書特書,許家出了個“柱史” 許洪宥。

許洪宥,龍湖寨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舉人。任廣西臨桂縣(當時桂林府治,今桂林市)教諭,許洪宥以學問高深、品行高尚聞名於朝,累官至山東道監察御史。後在家中去世,享年72歲。他死後不久,正德十二年(1517)地方就為他建立“柱史牌坊” 。現潮州牌坊街重建的22座牌坊,便有一座叫“柱史” 的牌坊,紀念許洪宥。

古色古香,富麗堂皇的龍湖古寨許氏宗祠


(潮州牌坊街·柱史坊)

柱史,古官名柱下史的簡稱,即御史。御史在秦代以前為史官,秦以後幾乎各種事務都可以任命御史,到明清僅設監察御史。後世以柱下史、柱史為御史的別稱。

天地之間,歷朝歷代,“柱史”之名,殊難得啊!

寫出《道德經》的老子李耳,曾當過東周的柱史。老子道德五千言,字字珠璣,包羅萬象,窮理盡性,博大精深。世人讀之,各有所得。哲學家從中洞悉辯證,軍事家從中參透兵機,政治家從中領悟治國,經濟家從中拓展商場;雄才大略者從中建功垂名,安貧樂道者從中養生延年……它,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放下汲桶,自然與人生的真意,信手拈來!

清御史餘縉彈劾皇親險遭殺頭滅族,才得康熙皇后賜“柱史第”。今浙江諸暨有一座遠近聞名的“進士第” ,坐落在離西施故里5公里的高湖村,進士第照壁的大門頂上,鑲有“柱史第”一匾,底下由五個石雕荷花柱襯托。

順治期間,餘縉任河南封邱知縣,他為人正直,從吏清廉。康熙6年,升河南道御史。次年,餘縉回浙江辦事,獲知浙帥哈提督自寧波移居紹興後,蠻橫貪財,奪人妻室,遇有反抗,將人推至燙紅的鐵板上赤腳行走,慘烈不堪,以此取樂。數十位商人來紹興做生意,哈部屬攔路搶奪金銀珠寶,怕事情暴露,竟殺20餘人。哈提督是旗人,皇上的舅子。餘御史道:“欲不除以蛾撲燈焚身乃止。”他仗義執言,一次次彈劾哈提督。此時,康熙帝年輕,認為彈劾哈提督是故意打擊旗人,一怒之下,下旨抓餘縉滅九族。

與皇上同朝受理餘縉奏訴的皇后,覺得皇上要抓餘縉滅其族不妥,下朝後立即趕往後宮,稟告孝莊皇太后。太后瞭解餘縉,順治帝在位授封邱知縣政績赫然,曾得到順治帝的賞識。哈提督有罪,證據確鑿,奏疏實是為大清江山,太后明大義,立即找皇上,請求收回成命,查辦哈提督。萬分火急,出現了第二道聖旨發出追趕第一道聖旨的緊張驚險情景,馬蹄得得,風馳電掣,日夜兼程,終於,在紹興與諸暨交界的虎撲嶺上,才追上首道聖旨。皇后皇太后揚湯止沸,救了餘縉,也使餘氏族群免於一難。不久,哈提督受到應有的懲罰。皇后念御史餘縉以忠孝國,特賜“柱史第”一匾,成為美談。

誠然,許洪宥沒有老子的知名度,也沒有餘縉的驚險。但能得此二字,實屬不易!

古色古香,富麗堂皇的龍湖古寨許氏宗祠


邁過中門,中堂右側大匾赫然題刻“柱史” 兩個大字 ,氣勢雄渾,飽滿圓潤。落款題“欽命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陳金為弘治十四年辛酉科舉人文林郎都察院山東道監察御史許洪宥立” 。官名全稱,題簽較長,有點拗口,但清晰平白,極有研究價值。為寫這篇小文,我數次探訪許氏宗祠,聽行家評論這二個字,拍照錄相併舉,又到牌坊街研究樹立成石牌後此二字的雄姿。書家林楨武說字近顏魯公,真知灼見,洞中肯綮!

古色古香,富麗堂皇的龍湖古寨許氏宗祠


許氏宗祠中廳為明序堂。何謂明序?顧名思義,明序即明白輩序!明序堂對聯:“明倫正禮歷世書香推望族;序次登堂萬年詩禮振先聲。”以明序作冠首淺顯易懂地釋義。明序也叫明時!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有序,序中藏時。天地有序,萬物有序,人倫也有序,不明序,就會不明時。其實這就是家族文化的弘揚,家族文化是以家族的認同與強化為特徵,以家族的存在與活動為基礎,注重家族延續與和諧並強調個人服從整體的文化系統。包括宗法、族規、家訓等相關行為規範,祭祖活動等相關儀軌,族徽、族歌、宗祠等相關標誌物和物質載體。文化傳承,正是許氏宗祠的精神特性。族中明確輩序,論資排輩。每年冬至祭祖、或開席、或宣佈族中大事,須按輩份入座,明輩序,知禮儀。按家族文化的儀軌而行。

後廳為祖先廳,中設大龕,安放列祖列宗神牌,家族文化的祭祀在此舉辦。

古色古香,富麗堂皇的龍湖古寨許氏宗祠


許是受許氏祠堂文化的浸潤,文脈傳承,這祠堂成了自戊戌變法時創辦的第一個新式學堂,校名震華,以冠首作聯:“震為雷無聲光焉能赫赫,華而實有文質而後彬彬”。這學校一直到1993年近百年都為中心小學。聲光赫赫,名字響徹周際;文質彬彬,桃李遍佈天下!

署名為李長樂學編的《潮州歌冊之龍湖古寨百讚歌》讚許氏祠堂:

許氏一族名望多,共有祠堂十六座,

文武科甲人才濟,古今輝煌實可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