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是社会现实的写照,也暗示了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小丑

这部电影试图合理的向我们说明小丑是如何诞生的,他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人,最终在接连的打击下一念成魔。亦或是他只是一个有臆想症的精神病患,电影提供了小丑诞生的多种可能性。小丑这部电影就像是社会现实的写照,在经历一系列的挫折打击后,彻底疯魔,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或许我们更应该向电影里面小丑曾经的同事,那个侏儒多学习学习,他比起小丑甚至连身体都是有缺陷的,在那样的社会下他所受到的打击、嘲笑、生存不会比小丑少。

《小丑》是社会现实的写照,也暗示了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小丑


其次,亚瑟怀着一个做喜剧演员的梦,还有一位他粉了多年的爱豆。这些微弱的光亮和温暖,支撑着他在垃圾遍地、鼠患泛滥、臭气熏天还有流氓遍地的哥谭市努力地生存。但凡他还能保存其中的一点点爱和光明,他都不会彻底地踏入深渊。在面对孩子时,亚瑟还是很自然的逗他们笑,公交车上小孩的母亲向他说不要骚扰他的孩子,这句话本来正常,但对男主来说,这句话很搞笑,意为“我只是在逗他开心啊,我怀着满满的善意”。

《小丑》是社会现实的写照,也暗示了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小丑


但他的”逗人笑“没有得到认可,所以他的笑是掩饰自己的尴尬,疑惑,但这疑惑始终没有消失,都是他“黑化”的催化剂。我也不认为男主真的“狂笑症”,这也是这个社会对他的标签,他不做解释,或许是认为没有必要。亚瑟第一次在地铁杀人之后,他慌乱地跑到了一个卫生间里,这是一个正常人的反应。但是当他一反平常的佝偻蹒跚,轻盈地跳起舞,这是他心中的小丑开始苏醒的象征。他终于开始释放内心压抑许久的自我,慢慢走向极度混乱的自由。

《小丑》是社会现实的写照,也暗示了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小丑


然后他弑母、杀同事、杀爱豆,甚至还可能杀了暗恋的女邻居,亲手把自己的所有后路斩断,从此变得无所畏惧,没有软肋。当一个人没什么好失去的时候,他无疑是强大而可怕的。他对公交车上的孩子报以笑脸,却被孩子的妈妈斥责,让他不要骚扰孩子。他却连解释也说不清,被突发的狂笑症弄得喘不过气。他走到了低谷,觉得自己本没有做错什么,却承受了如此大的伤害。

《小丑》是社会现实的写照,也暗示了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小丑


在低谷和底层挣扎的人,都会敏感又极端,骄傲又自卑。渴望着常人能得到的尊重和正常的生活,却总是求而不得,越是简单的看似每个人都有的东西,却那么遥远。另外,小丑以报复社会的方式释放自我固然不对,但直接根源却也是这个无情的社会。社会是人类缔造的,人的思想千差万别。

《小丑》是社会现实的写照,也暗示了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小丑


也就造就了人类社会的不同等级,精英阶层自以为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从而自我的认为就是社会的管理者,而那些底层的人们是寄生在他们创造的社会环境中,底层居民需要他们引领需要他们管理才会正常生活。由于不了解底层的生活,反而要为为其制定生活秩序,所以造就了底层的极端发展,小丑就是其中的牺牲品。

《小丑》是社会现实的写照,也暗示了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小丑

最后,小丑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他的狂想,同时也是电影开放结局的基础与前提。亚瑟可能从头到尾都在阿卡姆,幻想了整个的故事,幻想自己如何被蹂躏与如何复仇。当这种幻想无限接近于真实,他幻想的自己也无限接近于真实的自己。或许外界的哥谭一切安好,但是他已经独自完成了蜕变。这也是每次和老爷对线都能占上风的一种可能原因,在无尽的幻想中他已经幻想出了无数的蝙蝠侠,幻想出了无数蝙蝠侠的模式与应对,从而能想出无尽的方法来克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