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独生女儿上了大学,我就必须要做好当丈人的准备「心跳原创」

自从独生女儿上了大学,我就必须要做好当丈人的准备「心跳原创」

当年的选择

自从独生女儿上了大学,我就必须要做好当丈人的准备「心跳原创」

成为一家人的证明

绝大部分七零后都经历过国家重要的改革历程,不知不觉到了中年,可以说这些年风风雨雨,经历异常丰富,但是一切皆可放下,也无法放下独生女儿的一切。在40岁和50岁之间徘徊,是个异常尴尬的年龄,人生的大起大落慢慢的进入平常的和风细雨,基本定局的生活已经没有多少奢望。虽然二胎放开了,除了极少的夫妻,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不生或者无法生,于是独生子女成为唯一的希望。

自从独生女儿上了大学,我就必须要做好当丈人的准备「心跳原创」

家的基础工程

人生是需要准备的,将来年老后和谁一起生活就成为一个人生命题,却不是个选择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儿子或者女儿。六零后的经历和现实就是参照,因为传统的撕裂从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多出的十年让七零后触目惊心。他们比起我们还有一个优势,可以选择和父母在一起,因为白发社会刚刚开始,最起码随着国人平均寿命的延长,送走了父母,自己也时日不多。70后则面对的形势更为严峻,基本上都是姊妹里最小的孩子,能陪伴父母的日子更短,晚年和子女在一起的日子更长。

城镇化让更多的人涌入到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因为有更多的人刚需,农村的走进了乡镇,乡镇的走进了县城,县城的走进了城市,城市的向中心城市涌入,中心城市的向特大城市迈进,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失去独善其身的可能后,更多的人只有随波逐流。故乡越来越遥远,闯荡多年回去已经没有可能,除了一院老屋和回忆,剩下的都是陌生。

自从独生女儿上了大学,我就必须要做好当丈人的准备「心跳原创」

童年的回忆

离自己越来越远的独生子女,让自己越来越陌生的故乡,归宿在哪?归途在何方?

自从独生女儿上了大学,我就必须要做好当丈人的准备「心跳原创」

小时候的坐骑

“自从独生女儿考上大学,我就开始考虑慢慢做好当丈人的准备。”一次酒局,其中一个同学这样说。

“我没有准备,就是等死。”另一个同学接过话题说:“你看我好容易欠债买了房子,收入刚刚够生活费,孩子上了大学还得借新债供,爹妈老了也得顾及,实在没有更多的钱留给自己养老。”

自从独生女儿上了大学,我就必须要做好当丈人的准备「心跳原创」

走出农村的初心

气氛越来越沉重,每次谈到这个话题都如此。前面说话的同学两口子都是公务员,退休后养老金没有问题,医疗保障也没有问题,享受了福利分房,早就把房子卖了换成了最新的电梯房,没有负债,还有存款准备给女儿大学毕业后购房付首付,虽然有压力,但压力相对比较小。后面说话的同学有一个儿子也在上大学,两口子都下岗多年,他当保安,老婆卖早点,日子过得紧吧,负债也多一点,每次孩子开学都要开口向同学们张嘴借钱交学费,真的没有钱给自己准备养老之类的。小时候一起玩大,长大后都在县城生活的我们每次谈到北京的房价,都会感到沉重,表面看起来每平方几万的房价与我们无关,但似乎又很有关系,万一孩子毕业了想留在北京,我们从20岁工作到现在不吃不喝也凑不够首付,我们在大西北的一套房子也比不上北京一个卫生间的价值。你说北京房价即使和我们无关,也会给心头带来压力。作为农民的子女,我们的父母没有养老金,幸亏子女多,里面总有一个经济情况好的能多担待一点,养儿防老是传统,孝敬父母是责任。而我们的传统在何方?孩子大学毕业就要留在大城市,找工作,万一工作不好连租房子的钱都没有,更别说买房子,实在不行回到我们跟前,社会资源有限,越小的地方越是熟人社会,没有相当的社会关系就业的竞争压力会更残酷,反正我们几个孩提之交都没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孩子,就幻想把孩子培养成材靠他们自己。

自从独生女儿上了大学,我就必须要做好当丈人的准备「心跳原创」

陪我走过路的伙伴

“等我家丫头毕业,我的父母都80岁了,我也50多岁,还能够工作几年。等父母都去世了,我们两口子就住在这个小县城里,最起码这里我们熟悉,不想跟着孩子流浪。”我说:“我们自己交养老保险,再过几年老伴就退休了,可以有点退休工资,最起码饭钱够吧。等我退休,还有十几年,也能有点退休金,这就是未来的保障。我一直想努力一点,丫头毕业后有了工作,有了对象,就给他们首付买个房子,我们呢,也在同一家属院买个房子,离女儿近点。女儿在哪里,我们将来有一段时间也会在哪里。钱不够怎么办?把自己收藏的字画,古董都卖了或许够。”

听我说完,大家哈哈大笑,调侃道:“你还指望女婿养老呀?”

自从独生女儿上了大学,我就必须要做好当丈人的准备「心跳原创」

老的时候的选择之一

是呀,我能指望女婿养老吗?婚姻法规定,女婿没有给我养老的义务,只有我家丫头有。在我们的观念里,儿子才是养老的保障。我就很奇怪当年计划生育政策里宣传的那句“养儿养女都一样,少生快富奔小康”是哪个脑残提出来的?当年的我怎么就相信了?法律都规定了,传统也是如此,依照目前的网络调查结论99%的女婿不愿意给丈人丈母养老,不是孩子不孝顺,是因为丈人丈母住在家里,自己的父母住哪里?一大家子挤在一个小房子里,没有个人空间,没有家庭空间,整天鸡毛蒜皮子之类的矛盾,怎么会有幸福可言?作为独生子女父母的一方,总得有一家做出牺牲,退出影响儿女生活的选择,不让孩子们为难或者争争吵吵。

回不去的故乡,都离开了几十年的故乡没有我们的立锥之地;现在的居所,是可以养老的,但解决不了与儿女聚少离多的痛楚;去养老院,那点退休金不够,儿女面临的问题很多,个人所得税中专项扣除父母总共每月是2000元,女儿依照这个数字即使能拿出来,她的小日子怎么过?女婿能心甘情愿让夫妻共同财产支出这一部分吗?

自从独生女儿上了大学,我就必须要做好当丈人的准备「心跳原创」

家庭矛盾不可以这样处理

问题太多,想想头都疼。我觉得既然是法制社会,经济社会,就不能全凭道德良心去调解(万一调解失败的话目前没有万全之策),这个账永远也算不清楚。儿女是应该独立,如果大学毕业,所有从老人这边拿的钱都应该有法律依据-----借条(永远无息的借条)。孩子们结婚,买房子,双方父母都应该明确彼此出了多少钱,这些都是小两口借的共同债务,将来父母没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的时候,例如疾病住院等孩子们应该依照当初的金额偿还,也可以一点一点的还回来。这样有一本明确的帐不会让彼此觉得谁占便宜谁吃亏,即使万一孩子们过不到一起,也可以作为财产分割的依据,不要因转移财产或者算不清楚彼此痛苦记恨多年。是的,国人都讲究含蓄,不愿意赤裸裸的把这些说出来,但把账算清楚(我绝对相信即使没算清楚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比较合适,虽然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公公婆婆,丈人丈母本来就不是一家人,孩子们是一家人,当需要晚辈尽义务的时候,晚辈首先应该把成家后或者为了成家搜刮(没有其他意思,房价高企,一般都是亲家双方家庭的全部)老人的钱还回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很多人这个时候就会谈工资之类的付出,在谈这个之前,请将父母养育儿女付出的工资算上才行,这些都是义务,不仅是法律规定的,也是道德要求的,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就不要算。很多父母把自己的财产当初就赠予了孩子,这是不对的,因为没有相应的约束,很多人一直为房本上写谁的名字争论不休,我觉得如果依照这样的办法,写谁的名字又有什么关系呢?

自从独生女儿上了大学,我就必须要做好当丈人的准备「心跳原创」

孩子有了家,我的位置在哪里?

我们这里有一句老话说“女婿借了丈人的钱,羊吃了路边的田”,意思是借了就借了,又不用打借条,不还就不还,因为有女儿在的因素,没办法。我还是坚持与时俱进,既然传统道德的约束已经撕裂你,我们就要用法治的眼光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家庭治理引入法制化,才是解决新的矛盾的基础。最后想问已经准备当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七零后,你们做好了当公公、公婆、丈人、丈母的准备了吗?六零后面临的问题不能再延续到我们的身上,我们必须面临并解决独生子女如何对待我们的问题,对待我们老去的问题。

自从独生女儿上了大学,我就必须要做好当丈人的准备「心跳原创」

今天的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