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位讀者給我講述過她與婆婆相伴相殺的關係,最後總結了這句

曾經有位讀者給我講述過她與婆婆相伴相殺的關係,最後總結了這句

曾經有一位讀者給我講述過她與婆婆相伴相殺的關係,最後總結了一句:

“人活這一生,總是有低潮的時候,尤其對於女人而言,事業方面自不必說,女人的生理特點決定了生育期是她的低潮期,是她人生中最困難、身體最脆弱,也是最需要幫助的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婆婆不伸手幫一把,相反卻端出婆婆的架子,對媳婦百般刁難的話,那就對不起了。婆媳之間本無撫養與贍養的關係,處的就是個情分,婆婆在我最需要的時候怎麼對我,那我也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到時候可別說我不孝順。”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結婚後到懷孕之前,婆媳之間的關係真是很難看出真正的好與壞來。即使有些小口角,也能輕易化解。

但自從媳婦懷孕之後,婆媳關係就會有微妙的變化。

有的婆婆能以己度人,有同理心,能知道媳婦的難處,在她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手去幫她一把,這是聰明的婆婆。

因為她知道,對媳婦好,就是對兒子好。在媳婦困難時期幫她一把,媳婦一定會心存感激,對家人、對公婆、對老公都會一報還一報,報報都是情意。這樣的家庭,不管以後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一家人都會同心協力地共度難關。

但有的婆婆則正好相反,好不容易等到媳婦示弱的時候,怎麼肯放掉這個打壓媳婦的大好機會,她會以自己的幫助作為砝碼,讓兒媳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對她順從和聽話。一旦拂了她的意,她立馬翻臉不認人,做出的事連陌生人都不如。等她老了,卻又反過來以道德相綁架,要求受過她虐待的媳婦孝敬她,為她養老。這樣的婆婆真是糊塗的很。

要知道,你沒養過人家,人家不存在報恩,而法律也並未規定媳婦的贍養義務,你只能在生活中,以善相待,培養並積累起點滴的感情,日後才會有所回報。

常言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你不施以點滴之恩,那就不要再把點滴之仇演變成滔天洪水了,畢竟在你年老體衰之時,你也需要人的幫助。

曾經有位讀者給我講述過她與婆婆相伴相殺的關係,最後總結了這句

讀者常玲給我留言,她說她現在正在住院,近半年來情緒非常不好,吃不好飯也睡不好覺,腰腿幾乎無法行走,造成她目前這種狀態的原因就是生氣,被婆家人氣的。

她說,結婚以後才發現,在婚姻裡面,婆媳之間有了矛盾,婆家所有人都會幫婆婆出氣,從來沒有人站在媳婦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沒有人在意媳婦的感受,哪怕她們明知道婆婆做得很過分,也還是認為媳婦就應該承受這份委屈。唯一理解自己的老公因為要工作養家,長期不在她身邊,她一人在婆家非常孤獨。

常玲是二婚,所以她對這段婚姻非常珍惜,從心底裡感激婆婆養育了這麼好的兒子,是下決心與婆家人好好相處,處處都為婆婆著想。

當初買洗衣機的時候,想著老年人對那種電腦版全自動洗衣機不大會用,她就買了一臺半自動的,讓老人們用起來方便一些。她還經常為老人們買奶粉呀豆奶呀補養品,覺得他們年紀大了,生活也不容易,要好好保養身體。

她對婆家人客客氣氣。在她看來,即便是陌生人都能做到相互尊重,何況是一家人呢。她對所有人都很和善,連鄰居都說她婆家娶了個好媳婦。

她覺得自己處處都在為婆家人考慮。但不知為什麼,婆婆對她的態度,讓她不明白自己到底還有哪裡做得不好,經常對冷臉說怪話。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很多都是小小問題的積累,尤其是婆媳之間,生長和生活環境都不一樣,總會有觀念和方式上的不同步;如果雙方都不能理解包容,礙於情面不把事情當場說開,很容易把問題積澱下來,久而久之就結成了疙瘩。

你說婆媳之間一開始就有多大的深仇大恨嗎?倒也沒有,完全是小刀子剜肉的心疼。

曾經有位讀者給我講述過她與婆婆相伴相殺的關係,最後總結了這句

常玲與老公剛結婚時,新房沒有裝修,兩人就與公婆住在一起。一家人的飯是常玲在做。

婚後不到一個月,老公離開家去外地上班。公婆的生活軌跡也變了。

一大早,公婆就到大兒子家去了,給大兒媳和大孫子做飯。家裡就剩常玲一人,也不讓常玲做飯,喊著一起過去吃。常玲聽婆婆的,讓去吃就吃吧。就這樣一直吃到常玲懷孕,身體變笨重。

常玲的家鄉總是陰雨連綿,地上溼滑,泥濘不堪。懷孕月份大了,常玲就不大想去嫂子家吃飯了,怕路上滑倒出意外,還是想在自己家裡做著吃。

婆婆就給常玲準備了煤氣灶和碗筷,讓常玲自己做。還對常玲說,自己懷孕那個時候可苦了,沒有婆婆照顧,地裡活還得照幹,自己也熬過來了。

常玲心知肚明,趕緊說,沒有關係,我自己可以做飯吃。

於是,每天早上婆婆去大兒媳家做飯,常玲自己在家做飯吃。

到了懷孕後期,常玲身體越來越沉,自己做飯已經不太方便了,想請婆婆過來幫忙做,又不好意思開口,就讓老公出面去請。

結果婆婆把兒子訓了一通,說:“兒媳都沒說什麼,你瞎找事兒。”言下之意,是要常玲去請她。

常玲只好去請婆婆,婆婆答應了。

第二天,婆婆風風火火地從大兒媳家過來,推開院門大嗓門問常玲:“你想吃點啥?吃啥?”常玲說,你做啥我就吃啥吧。

就這樣做了兩天飯,婆婆嫌熱說累,讓常玲還是自己做飯吧,丟下常玲就回大兒媳那裡。常玲看著自己大得已經看不到雙腳的肚子,一臉苦笑。

老公知道後,跟婆婆商量:要不,從嫂子家裡捎點飯過來也行。

每天從嫂子家送過來的飯菜,幾乎都是他們吃剩下的。有時,菜都鋪不滿盆底;麵粉湯也是稀稀的,跟清水一樣。常玲欲哭無淚。

曾經有位讀者給我講述過她與婆婆相伴相殺的關係,最後總結了這句

就這樣,終於熬到孩子出生。可孩子一出生,婆婆的臉拉得更長了,因為常玲生了個女兒。

整個月子期間,婆婆的臉都陰沉著,有時還會用家鄉話罵常玲生的是妮子,說她絕戶頭等很難聽的話。

餵養孫女也是很暴力的。婆婆會把奶嘴猛地塞進小孫女的嘴裡,孩子哇哇大哭;還有幾次向常玲遞孩子時猛地一鬆手,嚇得常玲一趔趄,慌忙伸手去接,生怕孩子掉地上。

常玲說她難過極了,她無法接受孩子的親奶奶這樣對待孩子,奶奶不喜歡孫女,罵自己都行,幹嘛要去折磨一個剛出生的孩子?

常玲在婆家的生活就是這樣疙疙瘩瘩的,雖然覺得很委屈,但日子還能過。

但最近,她聽說公婆正在慫恿兒子與她離婚,心裡很難過,氣得身體出了問題,住進了醫院。

她當面質問婆婆為什麼?婆婆說:“你自己不知道嗎?你騙了我們,你是二婚,生的又是閨女,我兒子卻是頭婚,吃大虧了。”

常玲這才知道,原來老公在婚前說,婆婆同意過他們的關係,還說要他好好把握的話都不存在。婆婆一直對她二婚身份很不滿,再加上她又生了個女兒 ,更是看她不順眼。

不喜歡、不接納,慢慢積攢起了很多矛盾,常玲說,她是想好好過日子,但婆婆嫌棄的是她二婚的身份,這個事實她也沒辦法去改變。不知以後生活該怎麼辦?

曾經有位讀者給我講述過她與婆婆相伴相殺的關係,最後總結了這句

生活是自己的,就看你選擇怎麼去過。

想對常玲說,有時候,能不能過上好的生活,也與女人夠不夠狠心有關。

這個狠心,是指你有沒有做好吃苦的準備。

如果婆婆一直不幫你看孩子,你也沒轍,因為也沒有哪條法律規定,婆婆一定要幫兒媳看孩子,儘管這是她的孫輩。

既然選擇了生,你與老公就有責任把孩子撫養大,只是你們會吃很多苦。你婆婆有一句話其實說得對:她沒有婆婆,也是一個人帶大了她的孩子們。她行,你也行。

還有,你要去掙錢。我們從事情感工作的人,經常勸告女人一定要有錢,當然不是去貪圖男人的錢,而是自己要有掙錢的能力,離了誰也能活得好的能力。有了錢,說話的腰板也會直很多。不得不說,有時候,錢才是解決所有疑難關係的硬通貨。

再開誠佈公地跟婆婆談一次,說出自己的心裡話,讓她明白你的想法,找到你們之間問題的根源,並想辦法去解決它。必要的時候,也要收起自己的驕傲,在自己做得不足的時候說聲“對不起”,把她當老人去尊重總是不錯的。

當然,矛盾的產生不是單方面的,作為婆婆,既然木已成舟,這個女人是兒子自己選擇的,是他喜歡的,就不要再去責怪,學會接納吧,畢竟兒子的生活是他自己選擇的,父母非得在子女婚姻上橫插一槓,有時是得不償失,相反子女們並不感激。

現代的時代,再也不是婆婆欺壓兒媳的時代,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是婆媳相處的規範。在你現在身體康健的時候不待見兒媳、不幫助兒媳,甚至欺負兒媳,就不要怨你年紀大的時候,身邊無人關照。

因為今天的因,會是明天的果,還是結善緣,結善果的好。

曾經有位讀者給我講述過她與婆婆相伴相殺的關係,最後總結了這句

圖 | 圖文無關 如侵必刪


END

今日互動話題:

你覺得常玲應該怎麼做呢?

請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